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勃源
?
運動教育模式對大學生運動參與度的實驗研究——以河南科技大學足球選項班為例*
陳勃源
(河南科技大學體育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采用實驗法,將運動教育模式引入河南科技大學足球選項課教學中,對大學生運動參與度進行探討。研究表明:運動教育模式對實現新課標的目標要求具有更為積極的作用,主要表現在:(1)運用運動教育模式進行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專項運動技能。(2)將運動教育模式應用于足球教學中,學生出勤率等方面明顯得到改善,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廣泛的參與性,激發(fā)了學生廣泛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團隊意識及分享精神,有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3)運用運動教育模式進行足球教學,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明顯提高,學習動機明確,運動技能掌握情況明顯改善。(4)運動教育模式教學目標明確,可操作性強。提供給學生全面客觀的教學評價,有利于學生結合自身作出科學、理性的參考,及時發(fā)現不足并改進,有利于終身體育觀念的形成。
大學生;運動教育模式;運動;參與
近年來,為了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教育部與體育、衛(wèi)生等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從樹立“健康第一”的生活理念、體育教育教學相關改革、落實“每天體育鍛煉一小時,健康生活一輩子”的指導思想、推進“陽光體育運動”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科學化的改革工作。這些改變符合時代的發(fā)展,更為全面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提供了制度保障。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體育教師認識到沒有參與就沒有收獲,只有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才能獲得身心健康的全面發(fā)展。
在以“立德樹人”的理念指導下,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主動投身課外體育鍛煉,是評價高校體育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然而,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和程度則與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密切相關。
因此,為更好地推動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提高大學生體育參與意識,本研究擬打破傳統體育教學模式的思想壁壘,將運動教育模式引入到普通高等學校足球選項課中,探究運動教育模式對大學生運動參與度的影響,努力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興趣愛好的、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體育教學理念,使學生在獲得快樂的同時,掌握一到兩項運動技能,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行為習慣,有效增強學生體質并促進學生的健康水平,并為我國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運動教育模式(SEM)以游戲理論中的運動教育理論為指導思想,以固定分組、角色扮演為組織形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比賽為主線,充分挖掘比賽的刺激因素,激發(fā)全體學生對體育運動產生興趣,提供給不同運動水平的學生真實的、豐富的運動體驗的一種課程與教學模式。
運動參與度是指為不斷提高成績和增強體質,學生在每個練習過程中(包括體育課堂之上和學生的課余時間),身體和心理的連續(xù)投入程度,而不是某一次的投入程度或者結果性的投入程度。
以河南科技大學足球選項課2個班共70名學生為實驗對象。2個班級均為自然班,人數均為35人。
2.2.1 文獻資料法:查閱大量文獻中運用運動教育模式進行教學的文獻資料。
2.2.2 訪談法:訪問體育專家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
2.2.3 問卷調查法:運用調查問卷設計,向10位專家發(fā)放調查問卷進行審核評議,結果表明:9位專家認為問卷具有高的有效性,1位專家認為問卷有效性較高,達到了問卷設計的要求和目的。采用了重測信度, P<0.05,符合信度標準,具體如表1。
表1 信度檢驗
重測對象重測人數間隔時間相關系數P值 教師9人15天0.0125P<0.05 學生20人15天0.0127P<0.05
2.2.4 實驗法:運用對照實驗的方法,得出學生課堂學習興趣、運動技能的掌握情況等方面是否發(fā)生了變化,具體如表2。
表2 實驗信息
實驗組對照組 時間2016.9.5-2016.12.252016.9.5-2016.12.25 對象足球(3)選項課1班足球(3)選項課2班 人數3535 學時32學時32學時 地點足球場足球場 內容大綱規(guī)定教學內容大綱規(guī)定教學內容 指標身體素質測試、技能考核、團隊精神、學習意識、出勤率等 目的對SEM的可行性及效果進行實證研究,對課改提供指導和幫助
兩組的學生人數、授課教師、上課場地、授課內容保持一致,減少無關因素的打擾,但在教學方法、教學進度有區(qū)別。
在授課過程中弱化實驗的目的性,避免學生有所察覺,降低實驗的不準確性。
2.2.5 數理分析法: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
表3 實驗前后學生身體素質測試結果(N=35人)
組別800米(s)坐位體前屈(cm)50米(s)立定跳遠(cm) 前后前后前后前后 實驗組7278707967239241 對照組6975697676241245 P>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實驗前后,兩組學生的身體素質并沒有呈現顯著性差異。只有短距離速度(50米)方面存在差異(P<0.05),而在耐力、柔韌性等方面不存在差異(P>0.05)。表明運動教育模式對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程度有限。
由表4可見,采用運動教育模式進行教學后,對學生掌握足球技能水平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P<0.01)。
從表5可以看出,在課外參與體育鍛煉方面,實驗組每周三次以上參加運動鍛煉的學生達到58.2%,與對照組的35.9%存在明顯差距(P<0.01),每周三次以下參加運動鍛煉,實驗組為41.8%,對照組為64.1%,存在明顯差距(P<0.01)。綜上所述,引入運動教育模式,能夠加深學生對足球項目的認知程度,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對足球選項課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練習,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表4 實驗前后學生技能掌握測試結果
