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高杰
(首都師范大學 歷史學院,北京 100089)
丁高杰.抗戰(zhàn)時期華北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研究述評[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8(4):100-106.
抗戰(zhàn)時期華北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研究述評
丁高杰
(首都師范大學 歷史學院,北京 100089)
目前,學界對抗戰(zhàn)時期華北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的研究,雖取得了一定的學術成果,但在資料整理、研究內(nèi)容、研究模式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在今后的研究中,除了繼續(xù)加強檔案等文獻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外,還應嘗試運用社會史的理論和方法,不斷深化基層偽政權研究,進一步豐富華北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研究的內(nèi)容,從而推動相關研究不斷走向深入。
抗戰(zhàn)時期;華北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
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擁有豐富資源和重要戰(zhàn)略價值的華北地區(qū)很快就成了日軍進攻的重要目標之一。隨著日軍的不斷推進,華北各地先后淪陷。而日軍每侵占一地,便勾結當?shù)氐挠H日分子,逐步在華北淪陷區(qū)建立起了包括偽省(特別市)、道、縣在內(nèi)的各級地方偽政權。這些形形色色的地方偽政權,不僅是日軍對淪陷區(qū)進行軍事統(tǒng)治、經(jīng)濟掠奪的工具,而且還是其實施奴化教育和強化社會控制的幫兇,是日本“總體戰(zhàn)”“以華制華”等侵略政策基本措施之一。這些偽政權因日本的軍事侵略而存在,亦因日本的戰(zhàn)敗而消失?!叭A北偽政權的產(chǎn)生與存在,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特殊歷史現(xiàn)象,很有必要從學理上探究和剖析?!盵1]1然而,目前學術界對華北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的研究還比較薄弱,仍遺留著一些值得思考和探討的問題。因此,有必要對華北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研究的現(xiàn)狀進行梳理和分析,以明確今后研究的方向。
“中國大陸學者關于淪陷區(qū)日偽政權的研究是總體上對汪偽政權研究較多,對偽滿洲國研究也有不少成果,而華北偽政權的研究則相對薄弱。”[2]11在這一大的學術背景下,有關對華北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的研究表現(xiàn)出了明顯的滯后性,不但與此相關的學術專著較少,而且研究論文也不多。
(一)省級偽政權研究
日軍侵占華北后,便立即著手組建各級地方偽政權。為了與南京國民政府的行政體制相區(qū)別,華北偽政府廢除了南京國民政府的省、縣二級地方行政制度,“復活”了北洋政府時期的省、道、縣三級地方行政制度。處在日偽控制下的華北“四省三市”(即河北、山西、山東、河南省和北京、天津、青島市),作為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偽華北政務委員會直轄的省級地方偽政權,在華北淪陷區(qū)日偽地方行政系統(tǒng)內(nèi)扮演著重要角色,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當然,也受到學者們較多的關注,與之相關的研究成果也比其他級別的偽政權研究成果為多。
