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坤 尹軍
(首都體育學院 北京 100191)
核心力量訓練與干擾電療法對大學生腰肌勞損治療的探究①
王坤 尹軍
(首都體育學院 北京 100191)
慢性腰肌勞損是嚴重困擾當代人學習、生活和工作的一種常見疾病,隨著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慢性腰肌勞損的發(fā)病率也越來越年輕化,為了對比核心力量訓練與干擾電療法對患有慢性腰肌勞損大學生的治療效果,本文通過將12名患有慢性腰肌勞損的首都體育學院大學生隨機分成2組,分別采用核心力量訓練與干擾電療法進行治療。經(jīng)過4周的治療,兩組受試者腰部的疼痛感明顯緩解(干擾電療法優(yōu)于核心力量訓練),并且完成前屈、左側(cè)屈以及右側(cè)屈的幅度也有所增大,即腰椎關節(jié)活動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核心力量訓練優(yōu)于干擾電療法)。
慢性腰肌勞損 核心力量訓練法 干擾電療法 腰椎關節(jié)活動度
慢性腰肌勞損指腰骶部肌肉、筋膜、韌帶等軟組織的慢性損傷,導致局部無菌性炎癥,從而引起腰骶部一側(cè)或兩側(cè)的彌漫性疼痛[1]。據(jù)統(tǒng)計,在體育院校大學生的各類損傷中,慢性腰肌勞損占損傷總數(shù)83.33%[2],所以如何使患者快速高效地康復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康復領域有許多關于慢性腰肌勞損治療的研究,側(cè)重點多是通過中藥內(nèi)服外用、針灸及推拿[3]等手段使患者康復,采用中頻電療法或核心力量訓練治療慢性腰肌勞損的研究相對較少。干擾電療法是應用頻率為0~100Hz的中頻正弦交流電[19]治療疾病的方法,通過刺激運動和感覺神經(jīng),引起肌肉組織興奮,從而達到促進血液循環(huán)和鎮(zhèn)痛的效果[4]。核心力量訓練可以穩(wěn)定脊柱、骨盆,保持正確的身體姿勢,幫助提高肢體協(xié)調(diào)工作效率,降低能量消耗,減少部分肌肉過勞,以達到減輕和治療腰痛的作用。
本實驗通過分別采用核心力量訓練和干擾電療法兩種康復手段,對患有腰肌勞損的大學生進行4周的康復治療,探究兩種康復手段的有效性與差異性,為慢性腰肌勞損的治療提供新思路。
根據(jù)《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5],在首體征集12名患有慢性腰肌勞損的男性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見表1。診斷標準:(1)無明顯傷史,多發(fā)生于長期彎腰慢性積累的創(chuàng)傷,或因急性扭傷治療有反復,不徹底而引起;(2)腰部酸痛或脹痛,休息時減輕,勞累時加重,適當活動和經(jīng)常改變體位時減輕,長久彎腰和在不良工作環(huán)境時加重;(3)慢性腰痛反復發(fā)作超過3周。
表1 受試者基本情況
查閱中國知網(wǎng)關于腰肌勞損的文獻資料,對其整理、分類及分析,為本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通過對首體身體運動功能訓練和運動康復教研室老師的咨詢,了解慢性腰肌勞損的原因、發(fā)病機制及訓練方法等。
(1)實驗分組。將12名患有腰肌勞損的大學生隨機分為A(核心力量訓練)、B(干擾電療法)兩組,每組6人,對2組患者分別采取核心力量訓練和干擾電療法的治療,每周3次,為期4周。于實驗初中末期測量指標并評定。
(2)評定標準。視覺模擬量表法:本研究采用視覺模擬量表法進行腰部疼痛評定,0級表示無痛,10級表示最痛,治療前后同一測試者對受試者在同一時段內(nèi)做同一活動方式后進行疼痛測量,見表2。
Schober試驗:患者直立站于地板上,實驗者在患者兩個髂后上棘的連線與脊柱相交點的位置做標記,用刻度尺從標記處垂直向上10cm處再做標記?;颊唠p腳并攏,盡最大努力做前屈動作,同時實驗者測量此時兩個標記間的距離即為腰椎活動度,后測量右側(cè)中指指尖與地板之間的距離記為前指地距。
