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查方
如何做好一名高校教師
易查方
當前,如何做好一名高校教師已成為高校關心的話題,并且已形成了一部分共識,本文認為做好一名高校教師,應具備良好的教師意識,在德育過程中注重言傳身教,充分發(fā)揮教師人性的光輝,幫助學生成人成才。
高校教師 教師意識 言傳身教 人性
華中科大前校長李培根提出教育應讓學生自由地發(fā)展,而條件之一便是,教師應該樹立教師意識。所謂教師意識,是“要讓學生自由發(fā)展,需要從根基上,從人的意義上認識高等教育?!币布唇處煈邆淞己玫娜宋那閼押驼嬲娜吮舅枷耄軌蚯袑嵶龅揭詫W生為本,充分挖掘?qū)W生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使之得到自由和諧的發(fā)展。這一要求意味著,高校教師不僅要具備較高的業(yè)務素質(zhì),而且要有高瞻遠矚的眼光,做好教育的主導,引領學生走向自由持續(xù)的發(fā)展之路。
優(yōu)秀教師的育人方式雖不盡相同,都在潛移默化之中,往一個方向靠攏。即盡量以學生為中心,視其為個體而不是群體而對待,讓每個個體的心靈得到愛護,個性得到尊重,個人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而這也正是李校長所提倡的教師意識,也是我亟需樹立和養(yǎng)成的理念。
作為高校一線教育工作者,特別是人文素質(zhì)教師,不僅應該具備更豐厚的人文素養(yǎng)和人本思想,而且應該能更好地利用自身的智慧,發(fā)揮自身的人文影響,正確引導學生用理性和寬容的態(tài)度,去思考自然、社會、人生及其之間的關系以及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相承關系,從而在這樣一種宏觀獨立的思考過程中,自由地去發(fā)展個人的才能,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自覺地追尋真善美的人生。
美國教育學博士托尼·瓦格納說過:“如果我們只是讓學生為工作做好準備,而沒有教育他們成為積極而有知識的公民,對未來仍然沒有太大的益處?!笨梢姡處煶私虝?,更應該育人。而育人,則重在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教會他們履行公民職責,做一名有道德感和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是直接講授道德。這種言傳的方式有它合理的一面,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感化學生,達到德育的目的。但是,學生如果長期接受這種教育,勢必會產(chǎn)生厭煩,甚至抵觸的情緒。特別是大學生,他們已經(jīng)成年,很多人生道理他們都聽過,如果依然采取老生常談的方式,德育便容易淪為說教,難以取得好的效果。即使他們認同了老師的觀點,也未必會付諸行動。
因此,在如何有效地進行道德教育的問題上,高校教師與其不厭其煩地講述道德,不如完善自我,以身作則,將本職工作做好。比如精彩而流暢的講課,總能讓學生看出老師備課的認真和艱辛;準確而生動的表達,又能讓學生發(fā)現(xiàn)老師治學的嚴謹;哪怕是工整清晰的板書,也能給學生留下好的印象。此外,生活中的一些不被人重視的小細節(jié),也能凸顯老師的優(yōu)秀品質(zhì),并引起學生的注意。比如微笑面對每一位學生;給每一份作業(yè)寫上中肯的評語;認真聽取學生的意見;課下跟學生親切地交流;幫助學生解答疑難問題;推薦有益的課外書等都能體現(xiàn)出老師的平易近人、一視同仁等諸多品質(zhì),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無形的關心和愛護,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感動和教化。正如杜威所言:“雖然我們做事的時候也許沒有想到我們行為的社會意義,但是所謂道德,潛在地包括我們的一切行為?!?/p>
中國人歷來喜歡將有作為的人神化,比如老子、莊子、關羽、秦瓊等,以至于到現(xiàn)在,教師也被神化了。教師被冠以“春蠶”“蠟燭”“園丁”等富有強烈的道德意味的名稱。但很令人奇怪的是,教師的社會地位被過分提高的同時,他們的工資待遇卻未見有相應的改善。久而久之,教師心理壓力越來越大,牢騷也越來越多,難免把這種不正常的心態(tài)帶進工作,從而影響到教學質(zhì)量。
教師應該懂得學生也是人,是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人,應用“人”的方式,去理解學生,尊重學生,關心學生。既能做到教書,又能做到育人。在課堂上,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傳道、授業(yè)和解惑,但在課下,教師應該主動跟學生交流,詢問他們的生活狀況,了解他們的心理需要,并提出適當?shù)慕ㄗh。讓學生知道,老師心中有他們,老師一直都在關心他們。學生感覺到了溫暖,才有更大的動力去學習。
此外,努力提高業(yè)務能力。教師刻苦地鉆研學問,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最終還是為學生服務,這也能體現(xiàn)教師人性的一面。
教師背負著育人的責任,應該懂得完善自身的道德,追求人性的美好。用人性中真善美,去對待學生,影響他們。然而,誠如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所言:“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克服知識和感情上的自我中心主義”,教師對真善美的追求,也是一種終極的追求。
[1]李培根.讓學生自由發(fā)展——也談教育的目的[J].高等教育研究,2010(11).
[2]托尼·瓦格納.教育大未來[M].余燕,譯.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3(1).
[3]約翰·杜威.民族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
[4]孫立軍.教師不應被神化[OL].http://edu.people.com.cn/ n/2013/0908/c368960-22847036.html.2013-09-08.
(作者單位:湖南信息學院)
易查方(1982-),女,湖南平江人,研究生,湖南信息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大學人文素質(zhì)教育和漢語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