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柳萌
(中央音樂學院,北京 100031)
簡析毓峘三弦傳譜《普庵咒》的左手演奏技法
張柳萌
(中央音樂學院,北京 100031)
《普庵咒》是一首結(jié)構(gòu)嚴謹、音樂莊重儒雅的具有典型中國傳統(tǒng)民族器樂特點的三弦獨奏樂曲。本文通過對毓峘先生傳譜版本《普庵咒》的梳理和分析,從樂曲清雅空靈的曲風、定弦、段落結(jié)構(gòu)、音樂風格等做簡要歸納,特別是對左手演奏技法的豐富性、多變性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論述。
毓峘;三弦傳譜;普庵咒
《普庵咒》是清代古譜《弦索備考》中的一套,因全輯共有大曲十三套,故也稱為《弦索十三套》。它是一本集三弦、琵琶、胡琴和箏四種樂器的合奏曲譜,由清代蒙族文人榮齋在嘉慶十九年(1814)所編撰的、目前所見有歷史記載的最早的一部弦索樂譜集?!断宜鱾淇肌分袖浻腥?、琵琶、胡琴和箏四種弦樂器的《普庵咒》工尺分譜。比較三弦和琵琶兩譜,從按音指法和彈奏技法上分析,樂曲應該是以三弦為主奏的。近人愛新覺羅.毓峘(公元1930年出生,清道光皇帝第五代孫,恭親王奕忻曾孫),年少時曾在恭王府隨太監(jiān)羅德福學習過包括《普庵咒》在內(nèi)的弦索三弦曲多首。1986年曾將之傳與三弦演奏家談龍建。經(jīng)整理后,出版了《清故恭王府音樂》樂譜和錄音;再度重現(xiàn)北方弦索音樂的風韻。其中《普庵咒》的演奏,突出了左手技法,以‘打、拈、滑、吟’配合右手‘壓碼’,表現(xiàn)出琴樂‘走手’的神韻,意深情摯,令人回味無窮。
文曲《普庵咒》是一首結(jié)構(gòu)嚴謹、音樂莊重儒雅的具有典型中國傳統(tǒng)民族器樂特點的三弦獨奏樂曲。本文通過作者在學習和演奏毓峘先生傳譜版本的《普庵咒》的過程中得到的感悟而成。首先是被樂曲清雅空靈的曲風所吸引,喜愛非常;其次對定弦、段落結(jié)構(gòu)、音樂風格等做簡要歸納后理解有了較為深入的拓展,特別是對左手演奏技法的豐富性、多變性嘆為觀止,妙不可言,從中充分的領(lǐng)略到了《普庵咒》音樂中純粹的文化內(nèi)涵及藝術(shù)價值。
《普庵咒》三弦定弦為“越調(diào)”定弦,這在《弦索備考》“卷三·弦子譜”中有確切的注明?!镀这种洹芬彩窍宜魇讟非形ㄒ灰皇撞捎迷秸{(diào)定弦演奏的曲目。
三弦的定弦為越調(diào)弦:
[G]
《普庵咒》共有十八段??煞譃椤邦^-身-尾”三個部分,三回九轉(zhuǎn)的段落清晰明了。全曲的段落標題分別是:
[1]〈垂絲調(diào)〉→[2]佛頭→[3]普庵咒起段→[4]頭回→
[5]頭回一轉(zhuǎn)→[6]頭回二轉(zhuǎn)→[7]頭回三轉(zhuǎn)→[8]二回→
[9]二回一轉(zhuǎn)→[10]二回二轉(zhuǎn)→[11]二回三轉(zhuǎn)→[12]三回→
[13]三回一轉(zhuǎn)→[14]三回二轉(zhuǎn)→[15]三回三轉(zhuǎn)→[16]結(jié)段→
[17]〈金字經(jīng)〉→[18]〈五聲佛〉
通常,民間音樂都習慣把樂曲延長、把旋律反復重奏。慣用的手法是把一些曲牌音樂,或放在曲前,或置于曲后,作為“頭”和“尾”。中間的“身”可以加入不同的材料,重復性的演奏多次,直到盡興。其中的〈垂絲調(diào)〉、〈金字經(jīng)〉和〈五聲佛〉均為曲牌音樂。
弦索音樂主要流傳于北方地區(qū)的上層社會之中,這類階層的特點就是生活悠閑,追求精神層面的享受。中國文人音樂向來講究“娛己”和“修身養(yǎng)性”,講究樂曲的細膩與韻味。
在學習中我們了解到,毓峘三弦傳譜《普庵咒》突出了文人音樂左手的吟猱綽注,強調(diào)左手潤腔走指。特別是在《弦索備考》“卷六·弦索十三套工尺字譜”中,注釋為:“不宜吹”。從這可以看出,因為《普庵咒》的曲風特點是追求淡然平和,寧靜超脫的藝術(shù)境界。所以吹奏樂器明亮、張揚的音色特點就不適用于這首樂曲。這一點與其他套曲如《將軍令》和《海青》等音樂有鮮明區(qū)別;也與民間三弦脆亮的音色截然不同。
《普庵咒》是一首以突出左手技法進、退、綽、注、粘、打、吟、猱為重點的音樂作品,所以該曲的左手技法是極為豐富多變的,一招一式均體現(xiàn)著三弦演奏藝術(shù)細膩講究的境界。單獨和組合運用左手演奏的粘音和打音出神入化,音色的明暗虛實產(chǎn)生出多層次的變化。
1.粘音(,)見譜例
2.打音(T)見譜例
3.粘打結(jié)合,連續(xù)性的粘音與打音,見譜例
毓峘三弦傳譜的《普庵咒》音樂有別于琴曲和琵琶曲,他不拘泥佛門的虛空,而是刻畫出莊重細膩,恬靜儒雅的意境。談龍建老師曾在《<弦索十三套>的三弦演奏藝術(shù)》一文中提及跟毓先生學習時的體會:“含蓄、內(nèi)在、流動的“韻”的變化,通過細膩、講究的吟弦;惟妙惟肖的進退綽注;多層次的音樂變化;起伏跌宕的力度對比等演奏手法,集士大夫、文人的瀟灑飄逸和世俗市民的質(zhì)樸為一體,來表達樂觀、諧和的情趣,端莊大方的氣質(zhì),構(gòu)思出一種出神入化的意境”。
1.《普庵咒》音樂中借鑒了琴曲“走手”的神韻。即右手演奏一個單音后,左手運用這個單音的余音或打或粘或滑柔等組合技法來演奏。見譜例
2.結(jié)合泛音與打音,模擬撞鐘與木魚的音響,表現(xiàn)佛門的幽靜空遼,通過聽覺傳達給人以生動的畫面感。見譜例
3.右手配合左手的粘與打。打音后又接滑音,左右手互相交替、呼應。見譜例
以上是對毓峘三弦傳譜《普庵咒》樂曲的簡淺分析,粗略之處還請專家同行們不吝指正??傊疚膬H僅是作為一個開始,目的是想通過學習,不斷的整理發(fā)現(xiàn)再學習以至更為深入的挖掘與剖析。未來道路還十分漫長,期待有更多支持和關(guān)注。■
[1] 談龍建.《弦索十三套》的三弦演奏藝術(shù)[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7,03.
[2] 談龍建整理.清故恭王府音樂.愛新覺羅·敏山亙傳譜[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8.
[3] 愛新覺羅·啟垚,愛新覺羅·毓峘.談《清恭王府三弦傳譜》[J].人民音樂,1988,09.
張柳萌(1985-),女,黑龍江人,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表演三弦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