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緒珂
【摘要】目的 探討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臨床救治中行機械通氣的效果。方法 隨機選擇2015年8月~2016年9月本院重癥醫(yī)學科收治的ARDS患者64例,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分別給予傳統、保護性機械通氣治療,觀察2組患者療效。結果 治療后,2組患者PaO2、PaCO2改善程度均顯著改善(P<0.05),但在改善程度比較上,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待機時間、VAP發(fā)生率比較上,觀察組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ARDS患者行保護性機械通氣治療,可促進患者缺氧狀態(tài)得到有效緩解,降低患者死亡率。
【關鍵詞】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重癥醫(yī)學科;機械通氣
【中圖分類號】R714.2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14..02
ARDS為臨床救治中一種常見危急重癥,患者存在呼吸困難、肺順應性下降、進行性低氧血癥等表現[1]。病癥發(fā)生后,如患者未能及時接受有效措施進行治療,其生命安全會受到嚴重威脅。本次研究主要探討將機械通氣應用于ARDS患者救治的效果,現做如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2015年8月~2016年9月本院重癥醫(yī)學科收治的ARDS患者64例。按隨機數字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齡28~87歲,平均(57.5±2.6)歲。觀察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齡29~86歲,平均(57.3±2.3)歲。組間患者一般資料構成對比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2組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給予傳統機械通氣:初始呼吸末正壓、吸氣相正壓分別設置為10~15 cmH2O、
8~10 cmH2O,潮氣量設置為10~12 cmH2O,治療時的呼吸頻率為12~16次/min。對照組給予保護性機械通氣治療:行常規(guī)胃管留置,通氣間歇期間,護士對患者行翻身、拍背護理,同時適時實施呼吸道分泌物清理。選用PCV呼吸模式,氣道平臺壓控制在23~27 cmH2O,潮氣量約為6 ml/kg。治療過程中,對2組患者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進行密切監(jiān)測,及時對相關參數進行合理調整。觀察并記錄患者治療前、后動脈血氧分壓(P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待機時間以及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AP)發(fā)生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組間PaCO2、PaO2變化比較
治療后,2組患者PaCO2、PaO2均得到顯著改善,對比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組間差異對比無顯著性(P>0.05)。見表1。
2.2 組間待機時間、VAP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待機時間(6.0±2.1)d,顯著短于對照組的(8.7±2)d(P<0.05);觀察組VAP發(fā)生率12.5%(4/32),顯著低于對照組的40.63%(13/32)(P<0.05)。
3 討 論
ARDS患者發(fā)病急促,進展速度快。呼吸支持是該類患者救治中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提高救治效果的重要保障[2-3]。行機械通氣可促進患者缺氧狀態(tài)得到有效緩解,為患者贏得更多治療時間。傳統機械通氣也可使患者的呼吸情況得到有效改善,但是待機時間相對較長,較易引起VAP[4]。行肺保護性機械通氣治療時,應用的潮氣量較小,可促進患者肺泡過度膨脹、氣道平臺壓過高得到有效改善,減輕肺、肺外器官損傷,促進患者低氧血癥等得到有效改善[5]。此外,與傳統機械通氣相比,該種機械通氣可促進氧合得到有效提高,降低VAP發(fā)生率。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接受行肺保護性機械通氣治療后,總體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重癥醫(yī)學科在ARDS患者救治過程中實施肺保護性機械通氣,可促進救治效果得到顯著提高。
參考文獻
[1] 符兆胤.不同機械通氣模式治療老年重癥胸部損傷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分析[J].黑龍江醫(yī)藥科學,2017,14(01):520-521.
[2] 饒 振.血液濾過聯合機械通氣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6,09(08):77-78.
[3] 李 鍇,李偉科,朱曉玲.無創(chuàng)序貫性機械通氣與肺復張聯合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對比研究[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7,15(08):309-310.
[4] 梁澤平,蔣東坡,楊雪飛,等.俯臥位通氣在重癥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臨床救治中的價值[J].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2016,13(04):66-67.
[5] 王彥軍,張松濤,賈文元,等.小潮氣量聯合低平臺壓在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機械通氣中的應用[J].臨床急診雜志,2017,01(03):307-3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