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艷
高校輔導員工作中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
潘 艷
國家領導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傳統(tǒng)文化的解讀具有方法論意義,從文化生成環(huán)境看,這一解讀有助于高校輔導員思想教育工作的開展。從細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從實上著力分別對應著我們工作中的培養(yǎng)行為、方法和實踐,與此相應,輔導員的真誠與友愛、大學生的切身體驗以及師生之間互為建構則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三個主要角度。只有教師、學生、學校甚至是社會共同參與,大學生價值觀的引導、整合、完善等培育工作才可能行之有效。
輔導員 大學生核心價值觀 落細 落小 落實
習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曾談到:“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養(yǎng)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拋棄傳統(tǒng),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chuàng)新”。這些論斷闡明了國家實力與傳統(tǒng)文化的辯證關系,而這一關系又構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體內容。
筆者在高校學生輔導員崗位上工作多年,遇到了許多不同理想、不同追求的學生,當然也遇到了不少難題。其中最難做的還是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因為這涉及到價值觀、人生觀培育問題。對輔導員來說,自身思想道德修養(yǎng)是生活與工作中的“必修課”,因此一直以來都希望找到對學生思想教育有幫助的核心材料。當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zhàn)略任務之后,筆者在學習其主要內容的同時,也開始關注這一價值體系的新動態(tài)。在筆者的認識中,習總書記對“核心價值觀”中傳統(tǒng)文化的解讀具有方法論的意義,即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統(tǒng)文化解讀角度,高校輔導員的思想教育工作就有了從細處著眼(落細)、從小處著手(落?。?、從實上著力(落實)的操作方法。如此,我們才可能引領學生樹立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價值觀與人生觀。
客觀地說,高校輔導員的工作重心并不穩(wěn)固,他們需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與思想,可謂事無巨細,處處都得為學生著想。如果真要找出重點,筆者認為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至為重要,原因無他,因為這些內容直接關乎到人的處事行為。對當代大學生而言,所缺少的不是物質與金錢,而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與學習。梁啟超說,少年強,則中國強?!吧倌陱姟钡牟粏问羌∪?,更應該是心智。因此筆者特別認同“優(yōu)秀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根基”這一說法。若認識不到這一點,或者再不強調傳統(tǒng)文化之根的重要價值,或許不久之后我們在世界文化大舞臺上無立足之地,經(jīng)濟強大不等于文化強大;反過來,文化強大,才是國家經(jīng)濟持續(xù)強大的基礎。在這一點上,筆者經(jīng)常以近代日本工商界精神領袖澀澤榮一的“論語算盤說”來給學生講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澀澤榮一認為,企業(yè)家從事工商活動必須要處理好三個關系,即經(jīng)濟與道德的關系、公益與私利的關系、義與利的關系。他認為要處理好這三個關系,就必須求教于儒家經(jīng)典《論語》,因為企業(yè)家的經(jīng)營活動離不開社會中人與人的交往,而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處世哲學,《論語》中有關“義利”觀念和“殖貨”思想的內容給人帶來諸多啟發(fā),因此澀澤榮一極力宣揚并號召商人都來做一手拿《論語》一手拿算盤的新型企業(yè)家。