表2 視覺模擬量表法
患者直立站于地板上,手臂繃直緊貼腿部中線,雙膝不要彎曲身體不能前傾,實驗者在患者中指指尖處做第一標記,患者身體向左側(cè)曲或者右側(cè)曲,但不屈膝不抬足跟,在患者中指指尖處做第二標記,兩標記間距離即為腰椎活動度。測量此時中指指尖距地面的距離左指地距或右指地距。
在測量過程中,所有數(shù)值均測試兩次后取平均值,以保證結果的精確性。
(3)實驗過程。實驗前對12名受試者使用疼痛量表評定,記錄疼痛評分,并測量前屈、左側(cè)屈、右側(cè)屈的腰椎活動度及3種情況下中指指尖距地板的距離。
過程中對兩組施與不同手段干預,A組每次大約20min,每周3次,為期4周的核心力量訓練,方法有腹橋、背橋以及側(cè)橋[10]。B組每次進行20min,每周3次,為期4周的干擾電療法。兩周后記錄疼痛評分以及腰椎活動度。
實驗結束后,對每名受試者再次分別進行兩項標準的評定,并對比分析整理實驗前中末期的指標。
由表3可知,A組經(jīng)過4周核心力量訓練后,平均疼痛感由治療前期的2.83分下降到治療后期的1.83分,下降比例為35.29%;B組經(jīng)過4周的干擾電療法干預后,平均疼痛感由治療前期的5分下降到治療后期的3分,下降比例為40%。所以,兩種康復手段都有利于減輕患有腰肌勞損的大學生的疼痛,但B組對慢性腰肌勞損的治療效果略高于A組。
經(jīng)過4周的治療,核心力量訓練和干擾電療法使患者的腰椎活動度均有提高,見圖1,圖2。A組對改善左側(cè)屈和右側(cè)屈程度較前屈高,末期與初期相比的差值分別達到4.96cm和2.27cm,B組與A組結果相似,同樣對改善左側(cè)屈和右側(cè)屈的效果較好,差值分別達到了4.04cm和3.31cm。
由表4可知,兩組在改善腰椎活動度上均有良好效果,但核心力量訓練在前屈(A組0.84>B組0.13)和左側(cè)屈(A組4.96>B組4.04)的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干擾電療法。在右側(cè)屈時,情況相反,A組的前后差值為2.27<B組的3.31。
由圖3、4知,將核心力量訓練和干擾電療法分別對A、B兩組進行干預時,中指指尖距地面平均距離均有減少。通過對比圖3、圖4發(fā)現(xiàn),兩種方法對降低中指指尖距地面的平均距離有一定作用,但A組下降的幅度更大,即在增加腰椎活動度方面,核心力量訓練的療效比干擾電療法的略高。
圖1 干預對A組腰椎活動度的影響
圖2 干預對B組腰椎活動度的影響
由疼痛量表結果知,干擾電療法和核心力量訓練在減輕慢性腰肌勞損患者疼痛程度方面都有一定作用,但干擾電療法的治療效果略優(yōu)于核心力量訓練。核心力量訓練能降低慢性腰肌勞損患者疼痛的原因可能是,訓練加強了軀干周圍肌肉力量和柔韌性,降低了肌肉的張力,間接減輕了疼痛[6];而干擾電療法的作用原理可能是,促進了局部血液循環(huán),肌肉在持續(xù)節(jié)律性收縮的同時增強了肌肉力量,從而緩解了腰肌勞損的痛感。干擾電療法對疼痛的治療效果稍優(yōu)于核心力量訓練的可能原因是,干擾電療法屬于一種相對放松、舒適感較強的治療手段,而核心力量訓練是一個易疲勞的過程。兩組治療效果的數(shù)據(jù)無明顯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兩種方法都是針對腰部深層肌肉干預,均能改善深層肌肉狀態(tài),從而降低疼痛,因此改善效果相似[1]。
核心力量訓練和干擾電療法對改善腰椎活動度均有所提高,但A組的活動度略高于B組。核心力量訓練提高了背闊肌、腹外斜肌、豎脊肌等環(huán)繞軀干的肌肉力量,而這些肌肉又是控制脊柱運動的發(fā)力器,由于生物力學的作用,可使失衡的腰椎改善并重新恢復穩(wěn)定,緩慢增加其活動度[7]。干擾電療法腰椎活動度得到改善的機制可能是中頻電療消除了腰肌的炎癥,降低了腰部肌肉張力,使活動度增加。在對比兩種手段對前屈、左側(cè)屈和右側(cè)屈的改善程度時,發(fā)現(xiàn)左側(cè)屈和右側(cè)屈的治療效果較前屈的好,即兩側(cè)活動度提高較前側(cè)明顯。其機制可能是平日大學生只注重腹肌和背肌而忽視了對腰腹兩側(cè)肌肉的訓練[1],導致腹部和背部肌肉力量明顯高于腰腹兩側(cè)力量,所以在接受治療與訓練后,腰部左側(cè)和右側(cè)肌群得到激活和強化,刺激并加強了深層肌肉的力量,從而使腰腹兩側(cè)的活動度有所提高。
