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指向人的靈魂,故而生發(fā)出無數(shù)佳句,如明眸善睞,一顧傾城。眼疾在古代是一種發(fā)病率非常高的疾患,現(xiàn)實的迫切需要培養(yǎng)眼科醫(yī)生的非凡技藝,使得眼外科成為古代東西方最先進的醫(yī)學領域之一。
重瞳:是帝王,還是白內障?
奇特的眼睛,往往引領著奇特的人生。二郎神有三只眼睛,“第三眼”成為特異功能的代指。中國古代有明確記載的重瞳者有八人,分別是倉頡、虞舜、重耳、項羽、呂光、高洋、魚俱羅、李煜。古代相術認為重瞳是一種異相、吉相,象征著吉利和富貴,往往是帝王的象征。
實際上,以現(xiàn)代醫(yī)學的眼光來看,重瞳屬于瞳孔發(fā)生了粘連畸變,從O形變成∞形,但并不影響光束進來,又叫對子眼,其實是早期白內障的現(xiàn)象。由于眼珠子顏色淺,看上去就像是大瞳孔套小瞳孔,所以叫重瞳。此重瞳極其罕見,所以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一般擁有重瞳的人,壽命都不久遠,而且具有一定的遺傳性,如果小時候就發(fā)現(xiàn),需要及時就診,做腦CT。
中醫(yī)古籍中無白內障之名,今之所謂白內障一病,包括在內障眼病這一大類之中,如圓翳內障、如銀內障證等。唐代《外臺秘要》將本病稱為“腦流青盲眼”,謂:“無所因起,忽然漠漠,不痛不癢……小珠子里,乃有其障,作青白色,雖不辨物,猶知明暗三光?!?/p>
在治療方面,古代治法多種多樣。藥物治療,《千金要方》中的神曲丸(即磁株丸)被后世醫(yī)家譽為“開瞽第一品方”,《龍本論》中還載有20首治療白內障眼病的專方。針灸治療,早在《針灸甲乙經(jīng)》就有記載,以后的《千金方》《龍木論》均有許多介紹?!夺樉拇蟪伞吩谔岢鲠樉奶幏降耐瑫r,也客觀地指出“亦難治療”。此外,中醫(yī)還較早運用手術治療本病,如《外臺秘要》“用金篦決”,《龍木論》較詳細地論述了金針撥障術:用針將晶體周圍的懸韌帶撥斷,造成晶體脫位,游離的晶體下沉到玻璃體腔內,原先被混濁的晶體阻擋的光線就可以進入眼內。
電視劇《羋月傳》中,葵姑患眼疾,羋月診斷為“翳”,遂去宮中尋藥。在羋月眼中,“水匯五味子”能祛風活脈,調氣止痛,清肝明目。還有一味中藥,月公主也用來治療眼疾,那就是黃連。因為“黃連清熱解毒,瀉火燥濕,若能將黃連的根部碾碎,敷在眼疾處,效果極佳”。
絲綢之路上的“光明行動”
古羅馬和古印度,也為白內障的治療提供了方案。
羅馬醫(yī)生科內利烏斯·塞爾蘇斯生活在提比略皇帝(公元14-37年)統(tǒng)治時期,他在所寫的醫(yī)學著作中對一次白內障摘除手術做了詳盡的描述。
塞爾蘇斯詳加描述的手術現(xiàn)在被稱作“白內障壓下術”。同樣的做法——用柳葉刀或針將受感染的晶狀體向下推離原位——如今仍然為醫(yī)生們所采用。如果不發(fā)生感染,手術之后視力能得到某種程度的恢復。對高度近視的人來說,手術會產(chǎn)生極佳的效果,原因就在于手術有助于矯正視網(wǎng)膜與角膜之間的焦距。
在塞爾蘇斯筆下,這一技術似乎已臻于完善。然而,在其他許多方面都走在羅馬醫(yī)學前列的希臘醫(yī)生們,卻根本沒有做過與之類似的手術。除非是他們自己發(fā)明了這項技術,否則人們會情不自禁地認為這是羅馬人從印度醫(yī)學寶庫中借鑒來的。印度的醫(yī)學典籍《妙聞集》大概編撰于公元前的最后幾個世紀,書中有一部分專門談到了眼科疾病,篇幅相當于塞爾蘇斯所寫內容的4倍。在述及白內障壓下術時,措辭用語也大體相同。該書甚至建議外科醫(yī)生使用左手穿刺右眼,用右手穿刺左眼。
