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興龍,殷 亮
(1.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附屬初級中學,上海 200241;2.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實驗小學,上海 200240)
巧用籃球課堂“動”和“變”發(fā)展速度素質
游興龍1,殷 亮2
(1.華東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附屬初級中學,上海 200241;2.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實驗小學,上海 200240)
速度素質是學校體育教學中的基礎內容,也是重點內容。速度素質是指人體快速運動的能力,包括反應速度、動作速度和移動速度?;@球是一項集體性、動態(tài)性、多變性、對抗性的運動,也是基礎教學中最普及、最受學生歡迎的運動之一?!白儭笔腔@球運動的靈魂,“動”是變的基礎,以主動的“動”迫使對方被動地“動”,不斷地變化“動”的節(jié)奏和方向,在瞬息萬變的場上力爭主動,是現(xiàn)代籃球的基本規(guī)律和特點。巧妙利用籃球課程中的“動”和“變”,對學生速度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應掌握中小學生速度素質的自然發(fā)展趨勢,以便在學校體育教學中科學地安排訓練。(1)反應速度:6~12歲提升幅度較大,12歲進入發(fā)育階段,增長速度有所減慢,16歲以后產生質的飛躍,到達高峰;(2)動作速度:4~17歲在逐漸增長;(3)移動速度:7~12歲男女生移動的最高速度差別不大,甚至女生高于男生,但13歲以后男生逐漸超過女生,女生14~16歲由于青春期的關系,速度表現(xiàn)不穩(wěn)定。
2.1 發(fā)展反應速度的方法
反應速度是指人體快速完成某一動作的能力。
(1)聽口令(哨音)做動作。面向或者背向跑動方向,聽口令(哨音)做小步跑、高抬腿跑、滑步、側身跑、急停急起等步伐練習,注重學生聽到口令(哨音)后的反應速度練習。
(2)背向跑動方向,追球跑。背對跑動方向,一位同學扔球,當球扔出后,同一組的學生迅速轉身追球。
(3)各種運球,練習反應速度。從球場底線的一端向另一端運球,利用哨音或標志物做急停急起,進行體前變向、胯下變向、后轉身等運球動作,要求練習時,運球速度不做要求,但是聽到信號后,要快速反應做出動作。
(4)各種戰(zhàn)術中練習反應速度。各種戰(zhàn)術中的反應速度體現(xiàn)在戰(zhàn)術意識上,而意識是快速反應的前提。例如,傳切配合時,傳球后迅速切入;突分配合時,突破后,迅速傳球給空位隊員等。
2.2 發(fā)展動作速度的方法
動作速度是指人體完成某一技術動作時的速度,可以用連續(xù)完成單一動作時單位時間內重復次數(shù)的多少,衡量動作速度。
(1)打板接力。以小組為單位,正對籃板,連續(xù)打板接力,練習學生快速跳起的能力。課堂上,可以將學生分成人數(shù)相等的4組,同時進行;也可以采用比賽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專注度。
(2)原地高(低)運球。以1分鐘為單位,讓學生提高原地高(低)運球的次數(shù),練習學生快速運球的能力。
(3)定點跳投。3~5人1組,一人定點跳投,其他組員搶板和傳球,10~20次為1組,小組成員輪換練習,練習學生快速起跳投籃的能力。
2.3 發(fā)展移動速度的方法
移動速度是指人體在特定方向上位移的速度,以單位內機體移動的距離為評定指標。
(1)往返跑。從籃球場底線一端出發(fā),利用罰球線、中線、另一端底線進行往跑。
(2)全場行進間傳接球上籃練習。2人/組,從底線一端出發(fā),行進間傳球至對面籃筐上籃,自搶籃板,迅速返回再接上籃,1組結束。
(3)全場攻防練習。2人/組,1人運球,1人防守,防守的隊員始終離運球隊員0.5~1m距離。期間,進攻隊員可以利用體前變向、胯下變向、急停急起等擺脫防守者。
(4)快攻練習。4~6人/組,1人固定接、傳球,其他隊員進行快攻練習,練習者傳球后,快速跑動接長傳球上籃,依次輪換。
(5)半場3vs3比賽。利用半場3vs3比賽規(guī)則,分消極防守和積極防守兩種方式進行比賽。消極防守時,可以減少隊員之間的犯規(guī)次數(shù),利于比賽的延續(xù)性,增加隊員的練習時間;積極防守時,對抗性更強,不管是進攻方還是防守方,都要求速度加快,增加隊員的練習強度。
3.1 反應速度
反應速度是由神經(jīng)發(fā)射通路的傳導速度決定的,是生理過程,和遺傳有很大的關系,所以要區(qū)別對待每位學生。訓練學生反應速度時,要求學生注意力集中,注意力集中,可以使學生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處于適宜的興奮狀態(tài),練習效果更佳。
3.2 動作速度
練習動作速度時,要求學生保持正確籃球技術動作,如運球、傳接球、跳投等;反復做某一規(guī)定動作,如連續(xù)跳投;要注意練習的時間不能過長,每組練習的間歇時間要適宜,利用間隔時間糾正技術動作。
3.3 移動速度
移動速度主要是磷酸原系統(tǒng)(ATPCP)供能,具有練習時間短、間歇時間長的特點,且負荷強度控制在最大強度的85%~95%。此外,力量訓練是提高移動速度的最基本的途徑,所以練習移動速度的同時要結合力量訓練。
當旋轉的籃球,通過輕松自如的伸臂壓腕,在空中劃出一道漂亮的弧線,準確地飛入籃圈時,學生們會享受到成功的喜悅;當單調的速度,通過精心巧妙地組織設計,在籃球場上快速靈巧地奔跑,最后揮灑汗水、激揚青春,學生們也會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所以,不管是速度素質還是其他體能練習,只要通過教師藝術性地設計,學生們的身體素質才會在練習中逐步提高,同時也會在練習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1]王家宏.球類運動—籃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G841
A
1674-151X(2017)05-107-02
投稿日期:2017-03-09
游興龍(1989~),中教二級,碩士。研究方向:中小學體育教學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