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愛梅
(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體育教育學
論體育課集體舞的特點及運用
許愛梅
(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1)
在現(xiàn)行體育教學活動多元化發(fā)展時期,集體舞的綜合教育功能逐漸突顯,在中小學和高職院校所有學段的體育課中運用有利于學生在體育藝術素養(yǎng)方面的培養(yǎng)。采用文獻資料法、觀察法,通過理論分析,結合實踐體驗,論述了集體舞的特點:1)在動作結構方面顯示動作簡單、左右對稱,數(shù)量宜少,重復有規(guī)律;2)在動作形態(tài)方面顯示動作語意清晰,動作符號明顯,風格突出;3)在表現(xiàn)形式方面維持最基本的方陣形、圓圈型( 單圈、雙圈)、隊列形等,少數(shù)呈現(xiàn)不規(guī)則的三角形、半圓形、十字形或者自由松散的隊形,變化配合方式多變,有規(guī)律;4)集體舞的音樂普遍選擇主題鮮明、風格突出、節(jié)奏明顯、樂段整齊的音樂。根據(jù)集體舞的特點解析集體舞在體育課中運用的普適性原則、功能性原則、藝術性原則,并依據(jù)每個原則闡述集體舞在體育課中運用方法的靈活多樣。
體育課;集體舞;特點
集體舞起源于遠古時期的鄉(xiāng)村節(jié)慶活動、祭事活動、交際活動,其發(fā)展過程呈多樣化,在現(xiàn)代社會集體舞主要呈現(xiàn)在都市廣場的休閑健身活動中,在村落平坡的娛樂節(jié)活動中,在校園操場的體育課活動中,也可以藝術加工升華呈現(xiàn)在藝術舞臺表演;集體舞以其傳統(tǒng)特質(zhì)受眾廣泛,老少皆宜,寓于身體教育亦宜歡心娛樂。在中國現(xiàn)行體育教學活動多元化發(fā)展時期,集體舞的綜合教育功能逐漸突顯,在中小學和高職院校所有學段的體育課中有效地運用,有利于體育藝術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采用文獻資料法加深了解集體舞功能作用、集體舞的研究現(xiàn)狀,運用觀察法加深對集體舞的感悟,通過分析集體舞的特點,解釋集體舞在體育課中運用應該注意的原則和方法,為學校體育課開展集體舞活動提供理論參考,以期豐富體育課的教學內(nèi)容,提高體育課的教學效果。
集體舞是以多人為集體在相對規(guī)定的位置上做相同或不相同的比較簡單的舞蹈動作,它保留了鄉(xiāng)間舞蹈和宮廷交際舞的一些形式和風格,通常以配對(男女)的方式進行活動[1]。集體舞大致上有3種類型:邀請?zhí)μ?、列隊跳,不同的類型組織形式不同。
1.1 邀請?zhí)執(zhí)慕M織形式是大家圍成一個圓圈站立,或席地而坐。將總人數(shù)分成若干小組,每組有若干人(人數(shù)由教師擬定),選出其中第1組(A組)為邀請者,進入圈中隨機邀請舞伴,然后2人共舞,完成整個舞蹈,結束時相互謝禮,邀請者送被邀請者回位,然后再回到自己的原座位。下一個舞曲由第2組(B組)為邀請者,反復循環(huán),以此類推。“邀請?zhí)币缶哂袃?yōu)雅的社交禮儀知識,邀請者有邀請的身體動作(動作語言),被邀請者也有應答的身體動作(動作語言),整個環(huán)節(jié)注重默契配合。
1.2 對跳對跳的組織形式是首先確定角色,邀請者為A角,被邀請者為B角。A角采用主動展示舞蹈技能,常常選用有節(jié)奏的舞步、帶旋轉的點步、起伏的屈伸、大跳等動作;B角做出呼應贊許,常常選用拍拍手、點點頭、跺跺腳、揮揮手的動作給予配合,一段對舞之后便交換角色。這種“對跳”的動作語意突顯游戲、逗樂、競技的表象,這些表象是可以直觀感受到的。這種類型活潑有趣,注重角色轉變規(guī)律,一般選用歡快活潑的音樂配合舞蹈活動。
1.3 列隊跳列隊跳的組織形式是按照一定的隊形列隊站好,跟隨音樂共同起舞。一般情況下會有一個人領舞,“列隊跳”的動作普遍呈現(xiàn)舒展大方、整齊劃一,可以單一成套動作重復多次,例如:32步集體舞,也可以選擇多套動作連貫起來,俗稱“串燒組合”;“咚巴拉”接“昆力奔馳”接“波爾卡”,這種類型的集體舞運動量可控性靈活,教師可以依據(jù)課的目標要求,挑選不同速度、不同動律的集體舞“串燒組合”。