張同樂的《華北淪陷區(qū)日偽政權研究》[1],是近年來有關華北淪陷區(qū)日偽政權研究的一部力作。作者從政治史的層面,對華北偽政權的權力結構及其運作、軍政要員的派系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該書突破了華北地方偽政權研究的地區(qū)分割狀態(tài),對華北淪陷區(qū)進行了跨區(qū)域整體性探討與研究,并從社會關系、人際關系和文化認同心態(tài)等方面,探討了華北漢奸們的復雜關系。本書的研究重點雖是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以及后來的偽華北政務委員會,但也用了相當章節(jié)對日偽晉、冀、魯、豫四省和北京、天津、青島三個特別市的基本情況作了必要的說明。特別是書末所附的長達五十余頁的《1942年底華北日偽省、特別市、道、縣機構設置及官吏表》,對于研究華北淪陷區(qū)省級偽政權的機構設置和人事情況,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由郭貴儒、張同樂、封漢章合著的《華北偽政權史稿:從“臨時政府”到“華北政務委員會”》[3],是一部詳細論述華北偽政權從建立到滅亡的通史類著作。該書的《偽臨時政府轄區(qū)各級偽政權的建立》一節(jié),對日偽華北“四省三市”偽政權的建立過程、管轄縣市、省市主官的選擇任用等,也作了一些介紹。李亞璽的《華北淪陷區(qū)省級偽政權殖民統(tǒng)治研究》[4]則從政治史的角度考察了日偽華北各省公署職能的變化,從學緣、地緣等方面剖析了偽政府職員的構成特點,并對省級偽政權與侵華日軍以及敵后抗日根據(jù)地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從社會管理層面考察了偽省公署的權力運作。在此基礎上,歸納總結了華北省級偽政權的統(tǒng)治特點。
學界在對華北淪陷區(qū)省級偽政權進行整體研究的同時,也有針對某一省級偽政權進行的個案研究。在這個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邢漢三的《日偽統(tǒng)治河南見聞錄》[5]。邢漢三在戰(zhàn)時曾供職于偽河南省公署,擔任過《新河南日報》(河南省公署機關報)社長、偽河南省公署宣傳處處長、偽新民會河南省總會事務部部長等偽職。解放后,他以個人所存的手記為基礎,參考當時偽河南省公署秘書處編印的偽《省政府公報》、偽《新河南日報》等資料,撰寫了帶有回憶錄性質的《日偽統(tǒng)治河南見聞錄》。作者在書中不僅揭露了唯日軍馬首是瞻的偽省長和偽廳長的種種劣跡,也披露了偽河南省公署所轄各廳在民政、教育、財政、建設、警務、宣傳等方面所推行的侵略政策。作者在淪陷期間曾出任過多個偽職,能接觸到一些來自偽政權系統(tǒng)內(nèi)部的機密信息,所以該書的史料價值較高。郭貴儒等的《偽天津市治安維持會述論》[6],主要探討了偽天津市治安維持會人員的構成、基本職能、施政方針和偽治安維持會的政治特質。榮國章的《日本侵略者扶植的北平偽政權》[7]一文,則對偽北平市地方維持會、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偽北京特別市公署、偽華北政務委員會等先后在北平(北京)成立的偽政權作了論述。牛新田的《山西日偽政權的建立和覆滅》[8],詳細敘述了山西淪陷期間各級地方偽政權的建立和覆滅的基本過程。此外,陳蘭的《日偽時期河南省公署職員結構及影響》[9],對供職于偽河南省公署的職員進行了人事分析。作者通過對日偽統(tǒng)治時期偽河南省公署的相關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了解了日偽河南省公署政權架構的基本情況;通過對構成職員的籍貫及年齡分布情況進行分析,概括出了它們的特點,闡述了其對日本侵略者實施“以華制華”方針的影響。傅林祥的《抗戰(zhàn)時期日偽河北省政區(qū)變遷》[10],依據(jù)偽政權出版的各種資料,從歷史地理的角度,對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日偽河北省政區(qū)的變遷沿革進行了梳理,勾畫了這一時期該省政區(qū)演變的大致路徑。
(二)道級偽政權的研究
作為溝通省、縣兩級地方偽政權的橋梁和紐帶,道級偽政權在華北日偽地方行政系統(tǒng)中,發(fā)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道級偽政權作為華北淪陷區(qū)次一級的地方偽政權,與偽南京國民政府、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偽省公署相比,都是一個不太起眼的二流角色,政治地位相對較低,影響力和知名度也比較有限,加之傳世資料的缺乏,阻礙了相關研究的開展和深入。
迄今為止,專門探討華北淪陷區(qū)道級偽政權的專著還未出現(xiàn),只有部分論著涉及到了這一地方偽政權?!逗幽鲜≈尽ふ尽穂11]以附錄的形式,簡單介紹了偽豫北道、偽豫東道成立的時間、科室構成、管轄范圍等方面的情況。河北省地方志辦公室編著的《河北抗戰(zhàn)戰(zhàn)爭簡志》[12],專辟《偽政府建制》一章,對抗戰(zhàn)期間日偽在冀省設置的保定道、燕京道、津海道、渤海道、順德道、冀南道等道的設立時間、道署駐地、管轄縣份、變化沿革作了簡要介紹。此外,一些地方史著作,如《日本侵略山東史》[13]和《民國山西史》[14],也對抗戰(zhàn)期間山東、山西兩省道級偽政權的存在過程作了必要的說明。但是,上述著作只是對華北淪陷區(qū)道級偽政權作了一些線條式的勾畫,并未觸及該級偽政權的權力運作等核心內(nèi)容。
