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賢瑞
【摘要】 目的:探討不同受精方式與不同發(fā)育速度的囊胚對臨床妊娠的影響效果。方法:IVF組接受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CSI組實施卵胞漿內單精子顯微注射,對比不同受精方式(IVF組、ICSI組)囊胚形成率、優(yōu)胚率、臨床妊娠率、種植率,以及不同發(fā)育速度(D5組、D6組)臨床妊娠率、種植率。結果:不同受精方式所得囊胚形成率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囊胚發(fā)育速度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IVF組優(yōu)胚率(30.94%)、種植率(41.44%)、臨床妊娠率(53.04%)與ICSI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D5組優(yōu)胚率(53.70%)、種植率(52.78%)、臨床妊娠率(58.33%)均較D6組顯著高(P<0.05)。結論:IVF技術員應準確評估患者實際情況并選擇合適的受精方式,從而達到更為理想的臨床妊娠效果。
【關鍵詞】 輔助生殖技術; 受精方式; 發(fā)育速度; 臨床妊娠; 影響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7.24.02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24-0041-02
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卵胞漿內單精子顯微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均屬于臨床常用的輔助生殖技術(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ique,ART),但部分患者因各種原因仍無法獲得滿意妊娠結局[1-2]。本文為提高輔助生殖成功率,特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病例選取時間2013年6月-2015年7月,行IVF與ICSI周期數一共402例)此類患者(402例當中共有140例行囊胚培養(yǎng))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受精方式與不同發(fā)育速度的囊胚對臨床妊娠的影響,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入選140例患者均因不孕接受輔助生殖技術,年齡26~39歲,平均(36.16±1.11)歲,體質量52~78 kg、平均(63.25±2.14)kg,月經周期25~40 d、平均(31.26±1.09)d。將進行囊胚培養(yǎng)的140例患者分為IVF組(n=126)、ICSI組(n=14),兩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另根據所移植囊胚胚齡分為D5組、D6組。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根據入選患者實際情況給予相應受精,指定高年資IVF技術員完成相關操作,其中IVF組接受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CSI組實施卵胞漿內單精子顯微注射,受精前處理方法相同。隨訪后對比不同受精方式(IVF組、ICSI組)囊胚形成率、優(yōu)胚率、臨床妊娠率、種植率,以及不同發(fā)育速度(D5組、D6組)臨床妊娠率、種植率,將所得數據輸入相應軟件后實施統(tǒng)計學檢驗并得出結論。
1.2.2 受精方法 促排卵選擇黃體期降調節(jié)方案,前次月經周期18~21 d每日給予0.1 mg醋酸曲普瑞林(短效)注射(由IPSEN PHARMA BIOTECH提供),待連續(xù)給藥14~18 d后經影像學(B超)對卵泡發(fā)育情況進行監(jiān)測(本次月經周期第3~5天),實驗室檢查血清性激素水平,若提示達到降調節(jié)相應標準后注射Gn[促性腺激素,Merck Serono S.A.(默克雪蘭諾公司)],直至影像學監(jiān)測機體內存在2個主導卵泡且直徑均不小于18 mm后停止給藥,轉為6000~10 000 U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由上海西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注射,待誘導排卵36 h后取卵。配偶需于取卵日前實施3~7 d禁欲,取卵日當天收集新鮮精液(手淫法),精液優(yōu)化處理方法為密度梯度離心、上游法。之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相應受精方式,即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或卵胞漿內單精子顯微注射。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將所得數據輸入Excel表中(office 2003),采用SPSS 19.0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用字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140例患者接受相應方式受精后共培養(yǎng)358顆囊胚,囊胚形成211顆,其中IVF組囊胚形成率60.33%、ICSI組囊胚形成率51.72%,不同受精方式所得囊胚形成率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IVF組、ICSI組囊胚發(fā)育速度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妊娠情況
IVF組優(yōu)胚率(30.94%)、種植率(41.44%)、臨床妊娠率(53.04%)與ICSI組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D5組優(yōu)胚率(53.70%)、種植率(52.78%)、臨床妊娠率(58.33%)均較D6組顯著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不孕癥將降低女性患者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更有甚者將對家庭、社會和諧穩(wěn)定造成顯著影響[3-5]。近年來,由于多因素(生活方式改變、飲食結構調整、生活環(huán)境惡化、工作壓力增加等)共同作用,不孕癥發(fā)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接受輔助生殖技術的患者數量隨之增加,應引起相關醫(yī)護人員注意[6-7]。
