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晚清封疆大吏轉(zhuǎn)任民國總統(tǒng)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袁世凱,另一個就是徐世昌。
徐世昌是個很會做官的人,這從他廣交老鄉(xiāng)就可見一斑。徐世昌遠祖由浙江搬到直隸,后又搬到河南。凡遇到以上三個地方的人,徐世昌都和他們攀老鄉(xiāng),親熱異常。徐世昌的太平之術(shù),由此可見一斑。就憑這點,在清朝的官場文化里,他要是混不上去,還真是怪事一樁。
1908年西太后和光緒皇帝相繼去世之后,滿族親貴要當家作主,排擠袁世凱出局,但徐世昌卻得以保全,不僅如此,他還在后來的皇族內(nèi)閣中擔任僅有的兩個協(xié)理大臣(副總理)中的一個。要知道,在這個內(nèi)閣中,滿打滿算,漢人才四個,而徐世昌是地位最高的一個。
會做官的人都喜歡做官,庚子賠款以后,清朝實行新政,徐世昌要缺、肥缺一個接一個,巡警部、郵傳部、東三省總督、內(nèi)閣協(xié)理大臣,辛亥革命的時候,還趁亂成為了太傅銜太保,不僅在實際上而且在名義上達到了清朝官員的最頂點,再高就是皇帝啦。清帝遜位,作為太傅銜太保,總不好意思馬上做民國的官,閑了下來,徐世昌跑到青島跟一班遺老遺少混了一些日子。
未及兩年,袁世凱請徐世昌出山任國務(wù)卿,這時的徐世昌早就熬不住了。然而他真心做遺老的弟弟徐世光看不過去,出來橫擋,苦勸兄長不能為袁氏之官,辜負清朝的皇恩。死活不肯讓哥哥上車,哥倆熬了一夜,弟弟哭,哥哥也哭,哭到天亮,哥哥還是上了火車。
袁世凱的大兒子和一幫親信,發(fā)起洪憲帝制,徐世昌自恃身價,沒有積極響應(yīng)。袁世凱稱帝后,尊徐世昌為“嵩山四友”,說是不好意思讓老朋友稱臣。徐世昌當然明白是什么意思,很是不爽。他明白,官癮極大的他,從此在袁朝想做個弼馬溫亦不可得矣,自己嘟囔,所謂“嵩山四友”,就是永不敘用。好在袁世凱的帝制很短命,永不敘用,很快作了廢,在此后的軍閥爭斗中,徐世昌憑自家多年練就的身段和功夫,最終做上了民國大總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