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詩卉
摘 要:蒙田《隨筆集》中折射出來的哲學思想之于中國文化有著內在的親和力。他的懷疑主義、親近自然、中庸適度原則等思想與中國儒家、道家的先哲們有著相似的語言表述。因此蒙田的作品一直受到中國讀者的喜愛。但是蒙田的思想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還是存在著深層次的差異。
關鍵詞:蒙田;懷疑主義;儒家思想;中國文化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項目編號:2014QN36
米歇爾·德·蒙田(1533-1592),法國文藝復興晚期重要的人文主義作家,他開創(chuàng)了散文體ESSAI的先河,并且他的散文集《隨筆集》在中國一直有著廣泛的受眾,非常受歡迎。這一方面是因為他的書中所折射出的超越時代的智慧,涉獵話題的博大,思想的深刻,更是因為蒙田的智慧和中國傳統(tǒng)思想和哲學有許多相似性,能夠引起中國讀者的共鳴。蒙田與中國文化并無實質性的接觸,對中國儒家和道家思想一無所知,但歷史學家博克說:“蒙田遲早要被人看作是一位具有中國道家思想的人物。”而他的適中、謙遜思想與中國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也有相似之處。當然,蒙田哲學思想中的及時行樂的主張與中國文化還是有著根本的區(qū)別。
1 懷疑主義思想與中國道家文化
蒙田哲學思想的核心是懷疑主義,《雷蒙·塞邦贊》是《隨筆集》中集中體現(xiàn)蒙田懷疑主義思想的篇章,其中有一句名言“Que sais-je”(我知道什么)是蒙田的座右銘。蒙田的懷疑主義產生于16世紀后半期。當時的法國正經歷一場浩劫,這就是從六十年代初起,持續(xù)三十多年、席卷法國社會各階層的法國宗教戰(zhàn)爭(又稱胡格諾戰(zhàn)爭)。蒙田的后半生正是在這場戰(zhàn)爭中度過的,他徹底陷入對天主教的失望和懷疑中。由于種種原因,蒙田放棄了波爾多市長的大好仕途,一頭扎入自家閣樓的書海中潛心讀書寫作,過起了隱居的生活。這個舉動遭到了當時很多人的不解,同時期的法國作家、數(shù)學家帕斯卡還批評蒙田沒有責任感。然而這種退隱歸田的生活方式讓中國人有種熟悉的感覺,使我們聯(lián)想到“杜門不復出,終身與世辭”的莊周、陶淵明等一些東方的名人隱士。
除了對基督教文化的失望和懷疑之外,蒙田的懷疑主義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對人性的懷疑上。蒙田是一位獨樹一幟的人文主義者,文藝復興運動經過一個半世紀的發(fā)展,對人的贊美和肯定已經到達極致。蒙田發(fā)出了不一樣的聲音,蒙田懷疑人的理性,懷疑人的認知能力,認為人其實一無所知,卻盲目自負的把自己當作世界之王。但蒙田不是不可知論,而是相對論者。他在《雷蒙·塞邦贊》中指出人類對美的定義沒有固定的標準:“意大利人認為肥胖是美,西班牙人認為骨瘦嶙峋是美,而我們法國人有人認為白皮膚是美,有人認為褐色皮膚美;有人認為纖弱溫柔美,有人認為健康豐腴美”。蒙田進而突發(fā)奇想:“當我逗貓玩的時候,天曉得是它逗著我玩,還是我逗著它玩?”這與莊周的迷惘有異曲同工之妙:莊周夢蝶,抑或蝶夢莊周?人類相較于動物貴在有理性,但動物難道就沒有理性,并且人類的理性就能認知真理?事實是人類什么也不知道,蒙田將自己視為考察對象,客觀的評價,才會發(fā)出了那句吶喊:“我知道什么?”蒙田提倡人類多親近大自然,因為自然蘊含著真正的真理。這種崇尚自然的風格也與道家思想有相似之處。
2 蒙田和儒家中庸思想
孔子的中庸思想是中國哲學的精華。其核心是人不應該處于任何極端之處,而是要站在中間地帶,既不偏左,也不偏右,不偏不倚。這是生存的哲學,因為位于中間地帶的事物比靠近兩個極端的事物生命力更長久。兩個極端是相互關聯(lián)的,彼此轉化的。而蒙田的適中原則與儒家的這種過猶不及的中庸之道驚人相似。蒙田在他最后一篇散文中寫道:“不足和過多殊途同歸”,“我認為中等價值是最好的價值”,“一個偉大的心靈,喜中庸而惡卓越”等等,這些都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核心。
另外,儒家思想還鼓勵人要自我塑造,自我控制,自我完善,一日而三省吾身。蒙田同樣建議人類要自我完善,自我豐富,他認為人最重要的是認識自我,并發(fā)揮出人類最好的那部分,驕傲自負是人類最大的錯誤和缺點,真正的智者是謙遜的人。蒙田在《雷蒙·塞邦贊》中批評人的無知、傲慢時有一段耳熟能詳?shù)拿跃洌骸罢嬲兄R的人的成長過程,就像麥穗的成長過程:麥穗空的時候,麥子長得很快,麥穗驕傲地高高昂起;但是,當麥穗成熟飽滿時,它們開始謙虛,垂下麥芒。”蒙田認為謙遜的人是真正的智者,這也和儒家思想很相像。
3 蒙田與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不同
蒙田的相對思想,對自然的崇尚等都與道家思想相似,但他的懷疑主義遠沒有莊子來得徹底。蒙田的懷疑僅限于人類的認知能力,并不懷疑事物世界的客觀存在。他的懷疑主要是針對當時的宗教和一些人文主義者的,是平息宗教戰(zhàn)爭紛爭、恢復天下太平的手段。而莊子不僅懷疑人的認知,也懷疑物質對象的客觀存在。在莊子看來,一切都是虛無的、不可靠的,人要和自然融為一體,去順應天地間的“道”。但蒙田不否認生命和物質世界的真實性。
蒙田的適中有序,中等價值最好等思想正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核心。但是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種治世之道,是情感和理性的折中,多少有點違背個人意愿,壓抑個性,從而達到濟世救民的目的。而蒙田的中庸思想尊重個體生命,他是在設計一種人生境界:“最美好的生活是普通的、人人可及的生活,有條不紊、沒有奇跡、不越常軌”。蒙田希望人們用中庸思想來進行自我調節(jié),在動蕩的時代,仍能快樂的生活。
總而言之,蒙田的哲學與懷疑的道家思想和中庸的儒家思想有諸多相似之處。但是這只是表面的相似,蒙田的懷疑思想中包含享樂主義,他提倡及時行樂,推崇人體價值,對生命重視,還是一個典型的人文主義心態(tài),這與道家思想的超脫塵世,與儒家思想的壓抑個性、磨平棱角在更深的內涵層面還是存在差異。
參考文獻
[1]DE MONTAIGNE Michel, Les essais de Montaigne, Paris, Hachette, 1948.
[2]魯成波,《西方懷疑論》,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
[3]季羨林, 《蒙田隨筆全集序》,《蒙田隨筆全集》, 南京, 譯林出版社, 1996.
[4]錢林森,《世界視野的中國參照與人類文明和諧發(fā)展——以蒙田、伏爾泰等思考中國為例》,世界中國學論壇,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