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邊筆記:2017.07
寫日常生活的文章要多留神。
舊時中國人過日子,規(guī)矩多,講究多,每戶人家均有六方神明佑護著,叫“家宅六神”,具體是門神、戶神、井神、灶神、土地神、廁神。門神,戶神主出入。井神,灶神主飲食,貧寒人家院子里打不起井,水缸即是井神,逢年過節(jié),一紙“飲水思源”的紅紙要貼在上面的。土地神又稱“土正”,“土伯”,“社神”,主庭院福德。廁神不是主管廁所,而是主宰家宅的吉兇變化。一家人的生活,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的,有了不測風云,廁神會保護著轉危為安,柳暗花明。我們中國人過日子細,十里不同俗,“六神”有多種“版本”,有多種傳說和源流,但這些傳說有一個共同的指向,即是人們的行為要敬天敬地、守心守道,循規(guī)矩而行。
“六神”源自五祀。
五祀是古代社會祭祀的五方神衹,“五祀者,何謂也?謂門、戶、井、灶、中霤也。所以祭何?人之所處出入,所飲食,顧為神而祭之”(《白虎通義》)。中霤神是元神,在屋子正堂的室中央位置。遠在穴居時代,人們的住處是沒有窗子的,在屋頂?shù)恼戏介_鑿一個洞,一是采光,二是先人們在屋中央生火取暖做飯,也是排煙通風的需要。穴居時代結束后,人們筑屋開窗,灶也移至偏側,但中霤神依然作為“家神之主”而精神存在著。
在漢代之前,只有貴族才能祭五祀,普通百姓不具備祭天地神明的身份。“獨大夫以上得祭之何?士者,位卑祿薄,但祭其先祖耳”(《白虎通義》),東漢之后移風易俗,其中還有一個原因,是工商階層的形成,富裕的人多了,經(jīng)濟影響了政治,老百姓也有了祭祀天地的權利。
漢代社會祭祀制度的革新,還有一個重要的閃亮點,是“天子祭天地、四瀆,諸侯祭域內山川”,四瀆是入海的四條河流,黃河、長江、淮河、濟水,后兩條河流因黃河幾經(jīng)改道的原因,今已不再入海。天子和諸侯祭祀山川河流,不可一味地認為是封建迷信,從生態(tài)保護的角度講,是有敬天地自然之心。進入現(xiàn)代社會后,科學技術進步了,但人們敬畏天地的心意也淡了,“改天換地”“人定勝天”的念頭太重。我們這個時代在生態(tài)上犯的最大失誤就是對河流的無序治理,黃河時而斷流的現(xiàn)狀應該深刻反省,中小流域被污染乃至被破壞的情況更加嚴重,令人堪憂的還有地下水污染變質的現(xiàn)狀?,F(xiàn)如今中央政府在全國推行“河長制”,實在是亡羊補牢的英明之舉。
寫山,寫水,寫風物習俗,包括寫日常生活,既是寫人心深淺美丑,也是寫世態(tài)的冷熱曲直。
穆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