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鳳++毛春燕
摘 要:公允價值順應時代發(fā)展需要,如今已在各行業(yè)中廣泛應用。盈余作為企業(yè)生產經營的核心,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廣泛使用對企業(yè)盈余會造成怎樣的波動影響,以及這種影響的經濟后果利弊如何,在此本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簡單綜述,并對不利的經濟后果提出建議措施,為CAS39更好的在我國會計實務中應用盡綿薄之力。
關鍵詞:公允價值計量 盈余波動 影響研究 建議措施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10(a)-0103-03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IFRS)、美國財務會計準則(SFAS)和我國2007年發(fā)布的企業(yè)會計準則(CAS)都凸顯出一個共性,即盡力推廣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使用,我國2014年修訂的《企業(yè)會計準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CAS39)為如何更好地使用公允價值計量做出了具體說明,一方面有助于公允價值計量在我國企業(yè)中的應用;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在投資決策中盈余是一個重要指標,可判斷一家企業(yè)的經營、償債能力以及未來的盈利趨勢等。鑒于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廣泛應用和自身特點,為了更好的服務于投資者,公允價值計量對盈余波動的影響值得研究。
1 公允價值計量概述
隨著資本市場的發(fā)展,如今財務會計目標從傳統(tǒng)的“受托責任觀”過渡到“決策有用觀”,以便更好地滿足投資者的需求,他們通過公司編制的財務報告,掌握企業(yè)經營和財務情況,從而選出對自己有利的投資組合方案。公允價值因其相關性的特點,無疑更能滿足決策有用觀的需求。尤其是CAS39的頒布,正式成為一項準則在企業(yè)中應用。現有的41項會計準則中有27項準則涉及到公允價值計量,占比65.85%,足以顯示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在我國的重要程度。
1.1 公允價值計量的發(fā)展歷程
1.1.1 公允價值計量在國際上的發(fā)展歷程
1973年FASB成立并在1976年就對公允價值做出了詮釋,在20世紀末發(fā)布的諸多準則中大概有50多項都與公允價值計量有關。FASB為了使各項散亂的公允價值的規(guī)定系統(tǒng)化、規(guī)一化,2006年9月正式頒布了SFAS157[1],標志著美國會計界對于公允價值理論架構構建的首次實踐成功告罄,準則的頒布為公允價值的計量指明了發(fā)展方向。
鑒于FASB的影響,IASB也緊隨其后,潛心于公允價值的探索和研究,于2011年5月也頒布了IFRS13[2]。IFRS13借鑒了SFAS157的核心思想并對其進行了修訂和完善,明確了公允價值的定義和市場參與者等相關概念,介紹了估值技術的使用方法,依據市場的活躍程度,指導性地將公允價值計量下估值技術輸入值劃分為3個層次。
1.1.2 公允價值計量在中國的發(fā)展歷程
公允價值會計在我國的研究歷史較短,使用過程也歷經波折,財政部始終對此謹微慎行。2006年我國在頒布新企業(yè)會計準則時才首次給予指示,將公允價值正式作為一種會計計量屬性使用,但是新準則中涉及公允價值計量的相關規(guī)定都比較分散,不能系統(tǒng)、詳細、具體地指導實務工作。2014年1月,財政部發(fā)布了CAS39,凡我國境內企業(yè),只要執(zhí)行的是企業(yè)會計準則,自2014年7月起就要按照CAS39中的相關規(guī)定執(zhí)行。CAS39的發(fā)布實現了我國公允價值計量由一盤散沙到完整統(tǒng)一的過渡,明確公允價值定義為脫手價,強調公允價值計量的整體框架并且也提出了相關信息的披露要求。形成了全面的公允價值計量體系,很大程度上規(guī)范了公允價值在會計實務中的操作應用,增強了財務報表信息的決策有用性。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在我國的發(fā)展歷程如表1所示。
1.2 公允價值計量的經濟后果
