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境澤
(云南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00)
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人物繪畫的影響
孫境澤
(云南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00)
藝術養(yǎng)育于文化雨露之下,始能開花結果。自春秋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一派,戰(zhàn)國時期孟子發(fā)展、荀子壯大,西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始,儒家文化成為正統(tǒng)思想,作為封建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其在政治、倫理領域如此,在藝術、美學領域亦是如此。儒家思想的“禮儀”、“繪事后素”、“明鏡察形”論影響中國繪畫藝術幾千年歷史,其中尤為人物繪畫影響最為深遠。
“禮儀”;“繪事后素”;“明鏡察形”
中國繪畫藝術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研究,作手名家,彬彬輩出,各盡其時代之光彩亦浸潤在儒家思想之中。其中中國古代人物繪畫從藝術家到藝術作品受其影響最為鮮明,其選材、立意、服裝設色等各方面無不盡儒學“禮儀”、“教化”之規(guī)。本文將結合文史記載及具體作品從以上幾點分述儒家思想熏陶下的中國古代人物繪畫的藝術特點與時代意義。
自古以來,中國被世界稱為“禮儀之邦”。注重禮儀,把禮儀作為國家政治制度、綱常倫理、習俗民情的本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貢獻。其在中國古代人物繪畫藝術中主要體現(xiàn)在繪畫人物題材選擇上的等級名分的典章制度,可以分三點論述,表現(xiàn)形式、賦色施彩與人物形象。
“表現(xiàn)形式”:中國古代人物畫很發(fā)達,因其可以承載歷史傳說、功臣偉業(yè)、社會生活等內(nèi)容。樓臺、廟宇、壁面或磚石布錦都可以作為古代封建統(tǒng)治者宣揚教化的物質(zhì)材料。相比較文字而言,繪畫才能兼?zhèn)?,既能使人了解功臣形象的偉業(yè)盛德,又可以教化育人宣揚國威鞏固封建階級統(tǒng)治。這種表現(xiàn)形式使人印象深刻,這也是我國統(tǒng)治者在制定禮制、編撰歷史、倡導歌賦的基礎之上,還同樣重視人物繪畫的根本原因。人物畫在社會中的政治作用、倫理教化是其它表現(xiàn)形式所不能替代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龍鳳人物圖》和《御龍圖》皆為殯葬儀式中用以引導死者“靈魂升天”的銘旌。從技法用筆到形象描述無不反映我國古代人物繪畫形式在封建社會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
“賦色施彩”:子曰:君子不以紺飾,紅紫不以為褻服。(《論語 鄉(xiāng)黨篇》)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論語 陽貨篇》)古時以黑色為禮服顏色,故稍近于黑的顏色都不能用來鑲邊,為其它顏色的衣服做裝飾。所以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用這兩種顏色裝飾自己的衣服。這是孔子提倡的“禮儀”是在維護社會秩序的一種思想,表現(xiàn)在區(qū)別于等級名份的典章制度。區(qū)分等級的服裝顏色,事體現(xiàn)“禮儀”的一項中重要形式。畫史記載,明初戴進想進宮廷畫院,他畫了一幅穿紅色袍服的老翁釣魚圖,便引起眾人非議,因為紅色是官服,怎么能穿在釣魚人的身上呢?便把戴進的畫否定了,以至終生未入畫院。
“人物形象”:儒家思想在繪畫藝術審美趣味的引導,人物畫教化類題材的選擇,對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方向與題材選擇打下了烙印。例曹植、謝赫、張彥遠等人在繪畫批評中亦十分注重興成教化的道德倫理作用,形成中國美術批評中的儒家傳統(tǒng)精神。使得中國古代人物壁畫、卷軸多有變現(xiàn)功勛英雄、帝王將相和令妃順后、貞婦孝女的形象。不僅促進人物畫的發(fā)展,亦提升了繪畫藝術在生活中的地位與作用。明代宋濂在《畫原》中寫到:古之善畫者,或畫《詩》,或圖《孝經(jīng)》,或貌《爾雅》……皆附經(jīng)而行,猶未失其初也。下逮漢、魏、晉、梁之間,《講學》之存圖,《問禮》之有圖,《列女仁智》之有圖,致使圖史并傳,助名教而翼群倫,亦有可觀者焉。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論語》)“繪事后素”是說先有白底子,后有畫。似乎這是當然的事情,沒有什么可以說的,實際上這里包含一個道理。孔子認為“繪畫”只是一個表現(xiàn)“禮”的外在形式而已,真正的“禮”是內(nèi)在的道理,是藝術創(chuàng)作者自身的道德品格?!鞍椎鬃印敝傅谋闶撬囆g家自身的品格修養(yǎng),其后才可以作畫。對于中國古代畫家而言他們首先是文人,其次才是畫家。所以這不僅是對文人畫家道德品質(zhì)、行為規(guī)范的一種質(zhì)量和要求。亦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占統(tǒng)治地位的封建社會,畫家的人品與儒學倫理、道德準則的密切關系。清代唐岱《繪事發(fā)微——讀書》中便有勸戒畫家多用心讀書的文字表述,并詳細分類列注書目:欲識天地鬼神之情狀,則《易》不可不讀;欲識山川開辟之峙流,則《書》不可不讀;欲識鳥獸草木之名象,則《詩》不可不讀。其注明書類多達幾十種。強調(diào)多讀書,可以廣博強識,開闊心胸,更可修身立品。張彥遠曾講“衣冠貴胄,逸士高人”,郭若虛也有言講“軒冕才賢,巖穴上士”無不在提點,畫家人品的高下與其作品氣韻的高低息息相關,“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高尚的人品是創(chuàng)作一幅好的作品的必要條件。所以學畫者,先學做人是中國畫家代代相傳的訓誨。這一點古往今來亦是如此。
《孔子家語》記載孔子觀周明堂壁畫中“有堯、舜之容、桀紂之像,而各有善惡之狀,興廢之誡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負斧,南面以朝諸侯之圖焉??鬃优腔捕^從者曰:此粥之所以興盛也。夫明鏡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孔子借脫周明堂壁畫強調(diào)繪畫寓意具有辨別善惡的作用。周明堂壁畫中不僅有堯舜之容,而且畫有桀紂之像。前者是作圣賢,后者是作暴君來向世人展示的。藝術家?guī)еr明的褒貶態(tài)度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賦歷代君主“善惡之狀”,存“興廢之誡”??鬃诱f:夫明鏡所以察形,往古者所以知今。著不僅強調(diào)了繪畫藝術具有教化功能,也道出了它的藝術特點,即打破時空限制置以往歷史人物于眼前。
“禮儀”、“繪事后素”、“明鏡察形”論對我國繪畫影響深遠,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提出:“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并運,發(fā)于天然,非由述作”。這里張彥遠把繪畫功能提到了無以復加的高度,可以與儒家經(jīng)典六籍媲美。在他看來“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繪畫藝術不同于抽象說教,它是以形象打動人心,使觀者見善戒惡,見惡思賢,從而達到成教化,助人倫的目的??梢娙寮宜枷胱虧櫫酥袊糯宋锢L畫千年歷史,時至今日依然經(jīng)久不衰,使我國藝術特點區(qū)別于其他國家藝術文化的重要特征。
[1]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潘運告編《漢魏六朝書畫論》,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版
[2] 《中國美學史資料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3] 《論語注釋》楊伯峻釋注 中華書局 2015年版
[4] 《孔子傳》錢穆著 三聯(lián)書店 2014年版
孫境澤(1992-),女,漢族,碩士研究生,云南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國畫專業(yè)。
J20-02
A
1672-5832(2017)08-01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