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歡歡
(上海師范大學 上海 200234)
婁燁愛情電影的美學表達
姚歡歡
(上海師范大學 上海 200234)
在中國“叛離與反思”的第六代導演中,婁燁無疑是最具發(fā)展?jié)摿Φ膶а?。他的幾部“地下電影”都是以愛情為主題,這個主題也是婁燁獨特的美學表達。婁燁只是將愛情這一主題作為一個載體,通過愛情傳達出作品中主人公對自由精神的追求。
婁燁;身體;理想主義;愛情電影
在婁燁的作品中,身體語言的美學表達得到了普遍運用。人的溝通包括了人物語言溝通和肢體動作的溝通。按層次來說,對于表現(xiàn)愛情的可以用語言去表達出來,或者用肢體上的動作去證明,最后可以一個眼神達到心靈的交互。身體的語言屬性也是它的社會屬性。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個人的關系變化也是由肢體上的交流和溝通開始的。通過簡單的肢體語言,可以判斷兩個人的關系。因為人與人之間都有一個距離,在社會距離范圍中又可分為社會距離、朋友距離、戀人的距離。
婁燁的作品中,也是通過不同的肢體上的語言暗示兩個人的關系。戀愛初期,就是牽手,中期到達擁抱,后期可能就會在一起。但這個順序也可以被打亂,這樣才能一反常態(tài),激起矛盾的浪花,讓電影顯得更加跌宕起伏,回味無窮。婁燁在表現(xiàn)人物情感的態(tài)度上采取了通過對身體表現(xiàn)來達到對劇中人物情感的刻畫的方式。隨著身體成為主人公和他人溝通的媒介語言,身體同時也承擔了這種溝通帶來的后果。由于婁燁電影中的主人公通常都有著堅強的精神自由意志,他們在社會中似乎難以容身,故此婁燁的電影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身體的毀滅,如《蘇州河》中,馬達和牡丹的尸體被安置在狂風暴雨中,《春風沉醉的夜晚》中,王平通過身體的自殘來表達對世俗的控訴。
在婁燁的作品中,性愛是一個幾乎無法回避的問題,因為他的作品中,性愛篇幅往往較長,且多采用比較直觀的拍攝手段和技巧,運用人物表情的精細刻畫。如果說,別的影視作品中,導演都在運用遮掩的方式去刻畫人物,那么婁燁就是反其道而行之。當然,這樣的表現(xiàn)手法也是比較有爭議的,因為在這樣的場面中沒有一個很強大的掌控力就很容易落為庸俗之品。這是電影中的發(fā)力過程,但是好的電影不但要能夠發(fā)力,而且要能夠把發(fā)出的力收回來,做到收發(fā)自如。我們在婁燁的作品中也是看到了一些成功之處。
婁燁的作品中,幾乎也存在這樣一個現(xiàn)象:性愛之后,幾乎都有女人落淚的場景。這種情愫增加了作品的表現(xiàn)力,也與人物的性格相呼應。影視作品中,導演們應妥善處理好關于“性”的因素,因為它就像一把雙刃劍,處理得當就能發(fā)揮好的效果,處理不當,就會適得其反。婁燁電影中,在激情赤裸的性鏡頭中,主人公身體所承載的靈魂卻是寂寞的,這是一種獨特的美學展現(xiàn)。例如《頤和園》中,女主角和男主人公做完愛后說:“你心中根本沒有我,我心里其實也沒有你的影子,但是當和你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我非??鞓?,我要和你永遠在一起,永遠不和你分離?!膘`魂與肉體的分離,在經(jīng)濟大潮的沖擊下,物質(zhì)主義價值觀混亂,庸庸碌碌的現(xiàn)代人在車水馬龍中穿行奔波,難以獲得情感的歸屬,無法尋找情感的寄托。
“藝術(shù)是什么?藝術(shù)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在婁燁的《花》中,女主人公追求愛情,但她有明顯的性癮,這樣的畸形人生就被現(xiàn)實所撕碎。為什么要追求愛情?很多人都是因愛而生,也是因愛而死的,愛情應該是眾人向往的東西,但它又是多么的稍縱即逝。在婁燁的電影中,充斥的是愛情的種種矛盾,主人公在矛盾中不斷掙扎、吶喊,要么是求之不得,要么是得之不快,愛情的字典里就沒有“永遠”二字,愛情就其本身而言就是充滿了理想化的?!陡∈烂猿恰肪褪潜^情感美學的體現(xiàn),《周末情人》是青春期愛情的記錄,《紫蝴蝶》是革命的犧牲。細看婁燁的這些作品,不難發(fā)現(xiàn),導演在表現(xiàn)愛情美好的同時,不是直接呈現(xiàn)男歡女愛的境界,而是通過對現(xiàn)實種種矛盾的描繪,來映射愛情的來之不易。與其說影片呈現(xiàn)出的生命狀態(tài)讓我們有所反思,還不如說愛情的悲劇性讓人難以言表。也許人們對愛情的憧憬、受傷著實比生命受到的苦難更深,也許愛情之花的凋謝比生命之樹的隕滅更發(fā)人深省,人們對于愛情的追求比對生命的追求更加熱切,因為愛情的消亡往往伴隨而來的是生命的毀滅。在婁燁的視角下,愛情也是一種動態(tài)的,從開始到結(jié)束,都是一個完整的過程。
[1]彭德華.導演婁燁的創(chuàng)作特征與美學探究[J].電影研究,2012,(11):14-16.
[2]代輝.試論中國愛情電影的類型特征[J].電影評價,2012,(24):22-24.
[3]張衛(wèi)東,楊學傳.愛情的哲學思考——西方哲學家愛情觀述評[J].道德與文明,2008,(9):24-25.
J905
A
1007-0125(2017)09-01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