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艷莉
詩意
”的拓展與
“詩藝
”的轉型
----以80年代中期以來詩歌中的“雪”為中心
牛艷莉
作為一種自然景象,“雪”以其獨特的形態(tài)與生成情境成為文學抒寫的重要對象,“雪”有效地激發(fā)了文學想象力,成為文學作品借以寄托情思、抒發(fā)情感的重要物象。作為一個經典意象,“雪”在古今中外的文學尤為詩歌中積淀甚久,在附著了相對固定的象征、隱喻意涵的同時,也形成了較為定型化的抒寫模式。在中國現(xiàn)代詩歌中,“雪”或作為審美化的自然景物被寄予某種人生價值(徐志摩《雪花的快樂》),或作為主體活動的背景來渲染某種社會氛圍(艾青《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張曙光、王家新、歐陽江河、??恕⑽鞫?、沈葦?shù)仍娙说奈谋局校把背霈F(xiàn)的頻率極高,且呈現(xiàn)了新異的美學風貌,這種現(xiàn)象值得深入思考。因為“當某一個意象在中國詩人的作品中多次復現(xiàn)的時候,它便生成為一個象征性意象,從而具有一種群體的屬性,反映著某種普遍的情緒、心理和取向”。“雪”因此構成他們詩歌的重要藝術母題,得到隱喻層面的意義延展。
基于此,本文以張曙光、歐陽江河、王家新等80年代中期以來的詩歌文本為例進行論述,辨識他們詩歌中“雪”的思想意旨與美學形態(tài),通過這一“微觀化”視角探尋80年代中期以來詩歌“詩意”與“詩藝”的轉變,以及這一文本現(xiàn)象背后的詩學問題。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伴隨著先鋒詩歌的“反叛化”運動,詩歌在消解以往詩意內涵的同時,通過對特定意象的深層發(fā)掘與抒寫,獲得了更加駁雜的詩意內涵。歐陽江河的《初雪》中,“雪”被賦予了某種掙脫固有象征意涵的意義空間:
然后雪先于天空落下。
……
我生命中的一天永遠在下雪,
永遠有一種忘卻沒法告訴世界,
那里,陽光感到與生俱來的寒冷。
初雪,忘卻,相似的茫無所知的美。
何以初雪遲遲不肯落下?
下雪之前,沒有什么是潔白的。
——《初雪》(1988年12月)
歐陽江河善于在繁復的修辭中呈現(xiàn)某種思辨性的思想主題,在這里,“雪”的美好已經蕩滌掉古典“詠物詩”的自然本色,而與“記憶”、“忘卻”等內心的某種隱秘情感交織在一起?!把┫扔谔炜章湎隆笔且环N帶有超現(xiàn)實色彩的敘述,“我生命中的一天永遠在下雪”類似于張棗“只要想起人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來”的主客體之間的神靈感應。不管是“雪”,還是“梅花”,都已經蕩滌掉其自身的自然屬性,與詩人的內在精神世界建立了某種感應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說,歐陽江河對“雪”的抒寫顯露出主觀化、內在化的跡象,強調內在精神對自然事物的影響與調動,彰顯了一種新的抒寫姿態(tài)。《初雪》之后,歐陽江河又寫下《雪》(1996年)組詩,在這組由17首詩組成的長詩中,歐陽江河試圖對“雪”做精神分析:“暴風雪經過徹底的精神分析/匯集到一只按鈕”?!堆房梢钥醋魇恰冻跹返木裱永m(xù),它以更大的篇幅和更精準的書寫,表達了對“雪”這一意象的意義開掘。2012年,歐陽江河的長詩《鳳凰》出版,其對雪的書寫更是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身輕如雪的心之重負啊,
將大面積的資本化解于無形。
時間的白色,片片飛起(之三)
片片飛起的雪花,在歐陽江河的筆下與“資本”神奇地扭結為一體,并且在一種“輕”與“重”的張力中得以呈現(xiàn),這是精神的雪花,更是靈魂的重負。當充滿自然靈性的“雪花”與充滿后現(xiàn)代氣息的“金融”交織在一起,“雪”便一下子獲得了它在當下世界的獨特意涵:
金融的面孔像雪一樣落下,
雪踩上去就像人臉在陽光中
漸漸融化,漸漸形成鳥跡。(之四)
