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環(huán)
摘要:郭熙在中國繪畫美學發(fā)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三遠”法是他提出的精辟理論,從宋代至今,“三遠”法一直影響山水畫壇。本文分別從“三遠”的審美本質和山水意境的營造等方面闡述繪畫的藝術風格和美學原則,這對于我們今天學習山水畫和創(chuàng)作山水畫,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山水畫;意境;營造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7-0120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是古代最高的人文思想。中國人喜山,雖有“山不在高”之說,但“高山”畢竟為人所共仰的,故有“高山流水”之喻,有“高山景行”之說。因此,在中國繪畫史的發(fā)展進程中,山水畫只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郭熙的“三遠”法對后世影響最為深遠。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說:“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高原之勢突兀,深遠之意重迭,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縹緲渺。其人物之在三遠也,高遠者明了,深遠者細碎,平遠者沖淡,明了者不短,細碎者不長,沖淡者不大,此三遠也。”
一、高遠
高遠是從下面向上仰視,但在實踐中并不是自山下仰畫山巔,而是以更高位置俯瞰所要表現(xiàn)的高山。如畫雁蕩山的龍湫飛瀑,即應有高遠之氣勢才好。在畫面中把山畫得再高,泉水畫得再長,還是不及真山的千分之一高,怎樣才能把像千仞之高的大山畫在尺幅之內呢?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指出,眼與山只要有了相當?shù)木嚯x,按照比例來畫就行了,即“豎劃一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shù)尺,體百里之遠。從展子虔的《游春圖》至李成、范寬、董源和巨然的山水畫跡中,無不以“遠”見長的。范寬的《溪山行旅圖》便是高遠法的典范。該圖主峰雖然壁立千仞,但峰頭之后仍見得到另外的山頭,山峰也不限于真實仰視的上半截,山腰及山腳的溪澗路橋也都歷歷在目,完全是站在比峰更高的位置俯瞰到的全景。畫中的主峰之所以顯得雄偉突兀,僅靠把人物畫小是不行的,關鍵是對近景的層蹭推遠,由于每一層推遠的轉折處理得非常精妙,已經(jīng)妙不可測,當我們的視線從極遠極虛的山麓轉向畫面上部的主峰的時候,主峰成了由遠處向我們逼近的龐然大物,使觀者體驗到了山麓遠的無限,感受到了山體無限之大,這是近推遠,遠推高的很好的表現(xiàn)。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圖》也意含高遠,畫面的主峰被推到最后的高層。如果真是從山下仰畫山巔,前面幾層客峰就會擋住視線,看不到后層的主峰了。沈周的《廬山高圖》都是人小山大,把峰頂推出畫外或隱入云層,使人不知山有多高多大,使之產(chǎn)生崇俊之感。
由此可見,所謂高遠,“遠”字的理解是個關鍵,筆者認為“遠”應當是指人們對山水空間形態(tài)的感覺。高遠是自山下仰望山巔的巍峨聳峙感覺,畫中所要表現(xiàn)的也就是這樣巍峨聳峙的感受,而不是眼睛看到的仰角透視中真實的空間變化。因此,“遠”即是自然空間,更是心理空間。
二、深遠
深遠說的是“自山前面而窺山后”,窺的視線是移動的,因而也是曲折的,從而造成一種具有深遠空間的意境。在“三遠”之中深遠是最難于表現(xiàn)的,但郭熙《早春圖》的構圖深邃,落筆益壯,山重水復,內容豐富,兩岸艤舟,橋路樓觀,行旅載途,人物生動,展示了郭熙山水畫中的“山無云則不秀,無水則不媚,無路則不活,無林木則不生,無深遠則淺,無平遠則近,無高遠則下”的藝術境界,突出了山水畫中的“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藝術特點。郭熙的《早春圖》使人仿佛置身于畫中,能生此畫之意,親歷此畫之境,親感此畫之神韻。在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前面有巨石圓崗,重疊而上,薄霧淡淡地籠罩山腰,從山下而仰望,兩座聳立的山頭,其中一座被云霧遮掩一半,當中有一條通向山頭而未經(jīng)開鑿的路。仰視山巔,可見山勢突兀,山色清明,山上有山,薄霧鎖其腰的“高遠”之感。畫的前面、左右、中后皆有大小、長短、曲直不一的樹木,畫面中的左右中部是一片雜草樹叢,樹叢當中及山腰處有一片樓觀,泉水從山腰里直流而下大右角山溪中。畫的左右、橋上、上山的路上均有細碎不長的人物出現(xiàn)。通過畫面,可以看到樹木的前后高低。即看左邊流動的溪水,又看到右邊山腰直流而下的溪水,還可以看到在溪水旁邊、木橋上走動的人物。這種“深遠”法突破空間的局限使人深得進去,看得清晰,具有境深貴能曲,境深尤貴明之深遠感。
三、平遠
平遠不是平視,而是要畫出前后左右遼闊的空間。平遠畫法大體上有兩種:一種是矮山及丘陵的平遠山水;一種是只有田園河流的平原大地。這兩種方法都強調用煙嵐霧靄加強平遠之感,使其更加蒼茫遼闊?!恶绞竭h圖》就是標準的平遠法。再以倪云林的作品為例,其畫“山水布局往往是近景平坡,上有竹林,其間有茅屋或幽亭,中景一片靜水,遠景彼岸為起伏山巒,意境蕭瑟簡遠,而簡中有繁,用筆似嫩實蒼?!?,在許多平遠山水畫中,遠山畫了好幾重,橫向平行地一直推倒天邊,就是為了抬高視線的緣故。表現(xiàn)自近山而望遠山平行邈遠的感覺,這才是平遠的實際含義。所以平遠可用簡單的圖式表示,如“三”字,不論多少重山,也不論那些山是較尖聳的峰,還是較平緩的崗巒,都基本水平地排列,以顯示出平衍邈遠。
筆者認為“平遠”最能體現(xiàn)意境?!白越蕉h山,謂之平遠”。沒有“遠”就不會產(chǎn)生空間感,無空間感就產(chǎn)生不出“意境”感。有遠才有咫尺千里遼闊的美,方可產(chǎn)生幽深無盡之意境。人們“披圖幽對,坐窮八荒”,有近及遠,觀賞者自然會產(chǎn)生一種時空感,油然而生一種“朝如青絲暮成雪”的人生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歷史感和“念天地之悠悠”的宇宙感,從而進入了“天人合一”的忘我境界。“三遠”可以說是三種“遠”所得到的空間感覺,都是大自然中真實存在的空間形態(tài)。
不過,遠的意識雖到郭熙而始明,但山水畫對遠的要求向遠的發(fā)展,則幾乎可以說是與山水畫與生俱來的。因為繪畫中的山水是以遠得勢,而遠勢中山水的顏色都是顏色渾同在一起的玄色,正與山水畫得以成立的玄學相冥合于是以水墨得以出現(xiàn),以及它逐漸成為中國繪畫中的主要原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