2.1 集體舞動作結構特點結構是指“組成整體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2],由此理解集體舞動作結構是指各種動作元素的組成或搭配方式、排列組合的順序,任何動作離不開人的肢體運動以及運動的移動過程,識別集體舞動作結構有助于發(fā)現(xiàn)集體舞各組成部分的功能及相互間的有機聯(lián)系?;趨⑴c集體舞活動人數(shù)較多的慣例,需要考慮在短時間內(nèi)習舞者能夠掌握集體舞基本動作的因素,所以在創(chuàng)編集體舞時通常是以簡單易學的動作為基礎,再根據(jù)舞蹈主題選擇上肢動作,巧妙而有序地進行組合、搭配、排列,將這些組合動作重復若干次構成段落,在重復段落的程序中形成完整的一個集體舞,或連接多個舞蹈,不間歇地延長活動時間以達到鍛煉目的。
《唱起來,跳起來》[3]《集體舞》[4]涵蓋了73個集體舞,從動作(舞步)數(shù)量方面看,最少的僅有2個動作(舞步),最多的有7個動作(舞步),大多數(shù)選擇3~5個動作(舞步);動作數(shù)量反映出適用于初級級別的集體舞由2~4個動作(舞步)構成,提升至中級級別的集體舞由5~6個動作(舞步)構成,在重復動作的過程中產(chǎn)生許多變化,直至音樂結束,呈現(xiàn)出集體舞傳統(tǒng)意義上“動作結構簡易”的特點,這也是集體舞得以長久地普及流傳的原由之一。鑒于學校體育課每個班人數(shù)從30~50人不等的客觀情況,在體育課中實施集體舞就要根據(jù)不同學段學生能力水平而進行教學設計。
2.2 集體舞動作形態(tài)特點眾多集體舞來自民間,因此,頗具民族地域風情,在這些民族民間舞蹈類別的集體舞里,民族符號樹立民族形象,凸顯民族風格,尤其是維吾爾族、藏族、蒙古族、朝鮮族舞蹈早已眾民共識,而黎族、壯族、畬族、瑤族、苗族等舞蹈雖然差異不大但動律近似,例如,根據(jù)畬民在深山生活環(huán)境,采用雙臂同時向前向后擺動表示畬民驅趕鳥獸,一步一頓的“悠蕩”形成了畬族舞蹈特有的動作風格;瑤族舞蹈,同樣是在一步一頓的“悠蕩”動律下,兩臂在身體兩側“搖擺”,畬族、瑤族均是盤山而居的民族,生活環(huán)境雷同,舞蹈形態(tài)也近似。民族符號來自古老的傳承,集體歡歌曼舞鬧節(jié)慶,年復一年,各村各寨有傳統(tǒng),集體舞就是將這樣的民族符號呈現(xiàn)其中而成為一個特點。例如:集體舞“刀郎.麥西萊姆”[5]是維吾爾族集體舞,首先是音樂風格完全把人們帶進了維吾爾葡萄園情景,其次是 “腕花”、“壓指”、“頓步”、“后提步”、“三步一跳”等形態(tài)動作,舉手投足有形象,舞動奔跑有形態(tài),在學校體育課中運用,對學生來說不僅容易模仿也容易熟記。
在民族風格濃郁的集體舞里,常用有相同或類似的步法動作,例如“三步一點”與“三步一跳”,“橫移步”與“交叉步”、“十字步”與“進退步”、“騎步”與“踢噠步”、“悠蕩步”與“坐蹲步”等,這些相類似的動作律動有一定的指向,它反映與地域相鄰的民族有關系,長久的交往互動形成一種共性和一種規(guī)律,但就舞蹈而言,舞的區(qū)別就在于賦予動作形態(tài)的民族符號,民族符號確立民族族性,成就一種風格。在體育課中選擇集體舞作為主體內(nèi)容,可根據(jù)不同學段學生心智學識、理解能力而進行教學設計。
2.3 集體舞表現(xiàn)形式特點集體舞廣受歡迎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表現(xiàn)形式多樣而有趣,表現(xiàn)形式主要由各式各樣的隊形構成;“集體舞隊形的表現(xiàn)形式有方陣形、圓圈型(單圈、雙圈)、隊列形等,少數(shù)呈現(xiàn)不規(guī)則的三角形、半圓形、蛇形、螺形、十字形或者自由松散的隊形”[6],一般情況下,一個集體舞從某一隊形開始,跳舞的過程進行若干變化,結束時再回到原來的隊形,在下一個音樂段落重新開始這個舞蹈,直至音樂結束。集體舞隊形豐富多樣,變化巧妙,而且有規(guī)律,如雙圓圈變單圓圈、單圓圈變雙圓圈、單圓圈變多圓圈、方形拆分變化成多個方形、橫隊變縱隊等,多種隊形的變化增加集體舞的趣味和吸引力。不同隊形的表現(xiàn)形式有不同的鍛煉效果和教育功能,根據(jù)不同學段學生的能力水平,需要針對性地選擇,靈活運用于體育課教學。
