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軍
(本溪市紅十字會醫(yī)院 內二科,遼寧 本溪 117000)
腦卒中偏癱康復治療中神經傳導速度的臨床應用分析
陳 軍
(本溪市紅十字會醫(yī)院 內二科,遼寧 本溪 117000)
目的分析腦卒中偏癱康復治療中神經傳導速度的臨床應用。方法選擇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68例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34例患者應用康復治療設為觀察組,另外34例患者未應用康復治療設為對照組,應用神經傳導速度評價兩組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情況,比較兩組神經傳導速度參數變化。結果觀察組與對照組經過治療,神經傳導速度參數與治療前相比,有明顯變化,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應用神經傳導速度對康復治療效果評價,可以作為腦卒中患者康復重要的神經電生理指標,檢測卒中患者的治療效果,值得推廣應用。
腦卒中;偏癱;康復治療;神經傳導速度
隨著人們生活與工作壓力的增大,卒中發(fā)病率也逐年上升。腦卒中具有極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而且治療后易有不同程度殘疾發(fā)生[1]。卒中治療患者及早應用藥物治療,同時為患者應用康復治療,可以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其中康復治療可以為患肢實施功能康復訓練,是腦卒中臨床治療重要部分[2]。臨床評價卒中偏癱患者的患肢功能是根據臨床癥狀表現實現的,客觀性不足,本次研究中,選擇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68例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選68例研究對象治療前后,根據神經傳導速度對患者康復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68例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選68例研究對象經頭顱CT或MRI檢查均證實存在腦梗死,一側上下肢存在肢體功能障礙,肢體肌力在0~3,癱瘓程度相近,發(fā)病時間在24 h~7 d,入選年齡在45~75歲,排除了周圍神經、中樞神經病變的患者。其中34例患者應用康復治療設為觀察組,另外34例患者未應用康復治療設為對照組。對照組男21例,女13例;年齡48~75歲,平均年齡(60.2±3.3)歲;肢體肌力0~3級;觀察組男22例,女12例;年齡49~75歲,平均年齡(61.1±3.0)歲;肢體肌力0~3級;兩組患者臨床資料進行組間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兩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未進展時,入院后按照神經傳導速度檢測偏癱患者的上下肢,準備好防電磁干擾肌電室開展研究工作,神經電專業(yè)的生理醫(yī)師主導,以肌電誘發(fā)電位儀進行神經傳導速度相關檢測工作,包括尺神經、腓總神經和正中神經、脛后神經等,電極蓋在檢測部位上,神經兩刺激端間傳導時間和距離進行測量并對神經傳導速度進行計算。
1.3 觀察指標: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3個等級,治療顯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統(tǒng)計并計算兩組患者神經傳導速度參數變化情況[3]。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以卡方檢驗計數資料,以(±s)表示計量資料,以P<0.05檢驗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觀察組顯效20例,有效8例,無效6例,觀察組顯效率82.35%;對照組顯效12例,有效6例,無效16例,對照組顯效率52.94%,觀察組顯效率明顯比對照組高,χ2=6.7194,P=0.0095,兩組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比較兩組神經傳導速度:觀察組與對照組經過治療,神經傳導速度參數與治療前相比,有明顯變化,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神經傳導速度(±s)
表1 比較兩組神經傳導速度(±s)
組別 例數(n) 神經傳導速度觀察組 34 50.3±4.5對照組 34 47.7±4.5 t值 - 4.1633 P值 - 0.0413
腦卒中主要應用藥物治療與康復治療,可以減少致殘、致死率發(fā)生,是腦血管疾病患者臨床重要治療方式。應用神經傳導速度能及時準確反映出神經纖維結構與功能狀態(tài),可以作為重要指標檢測腦卒中患者的反應速度[4]。當患者的運動神經元損傷后,就會導致肢體運動出現障礙。臨床實踐證明,卒中多與周圍神經損傷合并,上運動神經元一旦受損就會使突觸釋放明顯減少,而且下運動神經元的激活也會出現缺失,從而導致下運動神經元發(fā)生明顯的功能障礙。所以,腦卒中發(fā)病會患者會表現出肢體運動障礙,若肢體長期擺放不正確也會壓迫患者的淺表神經,使患者神經受到損傷。發(fā)病早期患者偏癱側上肢遲緩肌力會明顯降低,實施康復訓練過程中,如果過度活動還會拉傷周圍神經。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顯效20例,有效8例,無效6例,觀察組顯效率82.35%;對照組顯效12例,有效6例,無效16例,對照組顯效率52.94%,觀察組顯效率明顯比對照組高,χ2=6.7194,P=0.0095,兩組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經過治療,神經傳導速度參數與治療前相比,有明顯變化,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他人研究相符[5]??梢姡窠泜鲗俣仁菣z測神經纖維結構、功能狀態(tài)重要指標,對神經纖維直徑、軸掌直徑、髓鞘厚度等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其中運動神經元受到損傷后會引起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周圍神經不易受到損傷,但是也有卒中患者伴隨周圍神經損傷病例發(fā)生。
總之,腦卒中偏癱康復治療后可以應用神經傳導速度進行評價,作為重要的神經電生理指標,檢測卒中患者的治療效果,值得推廣應用。
[1] 趙現,霍永會,曹妍.強制性運動療法對腦卒中患者上肢運動功能及生活能力的效果研究[J].河北醫(yī)藥,2013,35(35):1969-1970.
[2] 黃學言,姚寶農.腦卒中肢體癱瘓的中西醫(yī)康復治療研究進展[J].大眾科技,2015,17(196):57-61.
[3] 歐陽文湘,蔡華安,周湘湘.康復時間與強度對腦卒中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yī)學雜志,2014,24(24):99-103.
[4] 歐愛萍,李昌柳,李芬,等.個體化神經肌肉電刺激對腦卒中偏癱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J].廣西醫(yī)學,2014,36(36):450-458.
[5] 王會才,趙凱,葛玥.康復機器人訓練對腦卒中偏癱上肢功能及神經電生理的影響[J].安徽醫(yī)藥,2014,18(9):1690-1694.
R743.34
B
1671-8194(2017)29-01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