早在羅馬人或印度人之前,伊拉克南部的巴比倫人就已經(jīng)發(fā)展了眼外科,而羅馬人或印度人可能應該稱他們?yōu)椤跋壬???上У氖?,我們至今沒能見到巴比倫人對眼科的種種描述,只知道公元前8世紀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所制訂的著名法典提到了這類手術。法典提到,用銅制柳葉刀“切開納卡譜圖”可以治愈失明這一疾患。
“納卡普圖”的含義很難譯出,有位眼科專家認為其含義肯定是“白內障”。不過后面這段譯文卻帶有更濃重的文學色彩:“如果醫(yī)師用銅制柳葉刀為一位貴族施行大手術,挽救了他的生命,或者用銅制柳葉刀切開一位貴族的眼窩,挽救了他的眼睛,他應當?shù)玫?0枚謝克爾銀幣?!睘椴∪酥斡奂?,從平民那里可得到5枚謝克爾銀幣,從奴隸那里可得兩枚。很難想象,法典中所提到的假若不是塞爾蘇斯在將近2000年后所描述的白內障壓下術,那它還會是什么手術。
外科手術竟需要法律來加以規(guī)定,這一事實表明,此類手術在當時肯定是相當常見的。同羅馬帝國一樣,古巴比倫甚至還有專業(yè)眼外科醫(yī)生。另外,做外科醫(yī)生雖然有利可圖,卻也面臨風險。漢謨拉比法典隨后又為這種高難度手術失敗制訂了罰則:如果外科醫(yī)生用柳葉刀刺入貴族眼中毀壞了他的視力,依照法律規(guī)定就要砍掉他的手。
從華夏大地到羅馬之間橫亙的絲綢之路,其沿線一個又一個奇妙的治療白內障方案,將世界引向光明。
做夢都想戴眼鏡的古人
與現(xiàn)在的讀書人不同,古代的讀書人很少受近視困擾。
當然,也有近視眼。宋代葉夢得《石林燕語》中有最早的關于近視的記載。大文豪歐陽修是近視,看書很費眼睛,于是請人給他念書。
但是古代讀書人患近視的很少,一是歷史書籍里記載的案例很少,二是醫(yī)學書籍里,記載的治療近視的案例也很少。曾經(jīng)有人訪問過近百位在舊時私塾里就讀過書的老人,發(fā)現(xiàn)他們“約80%視力都很好”。
在古裝劇里我們經(jīng)??吹焦湃俗x書有個習慣,那就是搖頭晃腦。有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搖頭晃腦的動作相當于古人的眼保健操加頸部保健操。經(jīng)常搖頭晃腦,使頸椎和眼睛得到放松,從而預防近視。
當然古代讀書人近視少,并不是這個一個原因。古代讀書人在戶外活動的時間遠比現(xiàn)代人多,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經(jīng)常要步行出遠門,這也減少了患近視的可能。
早在商朝武丁時代,就有包括眼病的甲骨文卜辭;《黃帝內經(jīng)》中雖有多種眼病及解剖的記述,但就是沒有近視眼的記載,搜羅眼科藥物最廣、述說最詳細的《本草綱目》等等,同樣沒有近視眼的記載。對于類似近視眼的記載,古代醫(yī)術中只有清代《醫(yī)宗金鑒》記有一證。
1260年,馬可波羅曾經(jīng)描述中國老人戴著眼鏡看小字的景象。明仇英繪的《南都繁會景物圖卷》,詳細描繪了南京城內市民生活的情景。右下角“兌換金珠”招牌下的老大爺戴了一副眼鏡。
據(jù)說,古代的眼鏡鏡片由水晶石、石英、黃玉或紫晶磨制成,呈大橢圓形,鑲在龜殼做的鏡框里,用銅制的眼鏡腳卡在鬢角上,或用細繩子拴在耳朵上,或者直接把眼鏡固定在帽子上。據(jù)說,有一位鄉(xiāng)紳用一匹馬的代價換一副眼鏡。那時眼鏡極為稀少,在整體上沒有發(fā)揮多少作用,而且是否是近視鏡還不一定。
眼鏡造價不菲,被當作身份地位的象征,皇帝經(jīng)常把眼鏡當作寶物賜給大臣。古人做夢都想戴上眼鏡,不像現(xiàn)在的人們,做夢都想摘掉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