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臨汾市委組織部
堅持“四引領、四增強”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
□ 中共臨汾市委組織部
中共臨汾市委認真貫徹十九大報告關于扶貧攻堅的重要論述,堅持“四引領、四增強”,凝聚各方力量,全力抓黨建促脫貧攻堅。
一是抓思想引領,增強脫貧攻堅源動力。臨汾市委注重激發(fā)干部群眾內生動力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的首要任務。一方面重點解決干部思想認識問題,注重用習總書記脫貧攻堅戰(zhàn)略思想武裝頭腦,市委組織部在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華東政法大學等地舉辦8期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示范培訓班,培訓重要崗位骨干力量522人次。各縣(市、區(qū))普遍將鄉(xiāng)村干部帶到山東、浙江、陜西等地學習。10個貧困縣選派320名后備干部到廣東、浙江、江蘇等經濟發(fā)達地區(qū)掛職鍛煉,開拓思路,學習先進經驗,促使廣大干部解放思想、開闊眼界,進一步堅定信心、理清思路,增強抓黨建促脫貧攻堅的思想自覺。另一方面注重解決群眾思想認識問題,要求扶貧干部走村入戶宣講脫貧攻堅政策,開展“脫貧示范戶”“致富能手”“文明家庭”等評選活動,弘揚勤勞致富正能量,引導群眾改變“等靠”思想,由“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
二是抓組織引領,增強脫貧攻堅帶動力。配齊配強骨干力量??h鄉(xiāng)換屆中,貧困縣黨政正職保持穩(wěn)定,從市直綜合、經濟、涉農等部門選拔19名業(yè)務骨干,從其他縣調整13名善抓脫貧攻堅的干部,充實到5個國定貧困縣黨政班子,并擇優(yōu)選拔30名基層經驗豐富的年輕干部到貧困縣工作。中央、省、市、縣四級2156個單位、10049名駐村干部、926名農村第一書記到村任職。選聘的97名大學生村官全部分配到建檔立卡貧困村任職。調整充實建檔立卡貧困村黨組織書記58名,配強了脫貧攻堅力量。著力建強基層組織。以“百村示范、千村提標”為突破,整體推進農村基層黨建工作。采取6項措施打牢村“兩委”換屆基礎,2962個行政村全部完成班子分析研判和經濟責任審計,儲備后備干部和本土人才5415人,縣級領導包聯整頓重點、難點村267個,規(guī)范整理農村黨員8193份,摸排“村霸”問題線索29條,依法打擊“村霸”12個。制定《黨支部(黨小組)組織生活會實施細則》,統(tǒng)一制發(fā)“三簿一冊一臺賬”,規(guī)范基層黨組織“三會一課”,提升基層黨組織整體功能,建強了脫貧攻堅的戰(zhàn)斗堡壘。切實強化基礎保障。鄉(xiāng)鎮(zhèn)平均運轉經費達到68萬元以上,農村工作經費達到10-15萬元;按當地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倍落實“兩委”主干報酬;為累計任職滿9年、年滿60周歲正常離任的7576名村“兩委”主干每人每年發(fā)放不低于1200元生活補助;新改擴建161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徹底解決無活動場所和危舊狹小場所的問題,發(fā)揮其在政策宣傳、脫貧培訓、村民議事、豐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作用。
三是抓改革引領,增強脫貧攻堅推動力。市委印發(fā)《關于在全市農村基層黨組織中實施“強三基、促改革、促脫貧”的指導意見》,把“三基建設”、農村改革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推動組織資源和組織優(yōu)勢有效轉換為改革推動力和脫貧攻堅力。試點推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充分運用“三資”清理和土地確權成果,在全市確定60個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村37個,構建村黨組織、貧困農戶、經營主體互惠共贏的經營體系,激發(fā)脫貧攻堅新動能。統(tǒng)籌整合使用涉農資金,印發(fā)《關于統(tǒng)籌使用整合財政涉農資金實施精準扶貧的通知》,強化以脫貧效果為導向的資金分配方式,共整合資金73766萬元,支持貧困縣產業(yè)發(fā)展、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500多個。發(fā)展壯大集體經濟,出臺《發(fā)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開展“千村破零行動”指導意見》,從財稅、用地、金融和人才四個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全市2962個行政村全部“破零”過萬,總收入達到3.36億。
四是抓機制引領,增強脫貧攻堅主動力。建立責任落實機制。進一步豐富拓展堅持多年的“定查評”工作法,健全責任鏈條,切實把抓黨建促脫貧責任壓實壓緊。建立基層黨建工作月例會制度,每月對抓黨建促脫貧重點任務推進情況進行總結盤點、精準指導、推動落實。堅持考評問效機制。把脫貧攻堅任務納入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和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的重要內容,加大賦分比例,實行“一票否優(yōu)”“一票否良”。市委黨建領導小組連續(xù)兩年聽取貧困縣縣委書記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述職,有效傳導脫貧攻堅責任壓力。完善督促檢查機制。推行“三臺賬四通報一問效”制度,對抓黨建促脫貧攻堅重點任務一季一督查,專項工作一月一考評,并將考評結果在全市通報,推動抓黨建促脫貧各項重點任務落地見效。市委成立6個脫貧攻堅督查組,定期不定期開展巡查,及時糾正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確保扶貧政策全面落實。
(責編:張靈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