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斌
日前,媒體報道了一位在家上學的成都10歲男孩瑞瑞,“開鋼琴音樂會,寫萬字英文小說”,幾乎被渲染成了在家上學的一個正面典型。不過,這個正面典型還是值得商榷的。
我們看看瑞瑞是怎么在家學習的。根據(jù)瑞媽介紹,瑞瑞早上7點半起床,晨讀英語、德語或中文書;上午9點到下午1點練琴;午飯后寫90分鐘的英文小說,看1小時的書;然后在網(wǎng)上學習音樂、數(shù)學或者其他課程。每周錄制一次在線音頻平臺上的德語音頻。晚上,瑞瑞會看歷史書或者電影和紀錄片,靈感來了就作曲。周末會打打橄欖球,聽音樂會,去博物館,或者去朋友家玩。
報道中有這樣的說法:人們說這孩子是“神童”,是“天才”,但瑞爸瑞媽并不認同,他們覺得這只是“個性化的家庭教育”,他們“找到了最適合孩子的方向和方法”。這么說吧,如果以一般的標準來衡量,瑞瑞在非周末與同齡人的交往互動是闕如的,在周末“去朋友家玩”也只是他四種可能選擇中的一種,這對瑞瑞的健康成長可能是不利的。當然,如果將來證明瑞瑞確實是天才音樂家,天才到?jīng)]朋友的上述課程安排可能還會成為名人軼事。牛頓沒朋友,大家還會覺得他深不可測。但這樣的話,瑞瑞也就因不典型而不值得效仿。
出于對學校教育的種種不滿,一些家長把目光投向了私塾或在家學習。這里單說在家學習,一些家長勇于把自己孩子當教育實驗品的態(tài)度可嘉,這樣我們很快觀察到了在家學習的種種弊病,目前比較普遍的有兩個。
一是不學或輕視數(shù)理化。幾個月前媒體報道的杭州搬磚男孩小朱,才11歲,自述“現(xiàn)在每天上午搬磚,下午自學英語,語文數(shù)學暫時不學了”,父母讓他實踐張清一的“新教育”,學《論語》《三字經(jīng)》《老子》等。不是說傳統(tǒng)經(jīng)典不值得學,但用傳統(tǒng)經(jīng)典代替數(shù)理化就是食古不化??鬃颖幻献臃Q為“圣之時者”,精通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放到現(xiàn)代,這六藝也必須更新教學內(nèi)容,譬如“射”就不能止步于射箭,而應該是格斗射擊技術;“御”就不能是駕馬車了,馬車都不讓上路,而應該是開車技術;“數(shù)”就不能是術數(shù)算命,而應該是線性規(guī)劃與數(shù)學建模。孔子來到現(xiàn)代,會放著天文學、化學不學,去學占星術、煉金術?
二是不理解教育的基本功能不僅僅是系統(tǒng)化傳授知識,還在于讓孩子與同齡人一起成長。在社會意義上,同齡人才是同一物種。同齡人一起玩耍、游戲、學習與生活,有共同的話題,形成相對封閉的社交圈子,甚至產(chǎn)生集體記憶,這構成了一種基本的社會化生存環(huán)境??梢哉f,從與同齡人交往中習得的社交經(jīng)驗與社交技能是個人社會化生存的基石。80后有“李雷與韓梅梅”的集體記憶,甚至還編出了這兩位虛構人物的愛情故事,是因為他們用的同一本英文教科書,但70后對此就完全無感。在家學習要是不能解決讓孩子與同齡人一起成長的問題,就等于把孩子自我放逐、自我隔離、自我封閉,自絕于同齡人,將來出現(xiàn)社交障礙甚至心理障礙是大概率事件。
學校教育縱有千般不是,至少是有效提供了一個讓孩子與同齡人一起成長的環(huán)境。在家學習的父母當然可以想辦法讓自己孩子跟同齡人交朋友,但可能面臨這樣的尷尬局面:人家在學校有朋友,在一起玩的時間更多,感情也更深厚;人家與朋友之間有大量共同的話題,你的孩子學的東西完全不一樣,與人家根本交流不起來。
由此可見,在家上學對絕大多數(shù)孩子不適用,也很難對主流學校教育構成什么挑戰(zhàn)。那些對讓孩子在家上學躍躍欲試的家長,應該慎之又慎,應該在有預案有效解決上述兩個常見弊病之后再邁出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