2.4 集體舞伴奏音樂特點“音樂是聽覺藝術,通過旋律、肢體、和聲以及調(diào)式調(diào)性等給人以聽覺上的美感享受”[7],自古以來“詩、樂、舞”相互交融已成共識。集體舞中的音樂作用體現(xiàn)在為舞蹈動作提供節(jié)奏穩(wěn)定感,樹立動作形態(tài),營造意境,提示轉換,交代開始與結束,因此,在結構上和集體舞動作存在著密切的呼應關系。集體舞所選用的音樂是依據(jù)舞蹈風格、動作容量、活動時長而定,而集體舞動作又是依據(jù)音樂而選擇動作、編排動作次序、組成動作段落、形成完整樣式。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選擇部分常用的集體舞的伴奏音樂進行分析,僅從音樂時長、速度、節(jié)拍性質(zhì)等層面分析,結果呈現(xiàn)集體舞選用的音樂時長平均長度為4.5×8拍,約18小節(jié),速度為每10s20拍左右;速度以中速為主;節(jié)拍性質(zhì)以三拍節(jié)、四拍節(jié)為多,由此論析,集體舞音樂基于樂理的原因形成特有的個性特點,主題鮮明,短少精煉,段落整齊,樂句完整,變化段落將主題反復再現(xiàn),旋律熱情歡快或優(yōu)美明朗,風格突出,節(jié)奏明顯清晰,樂段小節(jié)整齊。
音樂對集體舞的教學、練習起到導引、控制、協(xié)調(diào)的作用,在動作的開始與結束、動作節(jié)奏的快與慢、動作次序的轉換、隊形的變化、位置的變動等方面都依照音樂而進行,音樂的樂句點或旋律點就是一種提示,因此,音樂的選用就顯得尤其重要。集體舞音樂種類豐富,其中以著名樂曲為主,一般是取樂曲的主旋律,旋律優(yōu)美動聽,在體育課中運用,除了體育鍛煉的功能外,兼具了音樂普及教育的外延特點。
“體育課是體育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主要使學生掌握體育與保健基礎知識,基本技術、技能,實現(xiàn)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運動技術水平”[8],體育課的組織者與參與者對此有深刻的認識,在充分了解體育知識(教材)資源、了解學生年齡層級情況、了解教學條件的基礎下,擇優(yōu)篩選體育課教學內(nèi)容,其中,能夠綜合發(fā)展學生身體素質(zhì)與藝術素養(yǎng)的集體舞就是一個良好選擇?;隗w育課課堂人數(shù)較多的教學特點,如何更好地發(fā)揮集體舞的優(yōu)勢,對應此問題提出相應的原則和方法,便于指導體育教學活動,最終以提高體育課效果為目標。
3.1 動作普適性原則
3.1.1 動作普適性原則釋義 “普適性:指某一事物(特別是觀念、制度和規(guī)律等)比較普遍地適用于同類對象或事物的性質(zhì)。事物普適性源于事物的共性和規(guī)律”[9]。根據(jù)集體舞的特點,對動作普適性原則解析為:動作普適性原則是指教學者在教學前根據(jù)教學對象學習能力的現(xiàn)實狀態(tài)、潛力、教學時長、教學環(huán)境等因素而篩選難易程度相接近的動作元素,編制若干教學模塊、平衡教學內(nèi)容難易度、控制教學內(nèi)容容量的原則。
3.1.2 動作普適性原則的運用方法 “工作目標的確立對于工作整體的運行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10]。目標的確定對于體育課組織者(教師)的課前準備和教學過程行為有著導向性的意義,集體舞教學的目標是讓大多數(shù)學生能在規(guī)定的教學時段順利接收知識,在學習和練習的過程中“消化”知識,達到基本掌握動作技術技能的目的?!拔璧附虒W的一切方案、措施、方法都是為學生設計的,只有切合學生的實際,受他們歡迎,才能產(chǎn)生最好的效果”[11]。普適性原則可對教學者提供積極的動力,啟發(fā)教學者科學地進行教學計劃的設計,有助于教學者正確地選擇教學手段與方法,撰寫每一堂課的教案,組織好每一堂課的實踐活動。
3.2 功能性原則
3.2.1 功能性原則釋義 功能性原則是指在集體舞體育課教學實施過程中,有意識地發(fā)揮集體舞在身體鍛煉方面的功能作用,從發(fā)展協(xié)調(diào)性、靈敏性、柔韌性素質(zhì),或提高心肺功能、節(jié)奏感、形體姿態(tài)美感,使練習者在學習和練習中得到有效鍛煉,獲得體驗;教師在備課和授課過程中巧妙地處理好集體舞不同容量、不同難度的關系的原則。
