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翔+戴小桃+吳如雷
摘要:目的觀察本院自擬安腸止瀉湯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療效。方法將56例確診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8例。治療組予自擬安腸止瀉湯治療,對照組予匹維溴銨片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9%,高于對照組的78.6%,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安腸止瀉湯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的臨床療效優(yōu)于匹維溴銨片,明顯改善主要癥狀,療效肯定。
關鍵詞:腸易激綜合征;腹瀉型;安腸止瀉湯
中圖分類號:R574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7)11-0053-02
腸易激綜合征(IBS)是肛腸科門診常見的慢性功能性腸道疾病。癥狀以腹痛、腹瀉或者排便習慣改變等為特征,病情纏綿難愈,經檢查但無器質性疾病,臨床可分為多種亞型,其中以腹瀉型(IBS-D)最多[1]。本科采用肝脾同治法治療腹瀉性腸易激綜合征取得良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臨床材料
1.1一般資料選擇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丹陽市中醫(yī)院肛腸科門診就診的IBS-D患者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齡25~66歲,病程1~3 a,隨機分為對照組28例與治療組28例。2組在性別、年齡、病程上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1.2.1西醫(yī)診斷標準根據(jù)IBS羅馬Ⅲ診斷標準改良而成[2]:近3個月內,每個月至少有3d出現(xiàn)反復發(fā)作的腹痛和或不適,并具有下列2項或以上:(1)排便后癥狀改善;(2)排便頻率的改變;(3)糞便性狀的改變,患者至少在診斷前的6個月內出現(xiàn)癥狀,并在最近3個月內持續(xù)存在。在觀察期間疼痛或不適癥狀的頻率每周至少2次,排除腫瘤、炎癥性腸病、精神疾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或其它器質性疾??;(4)至少25%的排便為糊狀糞或水樣糞,且硬糞或干球糞<25%的排便,按照大便性狀分型確定為IBS-D。
1.2.2中醫(yī)診斷及分型中醫(yī)辨證標準參照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發(fā)布的《腸易激綜合征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中肝氣乘脾證的診斷[3]:主癥:(1)腹痛即瀉,瀉后痛緩;(2)少腹拘急;(3)胸脅脹滿竄痛;(4)脈弦或弦細。次癥:(1)腸鳴矢氣;(2)便下黏液;(3)情志抑郁,善太息;(4)急躁易怒;(5)納呆腹脹。證型確定:具備主證2項加次證2項,或主證第1項加次證3項。
1.3納入標準(1)符合腹瀉型IBS羅馬Ⅲ診斷標準;(2)符合IBS-D中醫(yī)肝氣乘脾證型的診斷標準;(3)年齡在18~70歲的患者;(4)自愿配合的患者。[4]
1.4排除標準(1)排除易與腸易激綜合征混淆的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慢性腸道炎癥、結直腸腫瘤等。(2)妊娠及哺乳期婦女;(3)正在或需要持續(xù)服用可能影響胃腸道功能藥物;(4)伴有其他嚴重并發(fā)癥、精神病者的患者;(5)有不良反應者。
2治療方法
2.1對照組口服匹維溴胺片50 mg(法國SAS制藥公司,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120127),每日3次,1月為1個療程。
2.2治療組用本院經驗方自擬安腸止瀉湯(炒白芍10 g,陳皮8 g,炒白術15 g,防風6 g,茯苓15 g,柴胡6 g,制香附10 g,烏梅10 g,炙甘草6 g),每日1劑,煎取300 mL,分早、晚2次口服,1月為1個療程。
2.3統(tǒng)計學處理數(shù)據(jù)用(x±s)表示,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參考《腸易激綜合征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療效判定標準[3]:臨床痊愈:癥狀全部消失,腸道功能正常,隨診復查無異常;好轉:癥狀好轉,大便次數(shù)減少,糞便性狀接近正常或便秘減輕;無效:癥狀無減輕,大便次數(shù)、大便性狀及排便過程異常無改善。
3.2治療結果見表1。
4討論
腸易激綜合征是臨床常見病,其中尤以腹瀉型居高,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以青壯年居多,且女性發(fā)病率高于男性[5],目前IBS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尚無定論,目前公認的病因大致與胃腸激素的分泌失調、腦—腸軸[6]、腸道感染因素、腸道菌群的紊亂、內臟高敏感性、腸道菌群失調及精神情志等因素有關。針對其臨床癥狀的多樣性,尚無特效藥,多采用對癥支持治療,停藥后易復發(fā),給病人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
根據(jù)IBS-D的癥狀,中醫(yī)學將其歸屬為“腹痛”、“泄瀉”范疇,病位在腸,病理因素為痰濕,涉及肝脾二臟[7]。歷代醫(yī)家對此均有研究:明代吳鶴皋《醫(yī)方考》中云“瀉責之于脾,痛責之于肝;肝責之于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鼻宕~天士認為“肝病必犯土是侮之所勝也,克脾則腹脹,便或溏或不爽”。《四圣心源·厥陰風木》云“蓋厥陰肝木…則木郁而風生。木以發(fā)達為性…故郁怒而克脾土,風動而生疏泄。凡腹痛下利…皆風木之疏泄也”,故腹痛、泄瀉與肝失疏泄,脾失健運有關。其病因病機多為素體脾胃虛弱,感受外邪或飲食內傷,復又情志失調,肝氣郁結,氣機逆亂,久則橫逆犯脾,脾土受伐,運化失常而發(fā)病,治療上宜抑肝扶脾,緩急止痛,澀腸止瀉。
本方中白芍養(yǎng)血柔肝,緩急止痛,為君藥;茯苓、白術健脾補虛,陳皮理氣醒脾、防風升清止瀉共為臣藥;柴胡、香附疏肝理氣止痛,久瀉反復發(fā)作加烏梅收斂止瀉,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柔肝醒脾,疏肝理氣之功。
本研究觀察到,安腸止瀉湯重視人體的統(tǒng)一性,從辨證施治,肝脾同治,合理用藥,證明了肝脾同治法在治療IBS-D上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但不足之處是,本研究病源單一,實驗樣本量小,療效判定主要是靠患者的主觀意識,缺乏其他客觀性指標,統(tǒng)計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差。綜上所述,中醫(yī)藥治療IBS-D綜合療效優(yōu)于匹維溴胺片,不僅能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且其副作用小,能減少復發(fā)率,遠期療效佳,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后可充分利用現(xiàn)在的科技成果,優(yōu)化試驗方法,規(guī)范評價體系,促進大樣本、多中心臨床試驗的開展,進一步挖掘中醫(yī)藥治療IBS-D的作用潛力。
參考文獻:
[1]姚欣,楊云生,趙卡冰,等.羅馬Ⅲ標準研究腸易激綜合征臨床特點及亞型[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8,16(5):563-566.
[2]鄭琳,林瓊,張蕓.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63例[J].福建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1):61-63.
[3]《腸易激綜合征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31(5):587-590.
[4]李愛麗.加味痛瀉要方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108例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yī)雜志,2014(6):16-17.
[5]PAN Guo-zong,LU Su-cai,KE Mei-yun,etal.Epidemiologic research of IBS in Beijing area with a cluster,stratified and random survey.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00,21:26-29.
[6]Mayer EA,Berman S,Suyenobu B,et al.Differences in brain responses to visceral pain between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syndrome and ulcerative colitits[J].Pain 2005,115:398-409.
[7]徐志鵬.疏肝健脾法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yī),2013(10):91-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