直到今天,《論語》仍然是許多企業(yè)經(jīng)營者必讀的經(jīng)典文本?,F(xiàn)在,當黨和國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統(tǒng)文化進行科學對接時,顯然是希望以傳統(tǒng)文化為土壤來培育今天中國的軟實力,如此才能夠提高中華民族的生命力與競爭力,同時增強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提高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結合工作實際,筆者以為只有將核心價值觀首先“落細”在愛崗、敬業(yè)上,以自身為表率、為模范,才可能有勇氣來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也才可能有底氣來培育學生的思想。眾所周知,無論企業(yè)還是事業(yè)單位,為監(jiān)督而制定的制度和條例行之有效,但卻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良方。沒有自覺意識的主體,即使將攝像頭至于其頭頂,也不能有效約束其各種不良行為。制度管的是人的身體,而非人心與大腦。可是,一旦每個人都認識到了自己的價值、責任與義務,就會立刻自覺起來,愛崗、敬業(yè)將不再是一句空話。俗話說,頭頂三尺有神明,我們若能自覺將自己擺在“正能量”的一面,那么在起心動念、舉手投足之間,都會給周邊的人帶來正能量。按照傳統(tǒng)的整體性理論,信息和能量是對等的,我們動一個“愛崗敬業(yè)”的念頭,意味著我們隨之啟動了相對應的正能量。不能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但至少也可以讓“全心全意”對應著積極的崗位職責;反之,如果沒有百分之百的“全心全意”,哪怕只存一分私心,我們的行為和觀念就會表現(xiàn)出與之相應的缺陷。當然,現(xiàn)實中的百分之百只是一種理想,筆者的意思是,在遵循國家與集體規(guī)則制度的前提下,高校輔導員應該盡量做到敬業(yè)、愛崗、誠信、友善。歸根到底,輔導員工作是一份良心活,其根本就是真誠、友愛,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將自己的本職工作與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很好地結合起來,真正做到“從細處著眼”。
事實上,真誠和友愛來自于人與人之間的自由與平等,沒有平等,就沒有友愛,沒有自由,誠信就無處可尋。這是核心價值觀的邏輯?!洞髮W》有言:“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边@句話的核心在于闡明人性修養(yǎng)之“小”與治國平天下之“大”的關系。這就啟發(fā)我們,高校學生工作要想健康發(fā)展,有必要以強調師生的修身為前提,倘若教師和學生都能做到格物致知、心正意誠,那么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必將呈現(xiàn)出“盡善盡美”的面貌。
道理雖淺顯,但如何將核心價值觀“落小”?國家領導人曾說,核心價值觀要落小、落細、落實。就“落小”而言,只有充實自己并從中發(fā)現(xiàn)人生價值,生命因此才會精彩。在傳統(tǒng)文化中,個體生命都是由兩個“我”構成,一個是真實的“我”,一個是可以對真實的我進行內省的“我”。復旦大學林森浩之所以做出投毒殺舍友的行為,原因是他缺少一個內省的“我”,真“我”受限于狹隘與自私,不懂得仁愛之理,最終才導致悲劇的發(fā)生。這一悲劇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首先要培育的,是當代大學生的人格品行,努力讓他們學會“三省吾身”,再來談未來的發(fā)展。這就是儒家所說的先修身再格物,爾后治國平天下。有人曾批判當代大學生“活在一種假醒狀態(tài),看上去醒著,但其實在睡覺”,話雖苛刻,但對于輔導員來說,首要任務就是先喚醒假睡的人,然后才有可能樹立“真我”應有的價值觀。
此外,要讓學生懂得并擁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提倡的意義,關鍵是讓學生找到“成就感”。成就感是由“參與”而獲得的一種心理體驗,體驗離不開具體事務?!兜茏右?guī)》中有“緩揭簾,寬轉彎”句,意思是只有“緩”和“寬”,我們才能感受到自己身體的協(xié)調行動。好比吃飯,需細嚼慢咽才能嘗到每一口飯菜的味道;喝茶時仔細品味,就能感受到好茶的溫潤與綿長。之于輔導員的工作,明白這個道理尤為重要,當我們讓學生親身參與具體事務(包括專業(yè)學習過程中的事務性工作)之后,他們才會明白“細節(jié)”做得越到位,離喜悅和成就越近。
但最終,核心價值觀還需要“落實”,就像種子只有落地才會變成參天大樹一樣。那么,如何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第一,按照筆者理解,只有將培育工作滲入到學生學習與生活中去,使其成為新知識、新觀念、新文化的主體,“核心價值觀”中的文化傳統(tǒng)只有成為新時代大學生心靈不可或缺的大米、陽光和空氣之后,真正的價值觀才可能有所培育。我們相信,真正的文化應該是一種引導力、改造力、建設力以及和諧力,在大學中,文化就應該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于校園生活并當代化的建構過程。可是,我們看到的現(xiàn)實讓人近于沮喪,社會把文化當產(chǎn)業(yè),讓文化嚴重低俗化、狹隘化、低能化;本該尊師重教的大學校園,卻成為畸形利益關系孵化的溫床。