和其他的計量屬性相比,尤其是歷史成本,公允價值能夠更加快速、動態(tài)地反映資本市場中資產、負債價值的變化,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增強了企業(yè)報表信息的價值相關性和時效性。使得各利益相關者能夠搜集到企業(yè)真實的財務信息,為他們投資決策提供更好的參考。又鑒于我國證券市場處于幼年階段,體制不健全,發(fā)展不完善,尤其對不活躍的市場環(huán)境,CAS39中關于公允價值的估值技術只是提出了3種方法,其運用原則和前提條件也沒有詳細說明,公允價值計量使用就平添了更大的靈活性,致使其可靠性也深受質疑(Richard,et al.,2000;Henry Jarva,2009;汪靜,2010)。學者們對公允價值經濟后果的研究以價值相關性和盈余管理為主,偶爾也有學者研究了對債務契約締結的影響。不少學者認為公允價值計量為管理層的機會主義盈余管理提供了操作空間,并通過實證分析驗證了公允價值計量會使企業(yè)的盈余波動性增加,導致企業(yè)的盈余質量受到影響、審計質量也受到質疑等的結論,一定程度上給投資者利用企業(yè)信息進行決策帶來了困難。
2 盈余波動的定義和內涵及經濟后果分析
2.1 盈余波動的定義和內涵
換句話說,盈余就是企業(yè)的當期利潤,依據權責發(fā)生制,由收入、成本、費用、利得和損失計算而來。由于市場宏觀環(huán)境的多變性,導致應計盈余與現金流盈余有所差異,從而出現了所謂的盈余波動,即盈余波動描述的是企業(yè)基本財務狀況的長期發(fā)展變化。
做為會計重心的盈余是一項必不可少的會計指標。投資者通過企業(yè)歷年的盈余情況,幾乎可準確的預測未來投資回報的大?。黄髽I(yè)管理者通過盈余情況可掌握企業(yè)的經營和管理情況,為下一步的決策提供依據。同時借助盈余這個重要指標也可以進行企業(yè)的盈利預測、管理能力分析等多方面的了解。通常企業(yè)盈余與企業(yè)的經營效益同向變動。根據Francis,La Fond,Olson and Schipper(2004)的觀點,高質量的盈余可體現利潤的質量并反映利潤的持續(xù)性、可預測性、價值相關性、平穩(wěn)性的特征[3]。
2.2 盈余波動的經濟后果
盈余波動性是衡量會計盈余質量高低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是企業(yè)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的含蓄暗示,考核企業(yè)績效并進行投資決策時,無視盈余風險的信號提示是片面的、不客觀的。在公允價值計量下盈余波動都會帶來怎樣的經濟后果。endprint
我國學者透過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研究盈余波動尚不成熟,但根據已有研究表明公司盈余的過度波動會降低企業(yè)盈余的可預測性,根據信號傳遞理論向外界傳遞出企業(yè)績效不穩(wěn)定的信號,造成股價下跌,降低公司價值(Trueman 和Titman,1988;楊翠霞,2011);盈余波動會負面作用企業(yè)未來的融資成本,因為盈余波動會增強企業(yè)的破產機率(Howatt等,2009;Garcia-vega等,2012);也會增加企業(yè)的信貸成本,加大資本成本,增加企業(yè)的投資風險( Garcia-vega等,2012;許慧,2011;譚洪濤等,2013);Cao等(2012)也發(fā)現盈余波動小的公司存在更高的超額收益,而且盈余波動小的公司遇到的貿易摩擦也更少等。
3 公允價值計量對盈余波動的影響研究
3.1 公允價值計量下盈余波動的機理分析
依據有效市場理論,在不完美市場中,交易信息在市場中不同參與者之間傳遞時,由于雙方掌握信息的不對稱,不同的計量屬性就會傳遞出不同的信息。在歷史成本計量下,資產和負債的入賬金額一經確定,持有期間不隨市場而改變,單在處置時確認收益和損失。在平時的持有過程中,盈余不隨市場波動而出現大幅度的波動。然而對于公允價值計量而言更重要的是資產、負債價值與市場保持同步變動,即所謂的“盯市會計”。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如同一臺傳感器,隨時對市場的變化做出靈敏反應。
對于公允價值計量的使用主要有長期股權投資的計量、交易性金融資產、以公允價值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非貨幣性資產交換、股份支付等,這些資產、負債在取得時用公允價值進行初始計量,之后在每個資產負債表日根據市場信息進行后續(xù)計量,最后在利潤表中表現為“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資產減值損失、投資收益”等項目的波動,進而引起凈損益的波動。
3.2 公允價值計量對盈余波動的影響分析
學者們對公允價值計量下盈余波動影響研究的觀點有以下兩類。
3.2.1 公允價值計量會增強盈余波動
Barth,Landsman & Wahlen(1995)用美國上世紀70、80年代銀行業(yè)的年度數據分析,得出公允價值計量的使用使得證券投資的利得和損失致使企業(yè)年末盈余具有更大的波動性。