上課情況課外體育鍛煉(%) 組別請假率曠課率3次以上/周3次以下/周 實驗組0058.241.8 對照組8.6%2.8%35.964.1 P <0.01
表5 實驗前后學生出勤與體育鍛煉的頻率(N=35)
實驗前M±SD實驗中M±SD實驗后M±SD 實驗組72.3±4.379.8±5.6686.42±4.86 對照組73.1±4.675.3±4.3578.3±5.01 T檢驗1.042783.412685.4766 臨界值﹤2.045> 2.045> 2.045
表6 實驗前后學生關系及學習興趣的測試結果的對比(N=35人)M±SD
學生關系接納度被接納度學習興趣 前后前后前后 實驗組8.0±1.1111.2±0.678.2±1.3110.2±0.352.9±0.466.3±0.31 對照組7.8±1.938.4±1.218.1±1.528.61±1.723.1±0.653.2±0.43 T檢驗0.49677911.998180.3039215.0649291.4112732.98692 臨界值﹤2.045> 2.045﹤2.045> 2.045﹤2.045> 2.045
從表6可以看出,運用運動教育模式進行教學后,兩組學生呈現出顯著性差異。這表明運動教育模式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集體榮譽感。通過伙伴學習、合作學習,啟發(fā)學生主動學習、善于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精神。在教學中以比賽為主線,讓學生為共同的學習目標奮勇爭先,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fā)了學生的廣泛參與性。
實驗前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存在顯著差異。在實驗中、后對實驗組學生進行測試,結果明顯高于對照組。這說明運動教育模式對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態(tài)度起到積極地促進作用。見表7。
表7 實驗前后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習態(tài)度調查(N=35)
實驗前實驗后T值P 實驗組19244.97<0.01 對照組18212.36<0.05 T檢驗0.623.35 P>0.05<0.01
從表8可以看出,運動教育模式對促進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建立,掌握鍛煉方法及鍛煉習慣的形成具有積極的作用。而傳統教學模式過分強調教師的教,重視技能傳授,對學生練習中產生的問題指導不足,忽視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表8 實驗前后學生教學效果的對比(%)(N=35)
組別體育態(tài)度終身體育意識自我鍛煉能力 實驗組79.820.274.425.685.514.5 對照組75.424.643.656.446.853.2 P>0.05<0.01<0.01
4.1.1 運動教育模式進行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專項運動技能。
4.1.2 將運動教育模式應用于足球教學中,學生出勤率等方面明顯得到改善,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廣泛的參與性,激發(fā)了學生廣泛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團隊意識及分享精神,有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
4.1.3 運用運動教育模式進行足球教學,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明顯提高,學習動機、運動技能掌握情況明顯改善。
4.1.4 運動教育模式教學目標明確,可操作性強。提供給學生全面客觀的教學評價,有利于學生結合自身作出科學、理性的參考,及時發(fā)現不足并改進,有利于終身體育觀念的形成。
4.2.1 將運動教育模式運用在高校的體育教學工作中,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建議要深入進行理論研究,并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廣泛推廣及應用。
4.2.2 要結合我國實際國情,合理的運用運動教育模式中的積極因素,為我國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改革的實施提供參考。
[1]周濤.張曉瑩.北京高校健美操教學現狀調查與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3.
[2]高嶸.當代運動教育探討[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6, 29(7): 969-971.
[3]高航.運動教育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4]魏勇.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模式的實效性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
[5]Siedenop,D.Sport education:a retrospective;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H.W.Wilson-EDUC];Jul 2002;vol.21,lss.4:409.
[6]MICHAEL W,METZLER.Instructional Models for Physical Education[M].Needham Heights: A Person Educompany,2000.256-275.
[7] 高航,章榮江,高嶸.當代運動教育模式研究[J].體育科學,2005(6):79-83.
[8]周建新.美德兩國體育課程模式對中國學校體育改革于發(fā)展的啟示[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1,25(3):58-60.
[9]高航,吳鐵橋.試論運動教育模式的歷史淵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1):36-38.
[10]吳偉.運動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實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12):1682-1685.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Sport Education Model on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Taking the Soccer Class in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CHEN Boyuan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471023, Henan, China)
2015年度河南科技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一般資助項目2015YB-046、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青年項目2016-qn-179。
陳勃源(1989-),河南洛陽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管理,運動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