將核心力量訓練和干擾電療法分別對A、B兩組進行干預時,中指指尖距地面平均距離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即腰椎活動度均有所提高,并且從圖3、圖4可知,A組的下降趨勢略大于B組,即核心力量訓練對改善腰椎關節(jié)活動度的作用略優(yōu)于干擾電療法的作用。A組核心力量訓練針對核心肌群的解剖結構特點和生物力學功能,引入斜向和旋轉(zhuǎn)運動形式以及屈伸、旋轉(zhuǎn)結合在一起的復合運動形式,從而增強肌肉力量,提高肢體協(xié)調(diào)能力[8],B組中頻電療消除腰肌的炎癥,降低腰肌張力,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使損傷組織修復,使腰部肌肉的活動度增加[9]。
表3 干預對疼痛量表平均值的影響
表4 干預前后腰椎活動度的差值
圖3 A組中指指尖距地面平均距離
圖4 B組中指指尖距地面平均距離
綜上所述,對于慢性腰肌勞損患者而言,核心力量訓練和干擾電療法均可以緩解其疼痛程度,并增加腰椎關節(jié)活動度,所以這兩種方法都可以有效地治療腰肌勞損。根據(jù)實驗結果,若是為了緩解疼痛,選擇干擾電療法較好,若以增加腰椎關節(jié)活動度為目的,則核心力量訓練的治療效果由于干擾電療法。
[1]木志友,鄒蕊,李亮.改善慢性腰肌勞損康復治療手段的比較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12):1.
[2]宋劍軍.高水平青少年武術運動員運動損傷調(diào)查分析[J].搏擊·武術科學,2007(7):1.
[3]黃外軍.電針腰部夾脊穴治療慢性腰肌勞損的臨床研究[D].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15.
[4]喬志恒,華桂茹.理療學[M].華夏出版社,2013.
[5]樊莉,蒙昌榮,米建平,等.毫針火針治療慢性腰肌勞損的臨床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yī),2005(10):1.
[6]何建偉,趙廣高.核心力量訓練治療運動員腰肌勞損的可行性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415-416.
[7]于紅妍,王虎,馮春輝,等.核心力量訓練與傳統(tǒng)力量訓練之間關系的理論思考——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J].天津體育學院學院,2008(6):2.
[8]林華,王潤生,叢培信.核心力量訓練原理初探[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2):3.
[9]黃月月,齊偉偉.核心力量訓練和推拿按摩治療對散打運動員慢性腰肌勞損效果的對比分析研究[J].中華武術研究,2015(11):2-5.
G804.2
A
2095-2813(2017)10(a)-0009-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8.009
王坤(1995—),男,漢族,河南信陽人,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身體運動功能訓練。
尹軍(1968—),男,漢族,安徽淮南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身體運動與功能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