相比較而言,康恒印的《偽冀南道述論》[15]和郝麗麗的《華北淪陷區(qū)道級偽政權研究》[16],對華北淪陷區(qū)道級偽政權的研究,則相對系統(tǒng)和深入??岛阌「鶕?jù)一手檔案資料,對偽冀南道的建構、活動、危害等方面以及冀南人民反日偽斗爭進行了梳理。該文正文部分主要論述了冀南各縣治安維持會聯(lián)合會的建立過程、偽冀南道公署的政治架構、偽冀南道的施政、冀南人民的抗日斗爭和偽冀南道的覆亡等四個方面的問題。郝麗麗主要利用河北省檔案館所藏的《偽河北省公署檔》這一檔案資料,采用史論結合的方法,重點考察了道級偽政權的成立、道級偽政權的組織系統(tǒng)、道級偽政權的政策、道級偽政權的統(tǒng)治特點[16]。整體而言,兩篇論文的基本思路和行文結構大致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康恒印以冀南道為著眼點進行研究,郝麗麗卻將華北淪陷區(qū)內(nèi)的整個道級偽政權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前者專注于個案分析,后者側重于整體研究。
(三)縣級偽政權的研究
華北淪陷區(qū)地域廣闊,轄縣眾多。作為華北日偽地方行政系統(tǒng)的基層部分,縣級偽政權與一般民眾接觸較多,關系也較為緊密。作為基層偽政權,華北日偽統(tǒng)治高層頒布的方針政策、下達的行政命令,都將在縣一級得到貫徹執(zhí)行。所以,研究縣級偽政權,不但能了解偽政權與下層民眾的關系,也能考察日偽各種統(tǒng)治政策在地方的實行情況。對于研究偽政權與淪陷區(qū)民眾關系的學者們來說,選擇縣級偽政權作為研究的切入點,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然而,由于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有關華北淪陷區(qū)縣級偽政權的研究成果卻比較少。
較早對華北淪陷區(qū)縣級偽政權進行學術研究的是王士花。她的研究論文——《日偽時期華北農(nóng)村的縣級政權》[17],從華北淪陷區(qū)各縣級偽政權的建立,日軍對偽縣知事的選拔、任用、監(jiān)督和控制,縣級偽政權的施政方針和政治職能等三方面,考察了淪陷時期縣級偽政權的運行情況,并對華北淪陷區(qū)縣級偽政權的性質和特點進行了總結。作者認為:“華北淪陷區(qū)日偽縣級基層政權,因日本人入侵而生,受日軍操縱與控制,是地道的傀儡政權,完全成為日本掠奪中國豐富資源、奴役中國人民的工具?!贝送?,兩篇來自河北師范大學的碩士學位論文也有一定代表性,即鄭亞紅的《河北淪陷區(qū)日偽基層政權研究——以定縣為研究對象》[18]和張青的《華北淪陷區(qū)縣級偽政權研究》[19]。從研究角度看,這兩篇學位論文和唐恒印文[15]及郝麗麗文[16]有相似之處,一個是選取個案,一個是著眼整體。從研究內(nèi)容看,兩者均論述了縣級偽政權組織系統(tǒng)的建立、縣級偽政權的統(tǒng)治職能及其施政、縣級偽政權的統(tǒng)治特點這三方面的內(nèi)容。張永的《日偽時期保定縣級偽警察機構研究——以定縣、安國、博野、涿縣為主要參照》[20],則以上述4縣的偽警察機構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偽縣級警察機構的組織系統(tǒng)、人員編制及履歷、機構職能、對所屬警察的控制和訓練、日軍對偽縣級警察機構的控制等五方面的內(nèi)容。
(四)冀東偽政權的研究
冀東偽政權,是對日偽在冀東地區(qū)建立的所有偽政權的統(tǒng)一稱謂,是一個較為籠統(tǒng)的政治概念。冀東偽政權作為華北地區(qū)最早成立的傀儡政權,其淵源可以追溯到殷汝耕于1935年11月25日在通州成立的“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而后又歷經(jīng)了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偽冀東道、偽冀東特別區(qū)等歷史階段。從其演變過程不難看出,冀東偽政權具有較強的特殊性和地域性,其政治地位也較其他地方偽政權特殊。
