黃丹紅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小學階段識字的總目標是:認識3000個左右常用漢字,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學生只有認識并學會一定數量的字詞,才能理解書面材料,才能用書面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識字教學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語文教學的整體質量的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校園文化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學習漢字的過程就是學習文化的過程,學習審美的過程。《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一至二年級的教學重點?!薄墩Z文課程標準》的頒布,要求教師既重視以識字技能為重點的認知目標,又關注以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發(fā)展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學習能力。這就是說,識字教學首先應是對人的教學,應該滲透人文性,關注學生的發(fā)展。
一、創(chuàng)建班級文化,營造識字氛圍
學校為了突出辦學特色,加強了校園文化建設,各班也掀起了創(chuàng)建班級文化熱。我們各班主任借此契機,將鞏固識字,學習生字,作為班級文化建設的主要方向。我在教室后面的班刊上開辟了一塊“漢字大觀園”。這大觀園里面以生字卡片的形式將筆畫不多,生活中常見常用的生字及詞語張貼其中,兩個星期舉行一次識字比賽,待全班學生都能認識再撤換更新。在教室布置上,我在教室的墻裙上張貼了一圈多種顏色相配的紙帶,紙帶上工整的寫上了常用的禮貌用語和兒歌。在長長的美麗的紙帶上裝點了一個個白紙黑字,就像一顆顆閃亮在深藍色夜幕上的星星,激起學生識字的欲望。
二、再現生活情境識字,讓學生樂在其中
低年級的語文教學,要力求做到有情有趣,尤其對于剛入學的一年級新生來說,教師更應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誘發(fā)學生學習生字的飽滿熱情。比如學習“染”字,教師的講臺上擺放著一個水彩盒,一小瓶水和一些棉球。老師調好各色顏料,用鑷子夾起一個棉球,浸到紅色的水彩中,棉球被染成了紅色。老師又夾起一個棉球放到綠色的水彩中,棉球被染成了綠色。老師又讓學生試著將幾個棉球染成黃色、紫色、藍色。之后,告訴學生:棉球浸到紅、綠等水中,由白變成了紅、綠等顏色,這就叫“染”。大家看這個字的下半部分,“木”表示一種植物,它能榨出使物體著色的顏料,“シ”表示制成染料還需要加上適量的水。把要染的東西放進這有顏色的液體中,經過多次的浸、曬,東西就著色了,這個“九”就表示多次的意思。這樣,在愉快的實驗中,學生理解了“染”字左上方的“シ”,右上方的“九”的來歷,悟出了下方“木”的理據。于是,“染”字隨著這個有趣的實驗,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既準確地記住了字形,又理解了字義。
三、注重識字方法引導 ,提高識字效率
方法應用得當對識字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影響。傳統教育是教師在黑板上苦口婆心的傳授,只注重強加式的教學,學生聽得模糊記得辛苦。新課標中要求教師不僅注重學生的知識積累,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方法,所以教師就應該在識字教學中講求一定的識字方法。以此提高識字的效率,同時間接地培養(yǎng)學生掌握這種識字的方法。 比如,學習“眺”字時,教師引導學生調出以往學習過的生字“跳、挑、逃、桃”等讓學生做細致分析――“跳”是要用腳的,所以是“足”旁;“逃”偏旁是“走之兒”,所以與腳的走動有關;“桃”與樹木有關,所以是“木”旁;“挑”是“提手旁”,故與手的行為有關。以此類推,“眺”是眼目旁,所以與眼睛看事物有關。又如,學習“森”字,一棵樹為“木”,樹稍微多點為“林”,很多的樹就成“森”了。這樣步步引導識字的方法,學生學得輕松,教師教得容易,就能很快地提高識字效率。
四、激發(fā)興趣,開心識字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兒童的有意注意時間短,無意注意占優(yōu)勢。根據這一特征,要想在整個活動中保持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就不能只以單一形式進行,不然就會把剛剛點燃的興趣火花給熄滅。引導學生變換形式,不斷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措施。游戲是孩子樂意為之的活動。在課堂中,教師要找準游戲與教學內容的結合開展游戲,使學生真正“動”起來,做到在玩中學習,玩中思考,玩中創(chuàng)新。如在教學 “一年級下冊識字7”時,教師可穿插以下活動輔導教學:出示課文左上方插圖,讓學生“猜一猜”“比一比”;在理解“眾人一條心,黃土變成金”的含義時讓孩子們“搭一搭”“演一演”,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注意特征,在教學中,要經常變換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鞏固識字練習。復習生字筆順時,可以用“對口令”的游戲。如“斗”字的筆順,口令如下:“斗”字怎么寫?“斗”字這樣寫:點點橫豎。這就是“對口令”。復習組詞可以用“找朋友”“詞語開花”“摘蘋果”等游戲。
總之,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創(chuàng)造出了多種多樣的識字方法,教師應該博采眾長,靈活運用各種識字方法組織教學,不應囿于一種方法,讓識字教學充滿人文性。
參考文獻:
[1]小學一、二年級《教師教學用書》;
[2]《小學語文課程標準》;
[3]《教師教學基本功的新修煉》光明日報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