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峰
祥林嫂是魯迅小說中的一個經(jīng)典形象,由于魯迅的小說《祝福》被選入了中學語文教材,因此,祥林嫂的形象被每一個受過中學教育的人所熟知。但是熟知并不代表著完全理解,魯迅所創(chuàng)造的祥林嫂這個形象在當時的社會中有明確的所指,我們通過今天的文獻比照也可以找到許多證據(jù)。然而,在今天的社會中祥林嫂這個人物依然具有現(xiàn)實的意義。
首先,我們要對祥林嫂進行詳細分析。祥林嫂是一個充滿了悲劇性的女人,在特定的社會中,祥林嫂先后經(jīng)歷了喪夫、被迫改嫁、喪子、在絕望中受到同性的排斥和恐嚇等不幸遭遇。我們可以透過文本中表象的描寫來深入分析祥林嫂的悲劇性來源。
祥林嫂雖然是一個充滿悲劇性的人物,在故事中也顯得十分可憐,可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作為個體來說的祥林嫂是愚昧的。在祥林嫂的一生中,決定了她一生重大轉折的幾個決定都不是由她自己所做。祥林嫂第一次嫁人、祥林嫂的改嫁、祥林嫂兩個丈夫死后在廟里捐門檻全都由別人來決定。從個人的角度出發(fā),祥林嫂讓渡了自己全部選擇的權利,因為她沒有自信可以自己選擇,也沒有能力自己選擇,這一切都體現(xiàn)了祥林嫂這個個體的愚昧。
而祥林嫂個體的愚昧并不是導致她命運悲劇的根本原因。從小說文本出發(fā),導致祥林嫂最終悲劇的根本原因是整個社會的愚昧。我們縱觀魯迅小說文本的前前后后,似乎沒有人對祥林嫂抱有主動的惡意,沒有人在一開始就想去加害祥林嫂。小說中每一個角色似乎都按照自己應有的規(guī)矩做事,可是在整體按照規(guī)矩進行的前提下卻造成了一個人深刻的悲劇,這就不得不讓我們反思是整個社會的悲劇。
比如祥林嫂的兒子阿毛被狼叼走以后,人們紛紛來打聽祥林嫂兒子的慘劇。這種行為在客觀上確實是不對的,人們在詢問祥林嫂的過程中會加深祥林嫂對痛苦的深刻記憶,這對祥林嫂來說有很大的傷害。然而最關鍵的問題是,大家在做這樣的行為的時候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對別人造成傷害。因此,筆者說在全文中沒有人對祥林嫂抱有主動的惡意,沒有人想通過這樣的行為去逼死祥林嫂,可是大家的行為在客觀上卻最終都成為了逼死祥林嫂的幫兇。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愚昧才是最深刻的社會悲劇。
在魯迅發(fā)表這篇作品的近百年以后,我們都以為祥林嫂這個形象已經(jīng)離我們遠去。畢竟在大眾的傳統(tǒng)印象中,祥林嫂所代表的只是啰唆、無知,但人們卻從來沒有想過祥林嫂與自己和自己身邊的人之間所產(chǎn)生的聯(lián)系。其實祥林嫂這個形象在今天的現(xiàn)實社會中仍然具有意義,這也正是我們今天不斷重讀魯迅作品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今的社會中,很多群體性的行為仍然暴露著我們集體無意識中的無知,比如最常見的網(wǎng)絡暴力。在如今發(fā)達的信息傳播環(huán)境之下,一個人的信息很容易被暴露在公共視野之中。人無完人,任何人只要被放在放大鏡之下去看都會暴露出缺點,而一旦這種缺點被放在公眾討論的語境之中就會被無限放大,任何人都無法承受這樣的巨大壓力。人們在網(wǎng)上討論群體性事件時不用負責任,因此常??跓o遮攔,抱著看客的心態(tài)進行無關緊要的點評??删褪沁@種點評卻成了一根根壓死駱駝的稻草。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并不抱著主動的惡意,可是最終的結果卻造成了一個又一個的悲劇,造就了很多被輿論壓死的“祥林嫂”。
祥林嫂在魯迅的作品中并不特殊,她僅僅是處在一個特殊的環(huán)境。如果情況變化,她可以是其他的看客,她也可以是那個勸別人捐門檻的王媽。個人愚昧的可怕就在于此,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如今的輿論場中做過看客,做過無謂的評論者,可是只要情況稍一變化,我們也隨時有可能成為那個輿論漩渦中心的“祥林嫂”。如果具體的個體意識不到這種行為的危害性,那么他將傷害的不僅是其他人還有可能是自己。反過來說,只有每一個個體意識到了自己的愚昧,才能從基礎上改變整個社會的愚昧狀態(tài)。
綜上所述,魯迅作為我國現(xiàn)代以來最偉大的作家,他的作品在今天仍然彰顯著其本質的意義。我們在今天重讀魯迅的作品,感受魯迅筆下人物的命運轉折并不是在簡單地學習一個歷史上的作品,更多的還是在關照我們當下的社會。
[1]王昌忠.孤憤心靈的最后停泊:論魯迅作品中的“母親”形象[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 0 0 5.
[2]羅俊誠.心靈與現(xiàn)實的撞擊:談魯迅小說中看客形象的創(chuàng)造[J].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 0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