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農(nóng)
摘 要 最好的教育就是學生的自我教育。本文中,通過學生的親自體驗戲劇的過程,讓學生感受戲劇,從而讓學生對戲劇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關鍵詞 戲劇 教育活動 入戲
中圖分類號:G652 文獻標識碼:A
上周的一個早上,學校出來一件怪事,一隊男生女生氣喘吁吁的在綜合樓不斷的跑上跑下,跑上去了又跑下來,一遍又一遍。大家都在議論紛紛,到底怎么了?難道是老師體罰……不可能??!不是不讓老師體罰嗎?原來,他們正在進行戲劇體驗呢,主題是“入戲”。
1背景
我們的校園戲劇《茉莉花開》排練了差不多一個星期了,但在一個片段上卡殼了,這場戲是講述的是城里面的孩子長途跋涉戰(zhàn)勝了一座高山之后終于來到他們老師曾經(jīng)支教的地方。大家都疲憊級了,在小山坡上歇腳的場景。但是孩子們怎么也演不出很累的感覺。要么感覺太輕松,要么就是演過了,做出來累的樣子始終覺得很假的樣子,反正就是不像!我也有點著急了,孩子們幾乎是沒有任何表演的經(jīng)歷,而且城里的孩子嬌生慣養(yǎng)又沒有吃過苦,怎么辦呢?我讓大家停了下來,臨時決定舉行一次體驗“入戲”的教育活動!
2實施措施
設定體驗活動為體驗“入戲”:每個學生在下一節(jié)課跑綜合樓樓梯,直到跑累為止,以體驗“我好累啊”的感覺,演好戲。
3具體過程
我提問:“同學們,一個人很累會有什么表現(xiàn)呢?”“會氣喘吁吁”“會臉紅耳赤”“會汗如雨下”……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討論起來。
“可是孩子們,我們在表演舞臺劇的時候沒有經(jīng)過運動,沒有臉紅耳赤,也沒有大汗淋漓,那怎么能表現(xiàn)出來我們很累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感受一下假如真的爬了一座大山的感覺,那就是---每位同學立刻爬綜合樓樓梯5個來回!”“?。〔皇前?,陳老師,我們累了,我們已經(jīng)知道累了,要不要這樣啊!”
第一二個來回,孩子們都嘻嘻哈哈有說有笑的,從第三個來回開始,隊伍的差距拉開了,說笑的聲音漸漸小了直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家的喘氣聲,第四個來回剛剛結(jié)束,我叫了停。馬上又排練這場戲,嘿,效果特別的好,大家狀態(tài)從來沒有這么好過。大家的臺詞加上氣喘吁吁的表現(xiàn)真的把爬完山的累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孩子們,以后我們每次演戲前都要去爬樓梯嗎?”“不要??!”“但是,大家沒有面紅耳赤,也沒有大汗淋漓怎么辦呢”“我知道了累了聲音不可能那么清晰,有氣喘吁吁的感覺”,“動作也不能那么靈敏,要有走不動的感覺,腿很沉”……我想大家真的是找到了累了的感覺了?!盀槭裁撮_始怎么也找不到感覺呢?”“因為藝術(shù)真的是來源于生活,我們要去生活中體驗?!薄芭哆@個就叫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
我又乘機做了一個總結(jié):“同學們,看來大家真的是從這次體驗中感覺到了舞臺劇來源于生活,舞臺劇的真實是情感化了的真實,在社會科學中,真實可以用理性來表達,但在戲劇中,理性隱藏在情感之中,是靠情感的真實來影響觀眾的。明代作家袁于令說的好:劇場假而情真。這個情真,先有藝術(shù)家體驗到了,他先被自己的體驗所激動,才有可能打動觀眾。所以同學們一定要在生活中好好體會感覺,這樣在表演的時候才能真實?!?/p>
后來又學生告訴我:“以后每當演到這里的時候,感覺演不出來時,大家都會去爬樓梯,在爬樓梯中慢慢體會,感覺一下子就有了,到最后孩子們居然能一下子就能找到感覺,不用再爬樓梯了,這個偏方兒就成為了他們的秘密武器”。
4課后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最好的教育是自我的教育!”教育不僅僅是簡單的說教和無奈的責罵,她更是師生共同經(jīng)歷的生命歷程。她是要求學生能夠在主動的體驗下得出認識,同化,順應舊認知體系,建構(gòu)新認知體系的過程。而且,也只有在這樣的體驗-認識-感悟的教育過程中受到的教育,才是最佳效果的。新課程要求學生能夠在學習中體驗,并結(jié)合實踐,通過與生活實踐結(jié)合的教育,得到感悟,這樣的教育就給了學生最深的體驗,并在切身的認識過程中,實現(xiàn)自我的教育。
教育是一種促進人成長的手段和方式。在教育中,必須要根據(jù)人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個性發(fā)展來實施教育得手段,針對他們,我選擇了體驗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成果。
教育是一面明鏡,她能照真,也能照假;教育是一頁風景,她有靚麗,也有回味;教育是一回歷程,有老師,更要有孩子!讓我們的孩子在教育中不斷經(jīng)歷,不斷成長!
參考文獻
[1]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2] 布魯納.教育過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