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瓊瑤
淺析藝術素質教育對高校教育的影響
夏瓊瑤
沒有藝術教育的大學教育是不完整的,對于高校來說,藝術教育更是重中之重。為了滿足時代進步發(fā)展的要求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需求,文章講述了藝術教育對各大高校發(fā)展的影響以及重要意義。
藝術教育 高校 影響
藝術教育指的是在藝術的范疇中,外在表現和內在的知識水平相統(tǒng)一的綜合能力,它可以通過特定的內容改變學生的藝術素質,對于學生的思維想象力和思想政治能力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對于高校學生的藝術教育來說,它的個性在于創(chuàng)造性和主體性,這兩點表現得非常突出,在教學方法和內容以及教學形式、教學目標、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等方面,每個高校都有著自己的特色和想法。
藝術教育的現狀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自主性比較強。沒有規(guī)范的教學教材,而且教學的內容會經常受到很多專業(yè)教育的影響,常常把專業(yè)院校的教學素材拿出來壓縮使用。
(2)大多數的高校,在教學機構上沒有藝術活動中心和藝術研究室等。
(3)在師資力量方面,雖然教師的隊伍龐大,但是資質和學識依然無法與專業(yè)的藝術教師相提并論。
(4)在學校的教育資金方面,大多數的學校都沒有過多經費,甚至是經費緊張,設備也經常會有短缺的現象。
(5)大多數的學生對藝術教育的認知過少興趣不一。很多學生都會認為實行藝術教育對將來的就業(yè)沒有任何幫助,只有一小部分的學生對于藝術教育比較感興趣[1]。
(一)品德的培養(yǎng)
藝術教育與“德”有著十分緊密的聯(lián)系,它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內容也是有聯(lián)系的,不能把藝術教育單一的理解為傳統(tǒng)的舞文弄墨,吹吹打打,那顯然沒有真正的理解藝術教育的內涵意義;應該從人文素質和自然文化現象來認識藝術教育,藝術教育的表現形式上不再是單一的技巧性訓練,在教學的內容上也不再是單一的舞蹈繪畫和音樂等等,在極其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間藝術上,由于受不同時代、民族等因素的影響,其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考方式都是不一樣的,由此產生的藝術必然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藝術教育作為人文教育的組成部分,使得藝術教育更為廣泛,對弘揚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傳播民族精神培養(yǎng)愛國主義思想都是很有價值的,這種價值是實實在在的,也是潛移默化的,對于藝術教育的提高有著一定便利的條件。
(二)審美的培養(yǎng)
藝術教育包含廣泛,戲劇、舞蹈、音樂、美術、建筑、雕塑、影視等等很多的學科。藝術也是人類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無論是哪種藝術都是現實生活的深刻體現,是人們對生活的情感體現,對于現實生活中的體現越深刻,藝術情感就越為濃烈,就越能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真實又深入人心的藝術作品,這都是在生活實踐中慢慢積累來的。關于藝術的類型,最常見的兩種是聽覺和視覺藝術,教育人們的過程中,達到感染人和影響人的作用,這也是人們發(fā)現美和認識美的過程,在審美的提升中達到對人的教育目的。藝術本身具有它自己獨特的魅力,是提高人類審美的主要途徑之一。
(三)思維的培養(yǎng)
藝術教育除了它的審美功能外,還有另外一個功能就是培養(yǎng)形象性思維,科學研究證明,人類的左右腦的分工是不同的,左腦主要是邏輯和語言,計算為主。右腦主要是形象記憶,情感等功能為主,分工不同有相調解,互相輔助。左右腦的著重不同,就會限制智力的發(fā)展,只有左右腦的平衡發(fā)展才能達到提升智力的目的,情感的心理活動形成創(chuàng)作,藝術創(chuàng)作者用非具象的標現手段來描繪他們的內心世界,創(chuàng)作必須有想象力作為支撐和基礎,發(fā)揮想象力,培養(yǎng)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感知力,多作品的二次創(chuàng)作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由理智和身體的感官來控制和支配,是激發(fā)情感的過程。
(四)知識的豐富
在當今社會,時代經濟不斷發(fā)展,社會需要越來越多的各類型的科學人才,培養(yǎng)“合格”“全能”人才,適應時代發(fā)展的硬性要求,是各大高校的工作重點。一般的高校除了專業(yè)的學術類藝術院校,正常的大學是沒有藝術教育這門課程的,有的話也一般是列為選修的課程,不做重點課程來教授。美學,簡單來說就是帶著藝術美的哲學,眾所周知,藝術上的浪漫主義、人文主義、現實主義等,其實是哲學思潮在審美性、形象性上最終反映,而宗教思想也常常用藝術來表現,像聞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和基督教中的圣母以及千手觀音等等,通過對藝術知識的理解,有助于我們了解精神文明世界以及人文精神所追求的美、善與真。高校的大學生在學習專業(yè)的基礎課程上,要盡可能地了解哲學和藝術等等,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量,提高自己的見識,在達到精神的享受時,也完善了自己的系統(tǒng)知識,促進自己多元化發(fā)展,成為一名全能型的“合格”人才。
(五)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