冀東偽政權在華北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中的獨特地位,受到了學者們的關注。由南開大學歷史系和唐山市檔案館合編的《冀東日偽政權》[21],是研究冀東偽政權的一部資料集。該資料集以冀東偽政權留下的原始檔案,如政府公報、月報、公牘文件、往來函電、會議記錄等為依托,分九個專題對冀東偽政權的相關資料進行了梳理和分類。充分而翔實的史料,不僅揭露和批判了日本帝國主義和漢奸們在冀東所犯下的罪行,同時也為相關的史學工作者提供了資料參考。1993年7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抗戰(zhàn)時期的偽政權》[22]一書。該書雖沒有《冀東偽政權》那樣強的針對性,但該書對日軍如何將國民黨軍政勢力排擠出冀東地區(qū),如何唆使?jié)h奸發(fā)動變亂,又是如何一步步導演“冀東自治”的丑劇,并最終“制造”出偽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的過程,進行了細致梳理。朱德新的《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河南冀東保甲制度研究》[23],則深入探討了冀東偽政權在所轄各縣農(nóng)村推行保甲的情況。作者在書中重點考察了日偽保甲的組織體系和對農(nóng)民進行精神侵略的方式,以及為了達到所謂“民匪分離”的目的,而對農(nóng)民采取的社區(qū)分割、人身控制、人際監(jiān)視等非法手段。
此外,邵云端等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成立的前前后后》[24]、任慶海等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存亡始末》[25],主要對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從建立到滅亡的歷史過程進行了敘述。李炳奎等的《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警團武裝述評》[26],對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警團武裝的組建、制度以及與日偽政權的矛盾進行了討論。
目前,學界對華北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的研究,與同期進行的東北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研究和華中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研究相比,無論是在資料的搜集和整理方面,還是在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以及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檔案、報刊等文獻資料的整理和利用問題
“從整體上看,國內(nèi)史學界對汪偽政權、偽滿洲國研究比較多。有不少研究成果發(fā)表,都以出版了相對獨立、比較系統(tǒng)的檔案資料。但是,華北偽政權的研究方面,無論是研究著作發(fā)表,還是獨立、系統(tǒng)的歷史資料的編寫,都尚未真正進行?!盵1]22-23在一手檔案資料缺乏的前提下,華北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的研究工作是難以深入開展下去的。除了小部分已經(jīng)整理出版的檔案資料外,相當數(shù)量的華北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的原始檔案仍然“沉睡”在全國各地的檔案館和圖書館之中,相關的檔案管理機構和學術機構并也未對其進行系統(tǒng)的整理和刊布。以河南省檔案館、新鄉(xiāng)市檔案館和孟州市檔案館為例,根據(jù)《全國民國檔案通覽》的不完全統(tǒng)計[27]27-93,這3個檔案館所保存的地方偽政權檔案及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部分檔案館保存的偽政權檔案
從表1中的數(shù)據(jù)不難看出,上述3個檔案館所保存的地方偽政權檔案的數(shù)量,總體上還是比較可觀的,有的甚至達到百卷之多。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些珍貴的檔案資料不但未能得到充分地利用,所蘊含的史料價值也未能有效地發(fā)揮出來。
除了眾多的檔案文獻亟待整理外,報刊資料的利用問題也值得關注。華北淪陷期間,為了加強對淪陷區(qū)民眾的思想控制,推廣奴化宣傳,培養(yǎng)親日順民,日軍控制下的華北偽政權爭相創(chuàng)辦報刊,為日本侵華搖旗吶喊。日偽報刊雖為日本侵華的喉舌,但卻保存了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對華北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的研究具有無法替代的意義。華北日偽當局發(fā)行的大型報紙,如《庸報》《新民報》《實報》等,早已被學者們用于華北偽政權的相關研究中。影響力稍遜的《新河南日報》《河南新建設》《河北日報》等報刊,也隨著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而逐漸走進了學者們的視野,但其史料價值仍有待挖掘。相比之下,由道縣等地方偽政權發(fā)行的報刊,如《津海道月刊》《彰德縣政月刊》等則被“塵封”在檔案館里,鮮有問津。對華北淪陷區(qū)基層偽政權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新聲報》《民生報》等報刊,則由于一些原因而難尋蹤跡,需要進一步加強搜集工作。
