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強
(聊城大學 山東 聊城 252000)
?
杜文定先生小傳
吳 強
(聊城大學 山東 聊城 252000)
早在明朝末年,杜越就已經(jīng)以俠義聞名天下。杜越之所以受到世人的敬重,還是他的不顧危難,竭力營救東林黨人魏大中、左光斗等人的義舉。天啟年間,閹宦魏忠賢把持朝政,殘害忠良。東林黨人左光斗、魏大中、楊漣、周順昌等人皆因上書彈劾,慘遭閹黨毒害,并誣以納賄之罪,矯旨下令將諸君逮捕下獄。一時之間,眾人紛紛躲避,即使素有交好的東林人士也紛紛銷聲匿跡,惟恐惹禍上身,朝廷上下一片沉寂。杜越與孫奇逢、鹿正等人卻挺身而出,為之奔走呼號,籌措贖金。當時,魏大中之子魏學洢及周順昌友人朱祖文藏身于東江村。廠衛(wèi)來往緝拿,風聲鶴唳。杜越毫無顧忌,置身家性命于不顧,冒死周旋。一時之間,名噪海內(nèi)。天下名人義士仰慕其俠名,爭相與之結(jié)交。
明朝末年,京畿一帶盜賊橫行。杜越以治安為己任,率領(lǐng)鄉(xiāng)黨維護社會治安。直至明亡以后,杜越絕口不談時政。明清鼎革之后,由于杜越的高操品行聞名天下,曾多次受人舉薦,并蒙清廷特召。而他卻始終恪守遺民本分,堅辭不就,一直居家從事講學和著述。越一生以講明道學為己任,在其講學和著述中闡述自己的觀點。可以說,杜越是深受人們敬重的學者。據(jù)《大清畿輔先哲傳》記載:“一時名彥咸師事之……遷居新安,新安人化之,老稚婦孺親如父兄?!雹僖云渥陨淼奶幨佬摒B(yǎng),吸引力一大批學者投入門下,成為一位頗具影響力的儒學大家。
從學術(shù)傾向上來看,陽明心學是杜越的學術(shù)根本。杜越早年追隨鹿善繼從學,鹿氏家學以陸王心學為本。座師對于弟子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同時,他的好友孫奇逢也專門服膺陸王心學。所以,杜越的學問當?shù)昧τ陉柮餍膶W者為最深。
杜越生于明神宗萬歷二十四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享年八十有七,可謂高壽。在這漫長的歲月里,杜越經(jīng)歷了明王朝的滅亡和清王朝的崛起,這使得他的人生經(jīng)歷更加豐富。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其思想也在不斷的深化,愈加成熟。
青年時期的窮極理奧,接觸更多的正統(tǒng)教育,遂使其思想傾向于陸王心學。對于杜越的早期經(jīng)歷,學術(shù)界并不存在爭議,皆認可其是由陸王心學起步的。但對于其詳細的論述則還沒有,是其不足。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仔細梳理一下杜越的早期經(jīng)歷,能夠使我們清晰的了解其學術(shù)取向。
杜越世代定居于定興縣之東江村。據(jù)史料記載其自幼英敏,孝友尚義。時同鄉(xiāng)大儒鹿善繼于家鄉(xiāng)倡學,杜越仰慕圣賢之道遂執(zhí)贄為弟子。因其對學問追求精湛且深有想法,鹿善繼十分異之,故賜小字君異。鹿善繼(1575—1636),字伯順,鹿正之子,號乾岳,晚年自號“江村漁隱”,直隸定興人(今河北定興)。明朝萬歷四十一年(1613)進士,授戶部山東主事,后補河南,主管遼餉。由于上書朝廷以帑銀補遼餉而降職、減俸,并外調(diào)他處職,后歸故里;光宗時復職。改任兵部職方主事,跟隨孫承宗抗擊外敵;崇禎時擢太常少卿,管光祿寺丞事。崇禎九年(1636)七月,清兵圍攻定興,善繼自動入城守衛(wèi),城陷而死。鹿氏家學宗主陸王,善繼少不就塾師,以祖父為師,深受家學的熏炙。善繼亦宗陸王,而于陽明學尤為心契。由此可見,杜越所受的教育主要來源于陸王心學。此外,對于杜越學術(shù)思想起到重要作用的還有孫奇逢。據(jù)《清史列傳》記載:“與奇逢友善,相互砥礪。”②孫奇逢(1584—1675),明末清初理學大家。字啟泰,號鐘元,晚號“歲寒老人”,直隸保定府容城縣(今屬河北省)人。晚年講學于輝縣夏峰村20余年,從者甚眾,世稱“夏峰先生”。明朝滅亡,清朝建立之后,清廷屢次征召皆不仕,人稱“孫征君”。孫奇逢之學,原本象山、陽明,以“慎獨”為宗,以“體認天理”為要,以日用倫常為實際。孫奇逢與杜越友善,且交往甚密,天啟年間爆發(fā)的乙丙黨禍案,二人可以說結(jié)下了深厚的情誼。
