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彤
[摘 要]追問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形式。在教師的有效追問下,學生的思考也會逐漸深入。教師要善于采取“由此及彼式”“對癥下藥式”“畫龍點睛式”“打破沙鍋式”等多種追問形式來展開教學,使學生的思維受到啟迪,情感得以迸發(fā),真正使課堂閱讀走向深入。
[關鍵詞]閱讀教學;追問;多種形式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8-0058-01
追問與普通的課堂提問明顯不同,它主要是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隨時調整提問的形式、提問的內容等。那么,教師怎樣追問才能使學生真正走向閱讀的深處呢?下面筆者就幾種常見的追問形式進行細談。
一、由此及彼式追問
在語文教學中,當教師提出一些較為寬泛的問題時,可以借助知識相關性的特點,進行由此及彼式的追問,以使學生在逐步思考中獲得對課文的深入理解。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九冊《裝滿昆蟲的衣袋》一課時,為了使學生對法布爾有一個初步的印象,筆者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讀完課文以后,法布爾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由于這個問題較為寬泛,學生在短時間內很難回答出來。為了降低學習難度,筆者從與這個問題相關聯(lián)的問題入手:“法布爾對待昆蟲是怎樣的?”當學生答出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到了癡迷的程度時,筆者再進一步追問:“你從哪些事情可以看出法布爾對昆蟲的癡迷?”在教師的追問下,學生結合文中法布爾捉紡織娘以及抓甲蟲被父母責罵這兩件事,獲得了對法布爾的初步印象,達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對癥下藥式追問
語文教學中,教師常愛采取質疑問難的形式,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當學生經過思考仍不得要領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采取對癥下藥的追問形式來使學生逐漸獲得對文本的深刻解讀。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八冊《黃河的主人》一課時,筆者鼓勵學生進行質疑。學生們提出了以下問題:“我想知道黃河的主人是誰?羊皮筏子在黃河中看起來是那么的危險,那些乘客怎么還敢坐在上面?”針對課文的特點以及學生質疑的狀況,筆者把“為什么稱艄公為黃河的主人”作為學習的難點。于是,圍繞著學生的問題,筆者繼續(xù)追問:“黃河的主人到底是誰呢?”“羊皮筏子上的艄公。”“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他憑著勇敢和智慧,鎮(zhèn)靜和機敏,戰(zhàn)勝了驚濤駭浪,在滾滾的黃河上如履平地,成為黃河的主人?!边@樣進行追問,可以使學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從而對文本主旨的理解真正走向深刻。
三、畫龍點睛式追問
在學生回答問題答不到點子上的時候,教師可以從這個問題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設置具有啟迪性的追問話題,以使學生找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向,提高閱讀教學效果。
如蘇教版語文第十二冊《半截蠟燭》一課,文中人物的性格鮮明。在教學時,為了使學生感受到小姑娘杰奎琳的天真活潑、智慧勇敢,筆者提出了一個問題:“請大家仔細讀課文最后一段,并說說從小姑娘的表現(xiàn)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庇袑W生說小女兒真勇敢,有學生說小女兒真可愛……為了使學生的回答更為全面、具體,筆者又進一步追問:“小女兒除了勇敢、可愛以外,你還感受到了她的哪些特點?”學生結合小女兒“嬌氣地對德軍說”以及“我可以拿一盞燈上樓睡覺嗎”“杰奎琳鎮(zhèn)定地把燭臺端起來”“向幾位軍官道過晚安”等語言描寫,真切地感受到了杰奎琳的聰明、機智、有禮貌等特點。就這樣,學生獲得了對小女兒杰奎琳全面而深入的了解,真正走向了閱讀的深處。
四、打破砂鍋式追問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當經過一兩個追問后,學生仍然不明白要從哪些方面來回答問題時,教師就可以采取打破沙鍋問到底的追問形式,以使學生真正沉入文本中,重新找到突破口,去探究問題的深層緣由。
如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十二冊《螳螂捕蟬》一課時,為了促進學生對文中少年的認識,在讀完課文以后,教師提出了一個這樣的問題:“你認為少年是怎樣的一個人?”學生認為他是一個勇敢的人。為了促進學生進一步的理解感受,教師追問道:“你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少年是一個勇敢的人?”“因為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許別人來勸阻,他還要去勸說,說明他真有勇氣?!薄斑€有嗎?”“我覺得少年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你瞧,他為了制造與吳王不經意邂逅的機會,已經在后花園中連續(xù)等待了三天。”“他在后花園中干什么?真的是在打鳥嗎?”“他在等待一個勸說吳王的契機?!薄坝纱?,你又讀懂了什么?”“這位少年很聰明,做事之前已經想好了對策,他是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本瓦@樣,通過教師的步步追問,不僅有效調動了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還有助于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彰顯了課堂的活力。
綜上所述,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狀況來設問,以使學生在層層追問下,不斷思考。
(責編 劉宇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