(二)研究的不均衡問題
這種不均衡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研究地域的不均衡,二是研究對象的不均衡。前已述及,在已有的華北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的研究成果中,有關河北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的研究成果較多,無論是學術專著還是研究論文,數(shù)量都比較可觀。相比之下,關于山東、山西、河南等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的研究成果則是屈指可數(shù)。誠然,資料特別是檔案資料的缺乏是造成某些地區(qū)地方偽政權研究滯后的原因。但是,保存相當數(shù)量地方偽政權檔案的河南省,為何至今還尚未出版有關本省偽政權的研究專著呢?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至于研究對象的不均衡問題,則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當前,學界對華北淪陷區(qū)“四省三市”省級偽政權的關注較多,無論是資料的整理出版,還是研究成果的發(fā)表,都較其他地方偽政權多。而像道、縣、鄉(xiāng)等較低級別的偽政權,卻受到了學者們的些許“冷落”,研究成果比較少??箲?zhàn)期間,華北淪陷區(qū)面積廣大,各地情形復雜多樣,不同地區(qū)間的敵我力量對比也不盡相同。加之戰(zhàn)場局勢的不斷變化,日軍對各淪陷區(qū)的控制能力也強弱有別。這些因素的存在,促使日軍在華北淪陷區(qū)的不同地區(qū)采取不大相同的統(tǒng)治措施。所以,對華北淪陷區(qū)某個特定地區(qū)某個特定偽政權的研究既代替不了其他地區(qū)的研究,也不能以偏概全。
(三)研究的模式問題
華北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研究屬于政治史研究的范疇,而政治史研究又存在兩種研究模式:一種是傳統(tǒng)的政治史研究模式,一種是社會史視角下的研究模式。這兩種研究模式只是在研究的方式和側重點方面存在差異,并無優(yōu)劣之分。但值得注意的是,學界有關華北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的研究著作,絕大多數(shù)采用的仍是傳統(tǒng)的政治史研究模式。采用此種研究模式的著作,雖將偽政權的建立過程、組織架構、權力運作、統(tǒng)治措施等宏觀方面的問題論述得比較清晰,但卻不可避免地忽略了一些微觀方面的問題。如,在華北日偽地方行政系統(tǒng)內(nèi)擔任偽職的“合作者”,他們真實的投敵動機是什么?附逆心態(tài)又是如何?他們與占領者的關系究竟怎樣?不同階層的民眾又是如何看待這些“合作者”的?地方偽政權與國民黨、共產(chǎn)黨、日本三方的關系又是如何?這些都是當前研究中較少涉及,但又是必須予以認真對待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加拿大學者卜正民的新作《秩序的淪陷:抗戰(zhàn)初期的江南五城》[28],以及臺灣學者羅久蓉的論文《歷史情境與抗戰(zhàn)時期“漢奸”的形成——以1941年鄭州維持會為主要案例的探討》[29],從社會史的角度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參考。他們雖不太關注傳統(tǒng)政治史所擅長的宏觀方面的問題,但卻將日偽政權統(tǒng)治下的一般民眾的生活狀態(tài)細膩地描繪了出來,在某種程度上恰好彌補了傳統(tǒng)政治史研究“只見森林,不見樹木”的缺點,這也正是運用社會史的理論和方法進行政治史研究的優(yōu)勢所在。所以,如何采用社會史的研究理論和方法進行地方偽政權的研究,是值得借鑒和嘗試的。
根據(jù)華北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研究的現(xiàn)狀,針對先行研究存在的問題,試對今后華北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研究,提出下列幾點建議。
