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霞
摘要:政治課教師要想提高教學效果,必須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筆者從事政治課教學多年,本文就政治課導入時如何激趣談一些心得體會。
關(guān)鍵詞:政治課;導入;激趣導入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7-0063
長期以來,初中生普遍對政治課不感興趣,教學效果不理想。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政治課教師的教學內(nèi)容枯燥乏味,方法單一呆板,缺乏吸引力。大家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政治教師要想提高教學效果,必須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筆者從事政治課教學多年,下面就政治課導入時如何激趣談一些心得體會。
一、創(chuàng)設疑問
教育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彼计鹩谝?。人的學習過程就是不斷地設疑和解疑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依據(jù)教材和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問題,分層設置懸念,使學生形成“打破砂鍋問到底”而欲罷不能之勢。這樣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質(zhì)疑、解疑的欲望,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如在教“不同身份有不同責任”一文導入時,問:“教師、醫(yī)生、警察的主要責任是什么?請同學們板書?!边@個問題較容易,在學生正確板書后,很自然地得出“不同身份有不同責任”的結(jié)論,也為下面的“一個人身兼多重責任”的教學進行再設疑打下了基礎。
二、運用幽默
用幽默的方式說出嚴肅的真理,比直截了當?shù)靥岢龈菀鬃屓私邮?。幽默教學是思想政治課教師不可缺少的一種教學藝術(shù)。教師巧妙地使用幽默法,能使枯燥無味的學習變成一種精神享受,形成寬松、愉悅、和諧的教學氣氛,消除學生的學習疲勞,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精神振奮狀態(tài);能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筆者在新編蘇人版八年級《思想品德》(上)課本中的“意志的特征”一文導入時,就直接運用了該文中的一幅幽默漫畫“功虧一簣”。在利用flash動畫展示漫畫(配音)的同時,讓學生思考其中的寓意是什么。學生在開心一笑后紛紛舉手。
三、熱點時事
課文開頭經(jīng)常用熱點、焦點新聞等時事材料開頭,會使學生覺得:理論不是脫離社會實際的,是與我們實際生活緊密相連的。學生會很容易對政治課產(chǎn)生親切感,從而激發(fā)其對政治課的學習情趣。當然,運用時事材料教學,這正體現(xiàn)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原則。它不僅深化了學生對基本理論的認識,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也是政治教學的根本所在。
四、網(wǎng)絡資源
就某個問題的探究學習,通過多媒體和網(wǎng)絡,可以為學生提供多種通道的信息,有視覺聽覺,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圖文并茂。這樣通過多種媒介的刺激,調(diào)動學生多種感官,加深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拓寬思維空間。這是一本書或傳統(tǒng)的教學媒體,如小黑板、投影儀等無法做到的。而多媒法使課堂氣氛異?;钴S,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問題的探究,教學效果良好。如在對“感受社會變化”進行問題教學時,在顯示視頻資料的同時,再適時地配以歌頌社會主義的歌曲,如《走進新時代》,使課堂一開頭就把學生帶入一種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的氛圍中。
五、創(chuàng)設情境
創(chuàng)設適當?shù)那榫?,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情境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學手段刻意創(chuàng)設一種情境,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興趣,讓他們的心靈深處受到強烈震撼而產(chǎn)生共鳴,這種情境能強烈地感染學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識。如上述“多媒法”中“感受社會變化”教學就運用了情境法。又如某教師在教《講謙讓》一課時,結(jié)合實際設置了這樣一種情境:出示兩個蘋果,一大一小,讓兩個學生到講臺上來拿,兩個同學都不肯拿大的,爭著要小的。由此,教師自然而然地導入課題:這就是“謙讓”。學生感到很有趣,很自然地進入到課文的學習中。
六、故事導入
人人都喜歡聽故事,尤其是孩子,初中生也不例外。當然,教師提供的故事,不能為吸引學生而講故事,教師應結(jié)合教材內(nèi)容和學生的特點精心設計故事,這樣不僅會引發(fā)學生濃厚的興趣,而且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有助于切入教材知識的學習。如筆者在“尊敬我們的老師”一文導入時,讓學生說說自己知道的尊師故事(或教師講),學生自然會從故事中悟出要“尊敬我們的老師”。
七、體驗教學
心理學家認為,游戲是人類的本能和動機之一。體驗教學是教師融合了特定教學內(nèi)容于游戲活動中進行的教學,它可以變靜態(tài)教學為動態(tài)教學,使學生輕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在課堂上采用了體驗教學,學生的興趣濃厚,學習積極性高漲,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guān)系融洽,能順利地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適當采用體驗教學無疑是上好思想品德課的一條捷徑。如筆者在“意志的力量”一文導入時,讓全體學生一起嘗試蹲馬步(3分鐘),學生十分投入,課堂氣氛十分活躍,為進一步的學習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八、學生參與
以建構(gòu)主義為基礎的教育理論認為:人的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自我主動建構(gòu)的過程。而主動參與是主體構(gòu)建個體內(nèi)部規(guī)律性(知識、能力、情感等)的基礎。這正體現(xiàn)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學生參與,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也才能使課堂活躍起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因此,我們做教師的一上課就要讓學生有迫切參與的欲望,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出來。具體做法是: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寫一寫,想一想,動一動,演一演。
除了上述幾種常用的方法外,還有傳統(tǒng)的復習法、開門見山法等。要說明的是,不能總用一兩種激趣導入的方法,不千篇一律;也不要把上述方法人為地對立起來,方法是交叉的,如上述方法都和參與法有關(guān)。因此,不管我們采取什么樣的導入方法,其目的都在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熱情和興趣,教師必須根據(jù)學生實際,根據(jù)不同的教材內(nèi)容等具體情況而靈活運用,使課課開頭都精彩,以求取得最大的教學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