由此出發(fā),高校輔導員首先需要在班級營造集體意識的氛圍,而要實現(xiàn)這一氛圍,尚需要學?;驅W院層面強有力地整體倡導和推動,讓民族文化的優(yōu)秀基因進課堂、進專業(yè)、進實驗。傳統(tǒng)禮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xiāng)里之中,長幼內外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标P鍵詞是“同聽之”,團結就是力量。一句話,高校學生工作應該與專業(yè)學習與教育緊密結合起來,讓核心價值觀培育中的傳統(tǒng)因子成為校園生活的主旋律。只有這樣才能營造出“同”的氛圍。當然,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全面進入各個學習和生活層面的同時,還需要花大功夫凈化校園學習環(huán)境,專業(yè)教育與傳統(tǒng)文化觀相輔相成。只有共同營建大環(huán)境,才可能讓“核心價值觀”成為校園文化的基調。
第二,培育工作需落實到綜合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技能和文化觀念上。輔導員的工作本質是鼓勵、激發(fā)學生的上進心和參與事務的正確態(tài)度,同時也需要小心呵護學生的身心健康。這份工作的難度系數(shù)很高,除輔導員教師本人的文化修養(yǎng)、工作能力和價值觀達到一定高度外,強調“核心價值觀”與專業(yè)教育的本來關系,就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內容。當然,價值觀和文化觀念最終會體現(xiàn)在每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上,我們借此可以判斷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因此,要做到有成效的價值觀培育,就要讓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文化中成為當代大學生學習與生活方式的常態(tài)。黨和國家提倡“反對舌尖上的浪費”“八項規(guī)定”,也應該成為學生的行為準則,一旦這種準則成為學生工作中的一部分,那么學風嚴謹?shù)男@文化將生機蓬勃,其結果就是“核心價值”的有效落地。“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jié)”,這種與天地之間的“同感”,看似遙遠,其實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早已成為中國人的基本思維方式。而正是這種“同感”才使得每一個人的心中,生出孝、敬、謙、中、正、和、愛。這些傳統(tǒng)價值觀,也應該是輔導員學生培育工作所堅持的立場、原則和方法。
第三,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落實”樹立典型。在黨的教育史上,人們常常將和平時代的雷鋒、焦裕祿、張海迪等當作人生楷模,當下高校核心價值觀的引領與培育,也需要一個典型,一個楷模。在輔導員工作中,我們不需要那種“高大上”的典型,只需要記錄優(yōu)秀學子的成長足跡,建立他們的個人成績檔案,就可以為每一屆學生樹立榜樣。筆者所在的學院,就借助微信公眾平臺,實時推送優(yōu)秀學子所取得的成績,得到了大多數(shù)教生的肯定與關注。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們將繼續(xù)以“核心價值觀”為指導,積極探索出一條可供推廣的方法來。
毋庸諱言,在高校輔導員工作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難度很大。好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雖然出現(xiàn)過斷層、斷代,但其中的精華仍然吸引著每一個中國人,這就為我們的培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輔導員來說,“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小、落實,是一項長期而系統(tǒng)的工作。因此,我們的基本想法,是借一個學校甚至是社會之力,積極引導、整合、完善,在大學生價值觀培育上共同努力,必然會取得一定成效。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澀澤榮一.論語與算盤——人生…道德…財富[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
[3]王國軒譯注.大學…中庸[M].北京:中華書局,2006.
[4][法]盧梭.愛彌兒…論教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作者單位:浙江萬里學院)
潘艷(1980-),女,吉林通化人,浙江萬里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