黃靜如(2012)用9家中國上市銀行近4年的數據實證分析,研究發(fā)現,應用公允價值選擇權擴大了盈余波動。唐凱桃、楊彥婷(2016)以2010—2013年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結合內控有效性實證檢驗了公允價值計量對公司盈余波動的影響,結果表明: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應用顯著增加了上市公司的盈余波動性。內部控制可以有效緩解公允價值計量對公司盈余波動的正向影響,其中在內部控制質量高的公司中最為明顯。
3.2.2 公允價值計量不會增強盈余波動性
Fiechtch(2010)研究認為公允價值的使用減少了資產、負債中的會計配比錯誤,從而降低了盈余波動性,他檢驗了 42個國家的銀行樣本,發(fā)現IAS39公允價值選擇權的使用降低了企業(yè)盈余波動性Peter Fiechter(2011)從整體上研究IAS39下公允價值選擇權的運用與盈余波動的關系,發(fā)現兩者負相關,但并不顯著。
4 公允價值計量下降低盈余波動的政策建議
(1)加強企業(yè)的內部控制。有效的內部控制能夠監(jiān)督企業(yè)管理層的行為而對其有所約束,減少企業(yè)的盈余操縱,緩解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使用對公司盈余波動造成的正向影響,實現企業(yè)價值的提升。而內部控制中存在重大缺陷的企業(yè)則無法在確認、計量以及報告等各環(huán)節(jié)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完整,因此加強公司治理,完善企業(yè)內部控制體系大有必要。
(2)公允價值準則的不斷規(guī)范,估值技術的合理使用。非活躍市場在我國的普遍存在,使得大量資產、負債公允價值的取得需要依賴于估值技術,為使得到的會計信息更可靠,建立全面的評估程序,盡力規(guī)范估值技術的使用,提高評估結果的準確性,在有章可循的同時具備一定的靈活性,在我國會計準則不斷完善的進程下,促進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合理規(guī)范使用,同時加強監(jiān)管,提高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以此更加準確、合理的計量市場中資產、負債的價值。
(3)加強對會計人員技術的培訓和職業(yè)操守的遵守。在公允價值的獲取過程中需要大膽的職業(yè)判斷,執(zhí)業(yè)人員的會計從業(yè)能力高低對公允價值評估的可靠性有著重大影響。只有會計執(zhí)業(yè)人員不斷學習,及時掌握新的市場信息,對于公允價值計量的相關應用盡快融會貫通,才能確保公允價值計量信息的可靠性;又鑒于公允價值在具體應用中的靈活性很大,從業(yè)人員的道德水準,職業(yè)素養(yǎng)對人為操縱利潤現象的發(fā)生與否意義非凡,對于建立良好的市場環(huán)境也至關重要。
5 結語
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已發(fā)展成時代的主流,其作為最相關的計量屬性,金融資產、負債以及衍生的金融產品的計量非它莫屬,但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卻飽受詬病。一方面公允價值的應用導致更高的盈余波動,繼而導致越低的股票市場價值;另一方面在非活躍市場中,公允價值只能依靠主觀判斷,可能導致利潤操縱,降低信息披露質量,誤導投資者決策,因此,總結前人的研究,通過對公允價值計量和盈余波動的經濟后果分析,辯證的認識到公允價值計量的利與弊,并提出相關建議來改善準則中的模糊部分,促進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在我國會計實務中的應用。使得會計報表中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既相關又可靠,更好地為資本市場中投資者的決策服務。
參考文獻
[1] Fischer DT.IFRS13“Fair Value Measurement”[J].PiR,2011(12):235-238.
[2] Francis J,Lafond R,Schipper K.Costs of Equity and Earnings Attributes[J].Accounting Review,2004,79(4):967-1010.
[3] 財政部.企業(yè)會計準則第39號[Z].2014.
[4] 財政部.企業(yè)會計準則[M].人民出版社,2006.
[5] 唐凱桃,楊彥婷.內部控制有效性、公允價值計量及盈余波動[J].財經科學,2016(7):121-1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