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娟
在基于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生本課堂探索與實踐之路上,筆者深深感受到:要想真正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做好學生靈魂的擺渡人,就要讓自己的課堂融入新的教學思想、新的教學方法以及新的教學形式。
一、在生本課堂的實踐中,我們做了什么?
目中有人——做學生喜歡的老師
教學的根本目的不是傳授知識,而是通過學科這個橋梁,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案例一:分家的名字
一次跨年級上課,為了迅速認識學生,筆者讓他們做個名字卡放在桌上,就開始板書課題。當筆者轉過身來,發(fā)現(xiàn)一個學生在笑,就照著卡片上的名字叫他:“張文武,什么事這么開心,請你和大家分享一下吧!”全班學生大筆起來?!袄蠋?,他不叫張文武,叫張斌?!薄皩Σ黄?,張斌同學?!毕抡n后,筆者讓張斌說說自己這節(jié)課他哪做得好,哪做得不好。他說自己哪都做得不好。“在課堂你沒有笑出聲干擾別人,這一點就做得好!”他非常驚訝地看著筆者。“你爸媽給你起這個名字,希望你成為文武雙全的人,多好的名字呀!”他的眼睛閃著光,笑著點點頭:“老師,謝謝您的鼓勵!”
激發(fā)興趣——讓學生主動學習
教師要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并將其轉化為持續(xù)學習的動力。
案例二:觀察蠟燭,成為小老師
為了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給大家布置作業(yè):觀察蠟燭燃燒。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要求把一根火柴先點燃,接著迅速用小酒杯將燃著的蠟燭蓋滅,再用燃著的火柴點蠟燭滅后的白煙。這個實驗難度較大,筆者把操作要領講完后,又示范了一遍。學生開始親自體驗:有的拿著蠟燭,手中火柴忘了點著;有的火柴點著了,但是動作拖延過長,火柴燒得太短,不得不吹滅;有的學生膽子小,不敢做……這時,筆者來到張斌所在的組,只見他正在聚精會神地做這個實驗,非常嫻熟、協(xié)調,一氣呵成,現(xiàn)場學生都忍不住鼓起掌來。原來,好動的張斌動手能力很強,只是成績不理想不敢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自己,這次實驗極大鼓舞了他學習的信心。
整合資源——小組合作學習
整合各方教育資源,助推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這體現(xiàn)了教師的教育規(guī)劃能力。小組合作學習就是整合資源的一個手段。
案例三:“閃耀雙星”
4月,市局領導來我校推門聽課,走進了二班,筆者正在講《物質的推斷》,學生們和筆者預設的一樣,慢慢進入狀態(tài),當筆者要求將黑板上幾個化學方程式補充完整時,張斌把手舉得好高。筆者心中猶豫一下后,還是點了他。他也沒有辜負筆者的信任,非常順利地將化學方程式全答對了,全班響起熱烈的掌聲。陳子衡同學講的最后一題思維嚴謹、邏輯清晰、語言精練,讓觀課的教師連聲贊嘆。這些精彩的表現(xiàn),也使得他們在本課結束前,被大家一致評為這節(jié)課的“閃耀雙星”。從綜合學業(yè)的學困生到化學學科的學優(yōu)生,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中努力著、進步著。
二、在生本課堂的實踐中,我們還需做什么:落實反思
教師之間的教學能力相差并不是很大,同一學科教師上課所講的內容大同小異,作業(yè)和訓練也區(qū)別不大,可是教學成果常常有明顯的區(qū)別。原因在哪里?就在落實和反思。
對于一名教師而言,落實的對象不僅僅是學生,也要落實自身。學校外派我們學習,聽專家講座時,我們內心也會激昂澎湃,恨不得立刻回學校去實施專家的新理念、好方法??墒菍W習完畢回到學校,往往一拖再拖,最后什么也沒有實施。有的教師看到同事在某一方面取得了成績,羨慕不已,也想效仿,可最終也只是口頭上說了說,沒有采取一點行動。常抓落實有時候對教師來說是一種煎熬,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是對教師的考驗,是教師走向專業(yè)的必由之路。
雖然我們每年拿到的教材大同小異,但所面對的學生在變化,教學方法也不會一樣,每一節(jié)都可以成為反思的內容。具體來說可以是一堂課的過程,也可以是某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或者是對某一教學方法,某一教學素材運用的反思。正如吳正憲老師所說:“通過反思在比較中重新認識自己,重新認識他人,重新認識學生,重新認識課堂,形成新認識,獲得新體驗,生成新資源?!?/p>
以生為本,每位教師都能成為一名幸福的擺渡人。
(作者單位:漢川市城關中學)
責任編輯 劉玉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