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1938年,時任哈佛大學衛(wèi)生系主任博克教授提出了一項研究計劃:追蹤一批人從青少年到人生終結,關注他們的高低轉折,記錄他們的狀態(tài)境遇,最終將他們的一生轉化為一個答案:什么樣的人,最可能獲得人生的幸福?
這個計劃選定的追蹤對象,全部是當時哈佛大學的精英本科生。至今為止,這個項目,已經(jīng)持續(xù)了70多個年頭。相關負責人更替到了第四代。
這724名男性可謂是,“史上被研究得最透徹的一群小白鼠”,他們經(jīng)歷了二戰(zhàn)、經(jīng)濟蕭條、經(jīng)濟復蘇、金融海嘯…他們結婚、離婚、升職、當選、失敗、東山再起、一蹶不振…有人順利退休安度晚年,有人自毀健康早早夭亡。
這里面包括形形色色的人,也記錄形形色色的人生。其中有不知名的商販走卒,也有后來成為民權運動家的領袖,甚至還有國會議員,和一名總統(tǒng),那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肯尼迪。
那么,七十多年來,幾十萬頁的訪談資料和醫(yī)療記錄,最終給了人們怎樣的啟發(fā)呢?哈佛大學告訴我們:只有好的社會關系,才能讓我們幸福、開心。好的社會關系,總的來說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首先,孤獨寂寞是有害健康的。那些跟家庭成員更親近的人、更愛與朋友鄰居交往的人,會比那些不善交際離群索居的人,更快樂、更健康、更長壽。那些“被孤立”的人,等他們人到中年時,健康狀況下降更快,大腦功能下降得更快,也沒那么長壽。
其次,關系的質量比數(shù)量重要。有多少朋友、是否結婚,這都不是最關鍵的決定元素。最讓人感到受傷和不幸的,是人生中的齟齬、爭吵和冷戰(zhàn)?;ハ鄠?、沒有愛情的婚姻,帶來的危害會比離婚更加致命。
再者,好的人際關系,可以保護我們的大腦。統(tǒng)計表明,那些無法信任另一半的人,身體很快就會走下坡路。當然,幸福的婚姻并不意味著從不拌嘴。有些夫妻,八九十歲了,還天天斗嘴,但只要他們堅信,在關鍵時刻能依賴對方,那這些爭吵頂多只是生活的調味劑。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結論,可以為我們帶來啟發(fā):智力水平在110-115之間的人與150以上的人,在收入上沒有明顯差別;兒童時代受到良好母愛關懷的人,平均比沒有母親關懷的人,每年多賺8700美元;孩提時代和母親關系差的人,年老后更有可能換上老年癡呆癥;在職業(yè)生涯的后期,一個人兒童時代和母親的關系,與他們的工作效率正相關;童年受到父愛關懷的人,成年后的焦慮較少。
(常娟兒薦自《經(jīng)濟日報》)
責編:我不是雨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