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嘉佩
(遼寧省營口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營口 115000)
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效果
趙嘉佩
(遼寧省營口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營口 115000)
目的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效果。方法將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間,在本院進行治療的腦出血患者(50例)作為此次的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2組,觀察組25例,對照組25例。對照組——給予腦出血患者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chǔ)上,實施臨床護理路徑。結(jié)果對2組腦出血患者的各項指標顯示,觀察組患者均低于對照組,差別較大(P<0.05);觀察組患者的Fugl-Meyer評分[(86.56±2.71)分]和Barthel指數(shù)評分[(80.69±4.75)分]高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臨床護理路徑能較好的改善腦出血患者術(shù)后的運動障礙,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值得臨床推廣與應(yīng)用。
臨床護理路徑;腦出血;效果
腦出血屬于一種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其發(fā)病急、病死率高,因此在臨床的救治過程中,及時解決患者的自身情況和進行防御性質(zhì)的護理,顯得極為重要[1]。臨床護理路徑目的是為了配合外科手術(shù),使手術(shù)順利進行,提高手術(shù)成功率,是低成本、高效率的優(yōu)質(zhì)服務(wù)[2]。為探討護理對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效果,此次進行了臨床觀察,具體分析如下。
1.1 基線資料:選取在本院接收治療的腦出血患者(50例)為此次的研究對象,均在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采用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其分為觀察組(25例)與對照組(25例)。所有患者均經(jīng)檢查確診為腦出血疾病,其中無嚴重性質(zhì)的肝、腎、心、肺疾病患者,也無深度昏迷和腦疝等癥狀。
對照組——男女比例13∶12,平均年齡(56.74±3.15)歲。觀察組——男女比例14∶11,平均年齡(57.26±2.83)歲。2組腦出血患者在基線資料上對比,差別較小(P>0.05)。
1.2 方法:對照組——腦出血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入院后對患者進行急救、術(shù)后預(yù)防感染、飲食指導和康復訓練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chǔ)上,給予觀察組腦出血患者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具體內(nèi)容包括——制定臨床護理路徑和實施方案。
1.3 觀察指標:護理人員對2組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效果分析,統(tǒng)計包括住院時間和費用。用Fugl-Meyer評分量表對患者的運動功能進行評分(0~100分,分值越高患者的運動功能越強,反之患者運動功能越弱)。采用Barthel(生活自理能力)指數(shù)評分標準進行評價(分值為0~100分,得分越低,說明腦出血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越差)。
1.4 統(tǒng)計學處理:分析2組患者對護理效果數(shù)據(jù)(運用SPPS18.0軟件),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用t進行檢驗。當上述2組腦出血患者對比后有明顯差異時,用P值<0.05表示。
根據(jù)2組患者評價效果比較,觀察組患者的住院時間(23.14±1.32)與住院費用(5563.18±573.64)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jié)果見表1。
表1 對比2組腦出血患者評價結(jié)果分析(±s)
表1 對比2組腦出血患者評價結(jié)果分析(±s)
注:*與對照組相比較(P<0.05)
組別 人數(shù) 住院時間(d) 住院費用(元)觀察組 25 23.14±1.32* 5563.18±573.64*對照組 25 33.25±3.63 32156.14±1365.23
2組腦出血患者護理后運動、生活能力指數(shù)評分比較,具體情況見表2。
表2 2組腦出血患者護理后各指數(shù)評分比較(±s,分)
表2 2組腦出血患者護理后各指數(shù)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相比較(P<0.05)
組別 運動能力 生活能力觀察組 86.56±20.71* 80.69±4.75*對照組 65.93±1.24 60.73±0.63
腦出血——俗稱腦溢血,占全部腦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為30%~40%,主要由于情緒激動、用力時突然發(fā)病。腦出血患者因護理難度大,而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對腦出血患者進行護理,具有規(guī)范護理行為,完善護理程序,降低重復勞動,提高護理工作的效率和質(zhì)量等優(yōu)勢。
針對腦出血患者臨床護理路徑具體內(nèi)容包括:一、制定臨床護理路徑,成立專業(yè)的護理小組——由主管醫(yī)師、科主任、護士長以及責任護士組成,對腦出血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護理路徑。二、實施計劃的主要內(nèi)容。以周為單位,采取臨床護理路徑進行有計劃的護理,護理人員每周對腦出血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評價與分析,根據(jù)腦出血患者的情況,及時糾正護理方案[3],具體計劃如下:
3.1 腦出血患者住院后,對患者進行全面檢查,并對腦出血患者的基本資料進行綜合評估,掌握腦出血患者的基本情況,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密切觀察[4]。同時,需多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介紹護理方案和注意事項,加強對腦出血病癥的認識,囑咐腦出血患者家屬注意患者日常的心理狀態(tài),確?;颊咭越】档男睦砻鎸εR床治療。
3.2 住院2~3 d時,護理人員對腦出血患者病情及護理進度進行評估,護理人員按照制定的計劃,每日巡查病房,找出護理中存在的問題[5],結(jié)合護理小組、患者以及家屬的意向?qū)嵤┓桨高M行改進,確保對患者以及家屬對護理實施的滿意。
3.3 入院2~3周時,開始讓患者進行身體康復鍛煉,做最簡單的鍛煉方式輔助患者,使腦出血造成的后遺癥得到逐步緩解;到第3周時,加快患者的康復速度,康復鍛煉由被動練習轉(zhuǎn)為主動練習[6]。對腦出血患者進行全面檢查并記錄其病情,評估患者的生命體征、血壓、語言、并發(fā)癥及日常生活能力。
根據(jù)研究2組腦出血患者對比的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Fugl-Meyer評分(86.56±20.71)分、Barthel指數(shù)評分(80.69±4.75)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具有較大差別(P<0.05)。制定臨床護理路徑提高了護理的針對性,加速患者的康復時間,使對腦出血患者的護理更加科學和系統(tǒng),臨床使用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臨床護理路徑能提高腦出血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程度,且降低腦出血患者家庭的經(jīng)濟負擔,值得在臨床推廣。
[1] 曾萍.臨床護理路徑在56例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yīng)用體會[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28):175-177.
[2] 王小玲,武愛萍,陶莉,等.在腦出血患者治療中應(yīng)用臨床護理路徑的價值研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0,8(20):143-144.
[3] 彭益群.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中的應(yīng)用[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28):164-165.
[4] 梁鳳蘭.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實施臨床護理路徑管理的效果研究[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1(4):11-12.
[5] 唐文淑.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yīng)用效果[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1,8(6):118-119.
[6] 王金蘭,陳玉霞,彭紅霞等.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yīng)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下旬版,2010,26(7):13-14.
R473.74
B
1671-8194(2017)29-02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