3.2.2 功能性原則的運用方法 通過舞蹈練習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并根據(jù)教學任務和要求,對發(fā)展不同的身體素質(zhì)選擇不同的動作素材。在集體舞編排方面,采用對稱法、間歇法手段,單一的集體舞是由一個動作或一組動作左右對稱地組合起來,練習者身體活動能力能夠得到對稱性發(fā)展;在動作組或動作段落之間穿插律動動作以調(diào)整動作密度和運動量,集體舞的律動動作有原地的或移動的,常用律動動作有屈膝彈動、點地、跺腳、碎步、走步、跑跳步等,突出身體鍛煉功能。
在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方面,根據(jù)課堂目標進行教學設計,采用重復法、疊加法手段達到有氧鍛煉的功能,提升集體舞在有氧模式下達到有氧鍛煉的功能和效果。可參考的范例有許多,其中,“波爾卡”集體舞[12]是有氧鍛煉與協(xié)調(diào)靈敏相結合最佳的選擇之一;“波爾卡”是一種舞步,源于東歐民間舞蹈,以不間斷的小跳舞步為主要動作形態(tài),一個波爾卡集體舞雖然簡短,但重復多次,若選擇音樂長度在4~5min左右、音樂速度為10s24拍的音樂作為配樂時,一個曲目結束時練習者脈搏顯示“女生為171次/分,男生為152次/分”[13],從脈搏顯示屬中等強度負荷,運動量相當于中長跑的運動量,心肺血管系統(tǒng)均得到了良好的鍛煉。選擇“波爾卡”集體舞在體育課中運用,既可以提高靈敏性、協(xié)調(diào)性,增強腿部力量,也可提高心肺功能。
3.3 藝術性原則
3.3.1 藝術性原則的釋義 “藝術是審美意識集中物態(tài)化的鮮明表現(xiàn),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品是至高無上的精神產(chǎn)品,能更強烈地引發(fā)美感,是我們孜孜不倦、永無止境、傾心追求的審美對象”[14]。藝術性主要是指作品中的藝術處理及表現(xiàn)所追求的最佳境界,主要包括形象的具象性、結構的完整性、表現(xiàn)的民族性等。體育具有獨特的藝術性,區(qū)別于其他藝術種類?;谒囆g性的理論基礎,集體舞藝術性原則指向為:集體舞動作語匯以短句為常態(tài),以樂韻為情緒,以節(jié)奏為中心,像中國的“詩詞”,規(guī)整而有規(guī)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對應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就應該以充分發(fā)揮這種藝術性的具體形象為原則。
3.3.2 藝術性原則的運用方法 追求教學藝術性是教師教學的最高境界,教學內(nèi)容與教學形式的和諧是實現(xiàn)教學藝術的關鍵。體育課所采用的教學形式和方法是基于教學內(nèi)容而定的,因此,教學內(nèi)容是前因、是動因,自然激發(fā)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不斷累積形成教學藝術顯像,不斷豐富教學內(nèi)容的具體性、民族性。
其中,動作多樣化的做法是體現(xiàn)藝術性最基本的一種動因。動作方向的變化、動作移動軌跡的變化、動作重心起伏的變化在集體舞教學中可以靈活應用,如東歐民間集體舞“波爾卡”中就有顯著的呈現(xiàn):基本波爾卡舞步、點地波爾卡舞步、旋轉波爾卡舞步、側移波爾卡舞步等,習舞者能較全面地掌握波爾卡舞蹈步的多種做法,加深對波爾卡舞蹈緣起知識背景的了解,同時增加學習、練習、鍛煉時的生動性和藝術感。
采用改變動作形態(tài)的做法又是另一種積極動因。在同一動作上配合不同的手臂動作,同一個動作,兩臂上舉與兩手叉腰就在動作姿態(tài)上有了區(qū)別,出現(xiàn)了審美上的變換感覺。在動作數(shù)量不多的情況下,對每一個動作進行多種變化發(fā)展,保持一定的步法,將上肢動作分解后所得的各個相互獨立的部分進行新的排列組合。此法比較多用,是成為集體舞的一種標志,也是集體舞能長久普及的緣由。
雙人或多人配合的做法是集體舞吸引參與者最有效的激勵之一。一般情況下,做法是分單雙數(shù)站位,以2人為一組跳相同或不同的動作,舞者之間配合默契,要求動作協(xié)調(diào)、熟練,講文明、講禮貌、講體態(tài)。雙人動作的配合方式有許多,使用率比較高的有交換位置式,即單數(shù)站外圈,雙數(shù)站內(nèi)圈,在動作的過程中兩人互換位置;而在圓圈式的集體舞中交換舞伴也是常用的方式之一,當一段集體舞動作結束時,外圈向前移動一個配合位置,這樣內(nèi)外圈就交換了舞伴,與新舞伴在音樂的伴奏下重復舞蹈動作,如此類推,直至音樂結束,與不同舞伴合作會有助于相互促進和提高。