(1)逐步加強有關華北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的資料,特別是檔案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分布零散、搜集難度大,是華北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資料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可以從資料的載體形式和分布的地域兩方面體現(xiàn)出來。從資料的載體形式看,它們既可以分布于檔案、報刊和文史資料中,又可以分布于地方志、回憶錄和人物傳記中;從資料的分布地域看,關于華北淪陷區(qū)某一地方偽政權的資料,有的近在當?shù)?,有的則遠在省外。以河南省為例,有關河南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的資料,有的藏于省內(nèi)的檔案館和圖書館(如《日偽河南省公署檔》藏于河南省檔案館),有的則藏于北京、天津、南京等地的檔案館和圖書館(如《新河南日報》《河南省公報》部分藏于國家圖書館)。資料分布的零散性,客觀上增加了研究者搜集和利用資料的難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相關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史料是史學研究的基礎,資料的搜集和整理是進行史學研究的前提。就華北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研究而言,在相當一部分原始資料早已滅失且無法恢復的前提下,加強華北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傳世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就顯得格外重要。而此項工作的開展,又需要諸多機構(如地方高校、科研院所、圖書館、檔案館)合力進行地方文獻資料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華北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研究,屬于政治制度史研究的范疇。對于政治制度史研究而言,檔案資料的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在搜集華北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的相關資料時,需要特別注意有關檔案資料的情況。另外,國外及港澳臺所收藏的有關華北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的資料,也需要進一步的搜集、整理和翻譯。相關當事人的回憶錄、日記、信件等資料,也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2)在做好相關問題整體性研究的同時,要深入開展具體性研究,不斷豐富華北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研究的內(nèi)容。當前,學界對華北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的研究,比較關注偽政權的建立過程、人員構成、組織架構、施政方針等整體性問題,而對某些具體性問題關注的不多,在專題研究、個案研究、史實考證等方面做得也不夠。比如,地方偽政權與其他組織或團體的關系問題,而此問題又可以進一步細化為地方偽政權彼此之間的關系,地方偽政權與國民黨、共產(chǎn)黨、日本三方的關系,地方偽政權與當?shù)厝諅务v軍的關系,以及地方偽政權與地方槍會、宗族勢力、宗教團體的關系,等等。在這些錯綜復雜的關系中,地方偽政權與國民黨、共產(chǎn)黨兩黨的關系是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代表這一問題的典型事例是,身為偽河南省“省長”的陳靜齋,不僅多次通過黃河渡口向國統(tǒng)區(qū)出售緊俏物資[5]72,而且還向共產(chǎn)黨工委提供日軍兵力調轉的軍事情報,使得晉冀魯豫邊區(qū)乘機擴大了抗日根據(jù)地范圍[30]。由此看來,戰(zhàn)時地方偽政權與國民黨、共產(chǎn)黨兩黨的關系,并不總是處于水火不容的緊張狀態(tài),國民黨、共產(chǎn)黨雙方甚至還能通過地方偽政權獲得戰(zhàn)略物資和軍事情報。那么,處在日軍監(jiān)控下的地方偽政權,又是如何避開日軍的監(jiān)控而與國民黨共產(chǎn)黨兩黨建立聯(lián)系的?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又如,對地方偽政權相關個案的研究。