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楊
2018年世界杯,除了意大利、荷蘭遺憾告別,美國、智利、新西蘭、喀麥隆4支洲際冠軍也都無緣俄羅斯。據稱,美國將在明年世界杯期間舉辦一場足球巡回賽,邀請沒有晉級的球隊參加。美國足協和美國足球市場部正研究方案,打造“小世界杯”。細數曾經的輝煌戰(zhàn)隊,崛起的方式各不相同,隕落的路徑如出一轍。
意大利的“原生性”危機
旅居意大利15年的媒體人王勤伯在文章中寫道:“為中國讀者報道意大利足球,在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見證意大利隊捧起2006世界杯,也在日復一日中目睹意大利足球的衰落。意大利無緣世界杯的這一天終于到來時,我沒有半點傷感或悲情,這是注定的結局,早就該發(fā)生了?!?/p>
2006年德國世界杯決賽,意大利VS法國。當格羅索射進最后一粒點球,發(fā)瘋似地狂奔,王勤伯在看臺上和周圍的陌生人瘋狂地歡呼擁抱。這時他驚訝地發(fā)現:“在這個國籍混雜的看臺上,只有法國人支持法國隊,全世界其他地方的球迷都支持意大利!”
為什么意大利如此討喜?王勤伯的一篇文章標題這樣寫道:《德國是一個民族,意大利是一種生活方式》。喜歡另一種生活方式,總是比喜歡另一個民族更容易。
然而,本次無緣2018年世界杯之前,連續(xù)兩屆世界杯上,意大利都是小組賽即遭淘汰,被新西蘭、巴拉圭、斯洛伐克、哥斯達黎加等對手攔下。
王勤伯說:“2006年奪冠以后,我不喜歡意大利足球的地方在于,他們變得超級自大,一切敘事都圍繞‘原生性展開,或者說,一切淪為一種原教旨主義的神話教條。”
他在文章中寫道:
足球和汽車、飛機一樣,是現代文明的新事物。20世紀上半葉是足球運動的大范圍內傳播和普及時期,20世紀下半葉,則是“足球技戰(zhàn)術”潮流的跨國大規(guī)模傳播時期。
足球運動出自英國,一度和橄欖球不分你我。在其發(fā)展早期,皮球在球場兩端直來直去,球員在場上的職能和位置非常固定,沒有今天一樣豐富的技戰(zhàn)術,更談不上什么美感。
奧地利和匈牙利等中歐國家最先對足球踢法進行改革。他們根據交響樂團原理,讓球員按照精密的組織彼此換位、協作跑動,進攻和防守此起彼伏、銜接自如,整個球隊像樂團一樣相互協作。
意大利足球受匈牙利影響尤其深刻。匈牙利人蔡斯勒20世紀40年代末執(zhí)教北雪平俱樂部時,稱霸瑞典聯賽,被認為已有“整體足球”雛形,后來他把3名瑞典球星諾達爾·格倫·利德霍爾姆帶到AC米蘭,開創(chuàng)了一個輝煌時代,蔡斯勒也曾進入意大利國家隊教練組。
但2006年以后的意大利足球,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是世界冠軍,認為意大利足球的一切都是原生的、傳統的、民族的,而且會是生生不息、永不褪色的。媒體也熱衷這樣的書寫。
顯然是錯的,如果沒有觀念的碰撞,沒有新內容注入,任何一種“傳統”都注定短命。
頗為諷刺的是,2006年后整整12年,執(zhí)教意大利國家隊成績最好的普蘭德利(2012年歐洲杯亞軍),卻是個堅定的改革派。然而,2014年世界杯普蘭德利的意大利隊遭遇滑鐵盧,他立即被抨擊為傳統和現實的雙重叛徒。
普蘭德利離開后,我對意大利隊徹底不再有任何期待,不抱以任何熱情。在生活中,我不喜歡任何形式的固步自封,憎惡各種自以為是的傳統,當然也不會給意大利足球某種感情特許。
我們討論中國足球“技不如人”,常常愛說中國足球的基礎設施、組織水平、教練素質多么落后。意大利足球剛好相反,他們“技不如人”,是因為這些年過分地相信自己有多么先進。
輝煌過后的分崩離析
相對于意大利國家隊,荷蘭足球今天的境地更慘,短短2年間,無緣2016歐洲杯,無緣2018世界杯,甚至連意大利一樣的附加賽資格都沒有獲得。加爾文主義力挺的“整體足球”在哪里呢?
荷蘭足球在任何時代都擁有巨星,除了現在。在2010年以后,人才匱乏,青黃不接是不爭的事實。
在現在荷蘭隊首發(fā)陣容中,再也找不到當打之年的成名頂級球星,“無冕之王”還需要靠羅本這樣的老將苦撐門面。剩下在豪門效力的,也只有接近老去的布林德和平庸的維納爾杜姆。
事實上,就是在“神棍”組合之后,荷蘭陣中的“85后”球員,質量明顯與前輩們存在巨大差距,甚至不如“90后”的小弟們。
去年10月,荷蘭主場0比1輸給法國隊的世預賽中,首發(fā)陣容中竟無一名“85后”球員。反觀法國隊,前場攻擊組的4名球員全部出生在1987-1989這個時間段。
在過去,以阿賈克斯為首的荷甲球隊青訓營,代表著歐洲乃至世界范圍內最為先進的球員培養(yǎng)體系,重視球技與球商的二元訓練法在全世界風靡一時,但如今卻早已偏離原有的軌道。
現代足球早已產業(yè)化,職業(yè)秘訣總是在跨國流動。一個國家積累了某些經驗,形成系統的理論,例如荷蘭足球青訓體系和意大利守門員訓練方法,別國要么通過引進教練,要么派人來學習鉆研,這些技巧很快就不再有秘密可言,而且會被改進、調整。到最后,掌握更先進經驗的是別國,而不是荷蘭和意大利。
除了意大利和荷蘭,無緣2018年世界杯正賽的結果,對于智利來說是偶然也是必然??纯囱巯碌倪@支智利隊,陣容老齡化的問題被無限放大,就拿最后一輪預選賽對陣巴西隊的首發(fā)陣容來說,11人中竟沒有一位90后球員,最年輕的巴爾加斯也即將年滿28歲。其他幾位主力,布拉沃已經34歲、巴爾迪維亞和博塞茹爾33歲、富恩薩利達32歲,哈拉、埃爾南德斯以及梅德爾都已年滿30歲,而末戰(zhàn)未出場的比達爾也是邁進了30歲的門檻,或許屬于這批黃金一代們的輝煌就要過去了。更可怕的是,智利年輕人才資源十分匱乏,在2007年勇奪季軍之后,智利已經錯過了近五屆世青賽中的四屆比賽。
時間在流動,技術永遠在進步。一批人的老去,帶走了一個時代。新的時代已久有新的玩法,固步自封說的是一支球隊,更是一種觀念,一個族群。如同當我們討論美國“小世界杯”的時候,就是這樣一個只存在于預想中的賽事,好像也沒有邀請我們的國足。那么,隕落的足球王國好歹曾經輝煌過,時間帶走了過往的輝煌,卻留下一抹深深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