“雪”的融化隱喻了現(xiàn)代社會中“資本”的瞬息萬變,在歐陽江河這里,“雪”已經上升為一種修辭的路徑,或精神的事件。如吳曉東所言,在《鳳凰》這首詩中“作為自然和歷史現(xiàn)象的‘雪’既是修辭,又是文本現(xiàn)象,堪稱是一個母詞,因此同時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衍生話語?!弊鳛椤皻v史現(xiàn)象”的雪與作為“修辭”的雪,正是歐陽江河詩歌的貢獻?!把必灤┯跉W陽江河80年代中期以來的詩歌文本中,“雪”的意涵及修辭方式也不斷發(fā)生變化,掙脫了單純的自然維度,被賦予某種個人化的修辭與歷史洞察色彩,進而發(fā)展了一種關于“雪”的個人化美學。
如果說歐陽江河詩歌是在一種繁復的修辭中對“雪”進行抒寫,那么王家新詩歌中的“雪”有著鮮明的“去修辭化”傾向。王家新詩歌中的“雪”,更多地是詩人內在精神的一種苦難擔當,是靈魂自我的對話者、詩歌寫作的詞根。在王家新的《瓦雷金諾敘事曲》《帕斯捷爾納克》等詩中,“雪”無疑承擔了重要的內在抒情功能,“雪”與王家新的苦難、承擔意識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他與“帕斯捷爾納克”靈魂耦合的關鍵媒介:
從雪到雪,我在北京的轟響泥濘的
公共汽車上讀你的詩
這是你目光中的憂傷、探詢和質問
鐘聲一樣,壓迫著我的靈魂
這是痛苦,是幸福,要說出它
需要以冰雪來充滿我的一生
——《帕斯捷爾納克》(1990年)
“從雪到雪”意味著“雪”既是開始,又是結束。這里的“雪”有兩層所指:首先是抒情主體所處的具體情境,“雪”是一種自然意義上的背景;其次是與帕斯捷爾納克本人及其詩作中的“雪”的整體心理氛圍的契合?!氨╋L雪”的書寫與帕斯捷爾納克的長篇小說《日瓦戈醫(yī)生》中彌漫的暴風雪背景有重要聯(lián)系?!把痹谕跫倚潞髞淼脑姼柚蟹磸统霈F(xiàn),儼然已經成為一個“母題意象”:
我在昨晚寫下了“雪”,今天,它就在城市的上空下下來了。這不是奇跡,相反,這是對一個詩人的懲罰和提醒。你還能寫什么?什么才是你內心生活的標志?看看這遼闊、偉大、愈來愈急的飛雪吧,只一瞬,室內就徹底暗了下來……
——《反向·詩》(1991年)
漫天的飛雪在鑄造了一個雪白世界的同時,使室內徹底暗下來,這其實隱喻著一個“明與暗”、“內與外”、“自然與內心”的復雜命題,“雪”也因而成為抒情主體質詢“內心”、捶問“靈魂”的一個語詞的入口,一個可以依賴的寫作的詞根?!把痹谮ぺぶ袠嫵赡撤N“靈魂質詢”的力量,它是詩歌寫作內驅力的一種隱喻。
一個在深夜寫作的人
他必須在大雪充滿世界之前
找到他的詞根
他還必須在詞中跋涉,以靠近
那扇唯一的永不封凍的窗戶,
然后是雪,雪,雪。
——《尤金,雪》(1996年)
在這首詩中,“詞”與“雪”的緊張關系,正是“靈魂”與“時代”的緊張關系,作為某種整體時代氛圍的隱喻,“‘雪’不僅構成的是詩人的生存的背景,也是存在的編碼,是生命境遇的象征,是詩性語言的隱喻,是詩人的存在與詩性世界的相逢之所。”正是基于這種思考,“雪”在王家新的詩歌中會突然上升,抵達某種終極的追問:
如果你想呼喊——為人類的孤獨,雪
就會更大、更黑地降下來……
——《孤堡札記》(1998年)
王家新賦予“雪”以“更黑”的顏色,這種書寫方式有悖于我們對雪的一般化認識,但抵達的卻是另一種真實,即“雪”與人類的孤獨、靈魂的黑暗的某種暗合,在深層上彰顯了王家新對靈魂承擔的深入思考。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寫作詞根”的雪在這里成為寫作得以對抗現(xiàn)實的重要依托,在《倫敦隨筆》中得到更加肆意的闡發(fā):
在那里你無可阻止地看著她離去,
為了從你的詩中
升起一場百年不遇的雪……
——《倫敦隨筆》(1996年)
“雪”在王家新這里由一種自然之物轉變?yōu)橐淮尉袷录?,或者說一種強烈的精神震顫,這種精神震顫與特定的歷史、政治等有關。在詩中升起的雪,在某種意義上具有了王家新所言的“詞根”的性質,這是“雪”的精神敘事,它在深層上構成了王家新詩歌內在發(fā)生機制的某種驅動力量。詩歌中“升起”的雪,有一種“命令我發(fā)言”的意味,正是“雪”作為詞根的表現(xiàn)。如吳曉東所言,“‘雪’作為王家新的詞根與基本詞匯,也具有多重性的語義,并衍生為詩人獨有的詩歌景觀?!痹谕跫倚逻@里,雪與內心具有某種感應,因此成為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聯(lián)系的中介。一個顯著的特征是,雪在色彩上已經遠離了“白”,更多地與“黑”、“黑暗”并置在一起,暗示了精神的黑暗基質。從詩歌、寫作中升起或降下的雪,顯然是作者主觀的、想象性的精神之雪。在王家新的詩歌中,主觀世界似乎對雪具有某種神啟的功能,雪已經變成精神世界中一種具有基質性意義的“暗物質”,是他詩歌書寫的“詞根”,“成了通靈的甚至有生命的東西”。