如對地方偽政權頭面人物的系統(tǒng)研究、對地方偽政權幕后日本顧問的研究,以及對地方偽政權所屬某一機構(如偽警察教練所)的研究等。以對地方偽政權頭面人物的系統(tǒng)研究為例:與華北偽政權高級軍政官員相比,地方偽政權頭面人物在出身、年齡、籍貫和文化程度等群體結構方面有一定的特殊性,他們的投敵動機和附敵心態(tài)也不盡相同。正如卜正民教授論證的那樣:“淪陷初期與日本人‘合作’的中國地方頭面人物,就是介于徹底的通敵者和堅決的抵抗者之間的一個群體。他們既厭惡但又不得不與日本人合作,因為日本人是他們家鄉(xiāng)的統(tǒng)治者,他們既助紂為虐也做一些有利于民眾之事情。”[28]2而這些“不得不與日本人合作的”地方頭面人物,恰巧正是華北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再如,對地方偽政權某些史實的考證,如1945年3月,日軍將豫中會戰(zhàn)后新占領的豫中、豫西地區(qū)化為“平原省”,并在鄭州設立偽平原省公署,但很快就因日本的戰(zhàn)敗而垮臺。偽平原省雖是曇花一現(xiàn),機構也多不健全,但卻是日偽當局在華北淪陷區(qū)組建省級偽政權的最后一次嘗試,影響較大。然而,學界對偽平原省的相關問題一直缺乏較為深入的研究,許多史實至今仍未搞清。因此,從學理上看,很有必要對偽平原省進行史實方面的考證。
一般來說,整體研究注重問題的完整性,專題研究注重問題的針對性,個案研究注重問題的細節(jié)性。只有將三者完美的結合起來,才能不斷豐富華北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研究的內(nèi)容。
(3)學習借鑒社會文化史的相關理論和方法,繼續(xù)深化華北淪陷區(qū)基層偽政權的研究,特別是基層偽政權與地方社會關系的研究。近20年來,社會文化史異軍突起,并很快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隨著社會文化史的日益活躍,政治史的研究也有了不小的變化。由關注統(tǒng)治高層、關注政治精英,逐漸轉向關注基層政權、關注普通民眾,關注基層政權與普通民眾的關系?!靶抡问贰彼P注的,正是華北淪陷區(qū)基層偽政權研究的方向所在。如前所述,學界對華北淪陷區(qū)基層偽政權的研究,主要著眼于基層偽政權的政治架構、統(tǒng)治職能、日軍對基層行政人員的控制等方面,而對基層偽政權與普通民眾的關系、與地方頭面人物的關系、與地方團體的關系等則關注的較少。對于日偽基層政權而言,能否處理好這些關系,不僅關系到自身行政效率的高低和政治職能的發(fā)揮,甚至還關系到自身的生死存亡。反過來,日偽基層政權在行使職能的過程中,出于提高行政效率和鞏固自身統(tǒng)治的需要,又是如何處理與地方的關系,從而調動各種地方資源與抗日力量進行斗爭,進而維護并強化自己的反動統(tǒng)治呢?對于從事日偽基層政權研究的學者們來說,這些都是必須予以解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則需借助社會文化史的相關理論和方法,用新的視角對基層偽政權與地方社會的關系進行條分縷析,從而解剖兩者之間的關系。毫無疑問,學者們對基層偽政權與地方社會關系的深入剖析,無疑會深化對華北淪陷區(qū)基層偽政權的研究,進而彌補先行研究存在的不足。
總之,華北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研究,作為一個有待開發(fā)的“富礦”,值得我們進行更加深入的開發(fā)和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在利用好現(xiàn)有資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和深化華北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研究的內(nèi)容,爭取在研究內(nèi)容和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從而為華北淪陷區(qū)地方偽政權研究的進一步推進,奠定堅實的基礎。
[1] 張同樂.華北淪陷區(qū)日偽政權研究[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
[2]張同樂,馬俊亞,曹大臣,等.抗戰(zhàn)時期的淪陷區(qū)與偽政權[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
[3]郭貴儒,張同樂,封漢章.華北偽政權史稿:從“臨時政府”到“華北政務委員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4]李亞璽.華北淪陷區(qū)省級偽政權殖民統(tǒng)治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9.