受精是復雜而艱巨的過程,任何一步出現異常均將導致受精失敗[8-15]。以往臨床多數學者均認為接受輔助生殖技術助孕效果與不孕癥女性機體內卵母細胞數量、卵巢功能、激素水平、卵巢儲備能力等密切相關[8-9]。隨著臨床醫(yī)學水平不斷提高,經各項深入研究證實受精方式、囊胚發(fā)育速度均與助孕效果具有顯著相關性[10-12]。本文研究可知,IVF組、ICSI組經不同方式受孕后囊胚形成率對比差異較大,其中IVF組囊胚形成率(60.33%)顯著高于ICSI組(51.72%),分析原因為ICSI方法在操作過程中具有一定的機械損傷幾率[13-15],但兩組優(yōu)胚率、種植率、臨床妊娠率對比并無顯著差異。但有研究顯示,IVF-ET雖具有較高的囊胚形成率,但同時將增加多胎風險[16-19]。本文通過對不同發(fā)育速度的囊胚研究可知,D5組優(yōu)胚率(53.70%)、種植率(52.78%)、臨床妊娠率(58.33%)均較D6組顯著高,分析原因為囊胚發(fā)育速度與胚胎質量、發(fā)育潛能密切相關,第6日發(fā)育囊胚形成延遲因此具有較差胚胎質量,上述結論均與宋文妍等[9]的研究相符。但另有研究認為不同受精方式、發(fā)育速度的囊胚對臨床妊娠結果并無顯著影響,與本文研究結論差異較大,分析原因可能與本文選取樣本量偏小相關,提示今后應選擇更為廣泛的臨床樣本深入研究不同受精方式、發(fā)育速度的囊胚與臨床妊娠結果的相關性,以期結果更加準確客觀。endprint
綜上所述,IVF技術員應準確評估患者實際情況并選擇合適的受精方式,從而達到更為理想的臨床妊娠效果,值得今后推廣。
參考文獻
[1]張力佳,全松.輔助生殖技術中影響出生嬰兒性別比的相關因素分析[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15,35(6):977-984.
[2]羅燕群,劉風華,易艷紅,等.年齡、移植胚胎數量、質量與臨床妊娠率的關系[J].生殖醫(yī)學雜志,2014,23(1):361-363.
[3]岳超敏,方叢,宮曉,等.囊胚解凍過夜培養(yǎng)后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中山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13,34(3):415-421.
[4]蘇丹,畢星宇,武學清.供精與夫精在體外受精-胚胎移植術中臨床結局的比較[J].實用醫(yī)技雜志,2014,2(6):656-658.
[5] Kuwayama M.Highly efficient vitrification for cryopreservation of human oocytes and embryos:thecryotop method[J].Theriogenology,2007,67(1):73-80.
[6]徐冰,洪燕,趙曉明,等.以供精為對照研究嚴重少弱畸形精子對體外受精結局的影響[J].生殖與避孕,2014,34(10):819-822.
[7]汪彩珠,馮貴雪,張波,等.不同受精方式對選擇性囊胚培養(yǎng)結局的影響[J].中華男科學雜志,2014,20(8):697-701.
[8]李為玉,陳攀宇,方叢,等.解凍后囊胚形態(tài)學評分對復蘇單囊胚人工周期移植臨床妊娠的影響[J].新醫(yī)學,2016,47(2):117-121.
[9]宋文妍,侯小漫,吳亮,等.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中不同天數和發(fā)育階段囊胚移植妊娠結局的比較[J].生殖與避孕,2016,36(10):807-815.
[10]許張曄,葉碧綠.輔助生育技術后的妊娠和子代的安全性[J].國外醫(yī)學·計劃生育分冊,2004,23(4):36-38.
[11]黃亞哲,蘇迎春,孫瑩璞,等.輔助生殖技術治療后自然流產的臨床分析[J].生殖醫(yī)學雜志,2008,17(4):992-993.
[12] Schieve L A,Tatham L,Peterson H B,et al.Spontaneous abortion among pregnancies conceived using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J].Obstet Gynecol,2003,101(5part1):959-967.
[13]梁雪芬,方偉芬,馮貴雪,等.不同受精方式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微創(chuàng)醫(yī)學,2008,3(6):569-571.
[14]陸智勇,楊嫦玉,楊如春,等.卵胞漿單精子注射與體外受精的胚胎發(fā)育速度及妊娠率的比較[J].生殖醫(yī)學雜志,2003,12(5):298-300.
[15] Vajta G,Nagy Z P.Are progeammable freezers still needed in the embryo laboratory? Review on vitrification[J].Reprod Biomed Online,2006,12(6):779-796.
[16]甑璟然,孫正怡,鄧成艷,等.玻璃化冷凍囊胚復蘇移植與新鮮胚胎移植的圍產期狀況比較[J].生殖醫(yī)學雜志,2009,18(4):86-89.
[17] Balaban B,Urman B,Ata B,et al.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of human day 3 embryo cryopresservation by slow freezing or vitrification:vitrific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survival,metabolism and blastocyst formation[J].Hum Reprod,2008,23(9):1976-1982.
[18]李素春,馮苗,潘萍,等.不明原因不孕患者著床窗期子宮內膜容受性分析[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9,25(11):507-510.
[19] Youssry M,Ozmen B,Zohni K,et al.Current aspects of blastocyst cryopreservation[J].Reprod Biomed Online,2008,16(2):311-3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