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云靈
試論大學圖書館公共空間藝術品的展示與陳設
——以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圖書館為例
潘云靈
本文通過對某高校圖書館公共空間布置藝術品的案例,論述了讀圖時代藝術品的潛移默化作用及價值;探討了藝術品作為作者的精神物化形式的精神性問題。
公共空間 美術作品 精神性
圖書館是大學重要的學習公共空間,信息資源的聚散地,一個公共交流的第三空間,奧斯勒稱為“大學的心臟”,其地位的重要性由此可見。
進入互聯(lián)網時代,圖書館公共空間的概念極度擴大,由傳統(tǒng)建筑的實體公共空間延伸到虛擬網絡這個無限廣闊的社會公共空間。當代大學圖書館,通過實體建筑空間與虛擬網絡空間為讀者提供更為立體的閱讀服務。圖書館作為一個公共的文化空間,它的職能和作用不僅是搜集、整理、收藏圖書資料以供讀者借閱、研究的場所,還可以根據(jù)既有條件延伸出不同形式的閱讀服務,如在大學圖書館各層空白墻面中懸掛中外美術名作印刷品,有條件的則可在虛空處陳設擺放雕塑作品。這種文化藝術氛圍的營造與大學的文化與學術精神密切聯(lián)系,豐富了教師、學生的精神生活維度,他們在不經意中接觸到了未曾涉足的領域,在不知不覺中審美的意識和眼界得到了提高。本文擬以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圖書館為例,探討如何有效利用實體建筑公共空間展示陳設藝術品。
首先要考慮的是藝術品的系統(tǒng)性選擇問題。進入讀圖時代,各種各樣的圖像觸目即是,甚至不由分說地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讀圖已經成為不可回避的選擇,這種全面覆蓋性的文化景觀是視覺文化時代的主體特征。大學圖書館如何呈現(xiàn)有價值的圖像則是一個有高度和系統(tǒng)性的文化選擇。理工圖書館正好在學院的心臟位置---座落在校園中心地段上、一幢方形共九層的大體量建筑。鑒于圖書館內部建筑可懸掛作品的墻體面積巨大,可陳設雕塑的空間充足,中外美術名作的系統(tǒng)、經典和豐富性便成為最佳選擇。
我們知道,美術作品是人類精神的物化形式。中外美術作品的陳設,涉及到多元文化與民族性文化問題。當代教師、大學生自然應具備這種國際視野和自身修養(yǎng),以寬容的心態(tài)體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學習和欣賞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美術作品。從操作層面考慮,圖書館共九層,自2層開始,每層一個主題。如2層為圖書借閱區(qū),三維空間充足,可陳設雕塑小品;余下的7層為圖書閱覽室、自習室,可系統(tǒng)布置高清晰打印或印刷作品:3-6樓可分層懸掛中國畫的山水、花鳥、人物繪畫名作;7-9樓則懸掛西方美術名作,這三層分別為古典部分、現(xiàn)代部分和后現(xiàn)代部分。通過對內部建筑空間軟環(huán)境的展示陳設,營造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和藝術氛圍。
其次考慮的是展陳空間的精神性問題。大學圖書館作為一個公共的文化空間,與該校的文化與學術精神緊密聯(lián)系。在此陳設的藝術品不僅僅具有裝飾、美化功能,更通過作品無聲地表達作者的情感與思想。那些有著強烈的個性色彩與精神文化內涵的中外傳世名作,悄然地撞擊著觀者的心靈,令人愉悅,使人遐想,給觀者以智慧的啟迪及精神的享受。
再次考慮的是視覺的吸引性問題。學院理工科的辦學性質決定了校園的人文環(huán)境和藝術氛圍的相對薄弱,故在題材與主題的選擇上有意傾向于中外美術作品,即以圖像的方式作展陳布置。“人類傳播信息方式的演變呈現(xiàn)這樣一個脈絡:視覺文化、聽覺文化(直觀的感受、‘看的精神’)一概念性文化(‘讀的精神’)一新的視與聽文化(‘新的看的精神’)”,“人們依靠視覺引起的注意行為是其他方式(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6倍”[1]。“美術作品是以圖像為信息載體,顯示了它在視覺傳達方面的明顯優(yōu)勢即信息傳達的直觀性:圖像是心靈之“像”,它以直覺的感受方式來捕捉,以直觀的視覺方式來呈現(xiàn)”。[2]這是一種獨特的最易于被理解和被傳達的信息語言,這種特殊的視覺符號凸顯于墻面,吸引讀者去欣賞,形成圖像的沖擊力,并在欣賞的愉悅中獲取了知識。
第四考慮的是作品的尺寸及少而精的選擇問題:美術作品的展示與陳設,要注意作品的尺寸大小和懸掛墻面的空間比例關系,注意附近的書架、書桌與懸掛作品的上下、左右的空間關系,還要注意作品懸掛的位置與其他陳設品如雕塑之間的呼應關系,相互之間雖無主次的嚴格區(qū)分,但須協(xié)調,兩者過大過小都不合適;另圖書館特定的公共空間在藝術品陳設的選擇上須以一當十,即少而精。因中外美術名作數(shù)量也“浩若煙海”需具備專業(yè)知識和眼光才能勝任。值得注意的是空間環(huán)境中雕塑品的陳設更應考究,應避開讀者行走的人流通道,在顯眼且不易被碰撞的空間中擺放,擺放的方向、光線、體量大小、高低等,應與墻面的美術作品相互映襯并協(xié)調,以取得豐富、精彩的視覺美感效果。
大學圖書館利用已有的公共空間陳設藝術品,使得非美術專業(yè)的更廣大師生讀者體悟那些中外傳世名作之藝術魅力,在欣賞過程中感悟藝術大師的創(chuàng)作思想及創(chuàng)意靈感以滋養(yǎng)自己。對教師,尤其是學生---這些未來人類文化的繼承者和創(chuàng)造者,這個精心營造的大學圖書館公共空間便是極佳的精神守望空間。
[1]潘公凱,盧輔圣,葛鴻雁.視覺傳達設計.原理篇[[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14.
[2]由旭聲.論出版物藝術插圖的獨立品格[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