眾所周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chuàng)新力對一個民族的發(fā)展至關重要,無論是服務業(yè)、工業(yè),還是商業(yè),每一個領域都要有創(chuàng)新精神,最后帶來財富的質變。創(chuàng)新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和需求,二十一世紀需要更加具有創(chuàng)新理念、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的人才,但是由于中國傳統(tǒng)教育在這一方面的缺失,學生在大學時期根本沒有這樣的概念,一般都是進入到工作階段才認識到這一點的重要性,才開始接受這樣概念,大學時期的創(chuàng)新力往往都是空口號,沒有進行實際的教育。大學生創(chuàng)新力的培養(yǎng)可以從開發(fā)學生好奇心和興趣入手,提高團隊協(xié)作力和學生的動手能力,藝術活動可以說一種高級的精神活動,能促進人的思維能力的提高,它的明顯的特征表現為語言、形式、主題的原創(chuàng)和獨特性,所以在藝術的活動中每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都能得到很全面、很充分的發(fā)揮和提高[2]。
(六)氣質和動手能力
實施藝術教育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信心。在舞蹈、文學,音樂等方面能,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而書法、雕塑、攝影等,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造型能力,以上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直接改變學生的氣質以及審美標準,強化學生對美的深層次的認識,藝術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yǎng)全方面發(fā)展的人才。在實際培訓過程中因高度關注上述能力,以此為社會提供新一代全能型人才。因此,各個高校必須重視藝術教育的重要作用。
總之,藝術教育是具有陶冶學生的情操的作用,可以塑造純潔的心靈,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實際上,學生藝術素養(yǎng)的提高,不僅是文化知識文化水平的提高,也是審美理念,審美標準道德素質的提高,使學生的精神風貌也相應地提高了,作為高校的大學生應該盡可能的參加這種藝術活動,接受人文教育,擺脫自己狹窄的知識領域,各個高校也應該將藝術教育提升到日程上來,逐漸重視起來,讓更多的高效大學生參與其中、表達自我。
大學的藝術教育在整體的教育當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和作用,可以凈化人的情感。藝術與科學,智育與美育,其實并不是對立、相反,其相輔相成、相互影響。當代大學生的基本素質包括思想品德素質、專業(yè)素質和文化素質,文化素素質最為基礎。而我們所說的大學生文化素質其實指的是人文素質教育。通過對當代大學生加強歷史、藝術。哲學、文學等人文方面的教育,并且對文科的學生加強科學領域的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情趣,藝術素養(yǎng)以及文化品位等。
(一)改善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自我塑造,意志磨練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大高校必須注重下緣文化的建設。校園的整潔和綠化,行為規(guī)范,試驗室、圖書館與教學樓的布局都要有一種良好的文化氛圍和學術氛圍,還有聯(lián)合當地政府,共同創(chuàng)建的良好周邊環(huán)境,提高文華層次。
(二)將藝術教育堅持到底
專業(yè)課程中都有著十分豐富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要將藝術教育與貫穿于專業(yè)教育的始終,還要把藝術教育逐漸的滲透到正常的基礎教育中,使學生在學習專業(yè)課的同時,也能同時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yǎng)。
(三)第一第二課堂相結合
所謂的第一課堂就是文化教育的選修課和必修課,對農、工、理科學生開設文學、歷史、藝術等課程。在傳播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學生科學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第二課程指的是開展一些文化活動,比如影視評論、戲曲賞析、文藝匯演和講座等,豐富學生們的課余實踐生活。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地結合在提升高校大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舉措。
時代在進步,社會需要是創(chuàng)新型的人才,他必須具有開拓精神和超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同時也要具有扎實的文化知識,創(chuàng)新的思維理念和行為意識,所以,各大高校開展文化素質教育是很有必要。
[1]王順,向雯珺.高校藝術素質教育發(fā)展態(tài)勢探析[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S2):137~140.
[2]殷睿嬋.新時代環(huán)境下高校藝術素質教育的創(chuàng)新模式探析[J].音樂時空,2015(13):90~98.
(作者單位:廣州南洋理工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