集體舞經(jīng)過多年的延續(xù)仍具有受眾廣泛的本色是因為集體舞保持了緣起特點,這些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1)在動作結構方面顯示為動作簡單、左右對稱,數(shù)量宜少,重復有規(guī)律;2)在動作形態(tài)方面顯示為動作語意清晰,動作符號明顯,風格突出;3)在表現(xiàn)形式方面仍然維持最基本的方陣形、圓圈型(單圈、雙圈)、隊列形等,少數(shù)呈現(xiàn)不規(guī)則的三角形、半圓形、十字形或者自由松散的隊形,變化的特色在于配合方式多變,并形成變化規(guī)律:有雙圓變單園、單圓變多園、方形拆分多個方形、橫隊變縱隊等多種隊形;4)集體舞的音樂普遍選擇主題鮮明、風格突出、節(jié)奏明顯、樂段整齊的音樂,樂曲段落既有旋律的優(yōu)美,也有動人的背景故事;音樂既具有集體舞的配樂作用,也兼具音樂的普及教育意義。這些特點促進了集體舞在中小學和高職院校所有學段的體育課中運用。
基于體育課課堂人數(shù)較多的教學常態(tài),發(fā)揮集體舞的優(yōu)勢,綜合發(fā)展學生身體素質(zhì)與藝術素養(yǎng),對應的策略是遵循集體舞特點的運用原則和方法,集體舞在體育課中運用的原則主要有動作普適性原則、功能性原則、藝術性原則,熟知原則,啟發(fā)并引導教學者科學地進行教學計劃的設計;運用方法靈活多樣,有利于教學者擇優(yōu)教學內(nèi)容、教學手段與方法,有利于撰寫每一堂課的教案、組織每一堂課的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習者達到鍛煉目的;有利于提高教學質(zhì)量、提升教學藝術性。
集體舞既能夠作為體育課主體教學內(nèi)容,也可以和其他運動項目糅合,大多數(shù)集體舞的活動形式含有禮儀語匯,有配合的要求,具有綜合素質(zhì)教育的意義;集體舞不僅可以進一步豐富學校的文娛體育活動,也可面向社會,合理地發(fā)揮其健身、娛樂、美育、和諧的社會群眾體育功能作用。
[1] 黃寬柔,姜桂萍.舞蹈與健美操[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3.
[2] 360百科.結構[EB/OL].http://baike.so.com/doc/6031544-7583372.html,2017-01-02.
[3] 集體創(chuàng)作.唱起來,跳起來[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1984.
[4] 關槐秀.集體舞[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4.
[5] 許愛梅.刀郎.麥西萊姆[C].廣東省第五屆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表演項目金獎節(jié)目,2014.
[6] 許愛梅.體育課中集體舞特點的研究[J].北京體育學院學報(S1),1995(12):77-79.
[7] 王婉錚.樂舞教學法在舞蹈教育中的應用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2.
[8] 百度百科.體育課[EB/OL].http://baike.baidu.com/ view/814183.htm,2017-01-02.
[9] 360百科.普適性[EB/OL].http://baike.so.com/doc/6931437-7153759.html,2017-01-02.
[10] 田麥久,熊焰,石巖,等.論競技參賽的基本原則[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35(3):1-10.
[11] 許愛梅.體育課舞蹈教學藝術新議[J].體育科技,2008,29(2):89-91.
[12] 許愛梅.試論高師體育專業(yè)舞蹈課的地位與作用[J].體育學刊,1996(1):80-83.
[13] 胡小明.論體育與藝術的關系[J].體育科學,2008(10):3-8.
[14] 張瑩.校園集體舞推廣策略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9.
[15] 鄭慧慧.校園集體舞探究[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0(1):59-63.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of Group Dance in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
XU Ai-me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Science,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Guangdong China)
As the forms of physical education (P.E.) class activities diversify in modern time, the comprehensive role of group dance in educ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elementary school, middle school, and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group dance in P.E. class is beneficial to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port and artistic accomplishments. In order to make better use of the role of group danc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oup dance and explains its application principles and approaches in PE class, with teaching experiences, literature review, and observatio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oup dance are as followed: 1) In terms of movements, group dance is simple, symmetrical, and repetitive with preferably a smaller number of movements. 2) The meanings of the movements are clear and the styles are distinctive. 3) The formalities include square, circle, line, triangle, semi-circular, cross, and loose formation. All kinds of formalities change with basic pattern, e.g. from double circles to single circle, from single circle to multiple circles, from square to multiple squares, and horizontal line to vertical line. 4) Background music of group dance usually have distinctive theme and strong rhythm.
P.E. class; group dance; characteristic
G807.0
A
1004 - 7662(2017)02- 0032- 05
2017-01-09
許愛梅,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