杜越早年有著積極的入世情懷,明末參加反對閹宦的斗爭、組織鄉(xiāng)黨抗擊匪患,可以說杜越的身上有著儒家內(nèi)圣外王的淑世情懷。只不過隨著明朝的滅亡,杜越并沒有實現(xiàn)外王的人生理想,從而轉(zhuǎn)向了尋找內(nèi)圣境界。明清鼎革之后,杜越更加成為陽明心學的篤信者。明朝滅亡以后,杜越絕口不談時政,隱居不仕。此時杜越的人生目標是達到內(nèi)圣的境界,并借此完善自我的人格。其遷居新安以后,積極投身于學術(shù)當中,廣收門徒,對儒家經(jīng)典進行認真研讀。據(jù)《大清畿輔先哲傳》記載:“將沒,友人候之,問有情、無情及病苦之說。越曰:本人有情,必使之忘,是絕情也。此二氏矯人語,圣賢寧以人等木石耶?我非自得時即病,而主宰常清,無他苦也。其是定靜如此。”③可見,此時的杜越久之得有所見,身心的體驗陶然自得,已參悟圣人之道精華所在。杜越不僅理學造詣頗深,書法亦有很高的造詣。“越喜飲酒,工書,愛藏真帖,而蒼秀飛動實過之。往往醉后揮毫,求者戶限幾穿。然不縑帛、精楷。”④
遺民之義,在于隱與不仕。明清易代以后,杜越恪守遺民本分,矢志不仕清廷??滴跏吣?1678年),三藩之亂將平,借助國勢漸穩(wěn)的政治機遇,進一步調(diào)整國家政策,緩和民族矛盾,康熙皇帝遂以“博學鴻儒科”的詔舉,廣招天下名士,以借此籠絡(luò)明遺民。康熙十八年被薦時,杜越已八十四歲。杜越被薦后,直嘆名聲誤我。雖一再稱疾固辭,但北直隸巡撫卻一意催逼就道,并于康熙十八年命人用騾車強押于京師。此時,山西大儒傅山正被押于囚車之上,遂一同進京。蒞京后,二人均已以年老、多病為由,臥床不起,不肯應試。康熙詔令將二人抬入考場,伏而不謁,遂免試。清廷準許并特授二人中書舍人之銜,同意放歸。朝堂之上眾人強拉二人叩頭謝恩,二人堅持不拜,禁不住撲倒于地。杜越堅辭不就之時,曾作詩一首。據(jù)《晚清簃詩匯》記載:“《題壁》混跡依鷗近,藏名應馬真。蓋即辭征時作也?!雹蓦S后杜越暗中遣其子問傅山“何日離京?”傅山曰“即日行?!贝稳?二人便急于返回故里。杜越返家后,依然以遺民身份自命。
綜上所述,總結(jié)杜越的一生及其學術(shù)傾向是于陽明心學分不開的。一生的學養(yǎng),越發(fā)形成了他的人格修養(yǎng)。毅然成為一代儒學大家。
注釋:
① 徐世昌主編:《大清畿輔先哲傳》卷十,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39頁.
② 王鐘翰點校:《清史列傳》卷六十六,中華書局:1987年,第5244頁.
③ 徐世昌主編:《大清畿輔先哲傳》卷十,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40頁.
④ 徐世昌主編:《大清畿輔先哲傳》卷十,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340頁.
⑤ 徐世昌編;聞石點校《晚清簃詩匯》,中華書局 1990第1752頁.
[1] 孫奇逢著、朱茂漢點校:《夏峰先生集》,中華書局,2004.
[2] 徐世昌著、陳祖武點校:《清儒學案》,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
[3] 徐世昌主編:《大清畿輔先哲傳》,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
[4] 徐世昌編;聞石點?!锻砬搴m詩匯》,中華書局,1990.
[5] 李紱撰、楊朝亮點校:《陸子學譜》,商務印書館,2016.
吳強(1990.03-),女,漢族,泰安人,在讀研究生,聊城大學,研究方向:宋元明清史。
I206
A
1672-5832(2017)07-0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