[5]邢漢三.日偽統(tǒng)治河南見聞錄[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6.
[6]郭貴儒,李仁杰.偽天津市治安維持會述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1(2):115-120.
[7]榮國章.日本侵略者扶植的北平偽政權[J].北京黨史研究,1990(4):31-35.
[8]牛新田.山西日偽政權的建立和覆滅[M]∥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山西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山西文史資料:第5輯.1985:141-175.
[9]陳蘭.日偽時期河南省公署職員結構及影響[J].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4):56-60.
[10]傅林祥.抗戰(zhàn)時期日偽河北省政區(qū)變遷[M]∥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yè)委員會,《歷史地理》編輯委員會.歷史地理:第29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42-153.
[11]河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河南省志·政府志[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27-28.
[12]河北省地方志辦公室.河北抗日戰(zhàn)爭簡志[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176-179.
[13]王大可,馬福震,沈國良.日本侵略山東史[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211.
[14]山西省地方志辦公室.民國山西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1:371.
[15]康恒印.偽冀南道述論[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7.
[16]郝麗麗.華北淪陷區(qū)道級偽政權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9.
[17]王士花.日偽時期華北農(nóng)村的縣級政權[C]∥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1年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18]鄭亞紅.河北淪陷區(qū)日偽基層政權研究——以定縣為研究對象[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6.
[19]張青.華北淪陷區(qū)縣級偽政權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9.
[20]張永.日偽時期保定縣級偽警察機構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06.
[21]南開大學歷史系,唐山市檔案館.冀東日偽政權[M].北京:檔案出版社,1992.
[22]費正,李作民,張家驥.抗戰(zhàn)時期的偽政權[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23]朱德新.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河南冀東保甲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24]邵云端,李文榮.“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成立的前前后后[J].南開學報,1986(6):20-24.
[25]王興業(yè).“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存亡始末[J].文史精華,2011(1):16-18.
[26]李炳奎,付春端.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警團武裝述評[J].唐山學院學報,2003,16(1):49-51.
[27]趙銘忠,萬仁元,馬振犢.全國民國檔案通覽:六[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4.
[28]卜正民.秩序的淪陷:抗戰(zhàn)初期的江南五城[M].潘敏,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29]羅久蓉.歷史情境與抗戰(zhàn)時期“漢奸”的形成——以1941年鄭州維持會為主要案例的探討[J].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5(24):815-841.
[30]詹鳴燕.開封革命遺址通覽[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2:85.
[責任編輯 楊玉東]
AreviewofthestudiesonthelocalpuppetregimeintheoccupiedareaofNorthChinaduringtheAnti-JapaneseWar
DINGGaojie
(SchoolofHistory,Capital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089,China)
At present,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made some achievements in the study of the occupied North China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aspects of data collection, research content and research mode. In the future research, in addition to continually strengthening the collection and sorting of archival materials, researchers should try to use the theory and methods of social history, constantly deepen the grass-roots puppet regime research, and further enrich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the local puppet regime studies, thu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levant research.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occupied North China; local puppet regime
10.16698/j.hpu(social.sciences).1673-9779.2017.04.016
2017-03-22;
2017-05-19
丁高杰(1991—),男,河南鄲城人,碩士生,主要從事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
E-mail:2162585646@qq.com
F590
A
1673-9779(2017)04-01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