張曙光出生并常年生活在哈爾濱,“雪”是他日常生活中的一種恒常性風景,進而成為他詩歌中的一個重要意象,頗有幾分“文學地理學”的意味。他有大量以“雪”為題的詩歌,“雪”因此成為他詩歌文本的重要成分。如洪子誠所言,“雪在他的詩中不僅是布景,它既是經驗的實體,也是思緒、意義延伸的重要依據:有關溫暖、柔和、空曠、死亡、虛無等?!绷_振亞指出,張曙光詩歌中雪這一“北方意象”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他那里,雪基本和傳統(tǒng)詩詞中的先在含義無緣,而成了死亡、寒冷、沉寂、尸布、骯臟的代指與象征符號,詩人在其中寄居的厭惡、否定傾向也很容易捕捉?!币浴兜米匝┲械囊粋€思想》為例,這一題目本身就透露了“雪”對詩歌思想的某種啟發(fā)作用,但實際上這首詩也正是把雪、死亡、回憶緊密地融匯在一起,并且在張曙光的重要時間意象“午后”中得以呈現(xiàn):“這場雪突然降臨,仿佛/一個突如其來的思想”?!巴蝗弧苯蹬R的雪,其實是為作者的生活陡添了一種“異質”因素,作為一種“思想”本體的“雪”就像是一個闖入者,啟發(fā)讀者會有故事發(fā)生。值得注意的是,后面詩句中出現(xiàn)的視覺和聽覺的交融,黑色的枝條與厚厚的雪,形成了白色對黑色的遮蔽,根據常識,大雪彌漫中整體上在漫天白色中有一種黑暗的底色。雪搖落的簌簌聲和大提琴聲的演奏聲取得某種感應,正是在這樣一種沉重的聲色中,作者跋涉在“另一場”中,這里的“另一場”其實是一種隱喻,它實際指涉的是“一場回憶”,或者是對生命、存在、死亡的沉思,“另一場”的表述充分說明了“雪”在其靈魂記憶中的深刻而且普遍。值得注意的是,張曙光詩歌中“雪”出現(xiàn)的時間多為“午后”、“下午”,這一特定的時間與柏樺、張棗詩歌中經常出現(xiàn)的“下午”等時間概念有某種“家族相似性”?!把痹趶埵锕獾脑姼柚胁粌H僅作為一種時空或心靈背景出現(xiàn),它還以“在別處”的“另一場”的想象隱喻方式出現(xiàn),成為詩人詩性之思的重要對象?!翱墒窃谶@個降雪的午后/我思索:這一切到底有什么分量?”寫作本身的意義遭到質疑,“另一場”中的跋涉本身成為被質疑者。
我想起了童年的那場雪,現(xiàn)在
又在我的眼前,無聲地飄落
……
使我驚訝于雪和死亡,那一片
冷漠與沉寂的白色
具體到“童年的那場雪”,“紅色”和“無聲”作為原來聲色的闖入者,破壞了記憶的寧靜,死亡出現(xiàn),“雪和死亡”在靈魂深處建立了關聯(lián)。和第二節(jié)遙相呼應,通過具體的事件加深對寫作、詩歌本身的質疑,通過詩歌使逝去的事物復活這一愿望得以呈現(xiàn),最終指向對美麗而溫暖的生命的渴求。
對于張曙光而言,“雪是對于詩人孤獨感的某種印證,以及雪作為一個心靈知遇者的象征”。在《雪并不選擇》(1983年)一詩中,“雪”是一種普遍命運的象征:
雪仍在下著,就在去
機場路的途中
充塞著一種巨大的白色
寒冷在燃燒,而雪
意味著一切。
……
在整個二十世紀
雪陰郁地下著
雪并不選擇
“巨大的白色”本身是一種錯位的修辭,即用一個修飾空間的形容詞“巨大”來形容“白色”,其實是想凸顯“雪”造成的巨大的、廣闊無邊的視覺沖擊?!把钡摹鞍住痹趶埵锕獾脑娭卸嗍且砸环N帶有悲傷氣息的詞來形容,如“又一次,我面對午后生命的蒼白”(《雪》),以及“在這個寒冷的午后——窗外/是一片虛無的白色”(《漂亮的一擊》),“那一片/冷漠而沉寂的白色”(《得自雪中的一個思想》)。很明顯,“雪”本身就賦予了一種寒冷的自然與心理氛圍,張曙光的敘述語言有一種內在的張力,他寫到“寒冷在燃燒”,這其實是將兩個語義相反的語詞并置在一起,產生豐富的語言張力?!把┎⒉贿x擇”其實正隱喻著亙古時空中命運、死亡在每個人身上的普遍性。
在其他先鋒詩人的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詩歌中,雪同樣構成了獨異的詩歌風貌。西渡詩歌中的“雪”為他的想象力提供了某種載體,在其《雪》一詩中,他這樣寫:
雪
一把刀子
因為來自內部的緊張
極度彎曲著。
雪下著。
冰涼而彎曲的刀子
我一直站在它的刃上。
這幾行詩彌漫著一種疼痛感,這種疼痛感訴諸于“雪”與“刀子”的共同作用,雪的冰涼給人以寒冷,西渡想象力的獨特之處在于他在雪與刀子之間建立的關聯(lián),這種關聯(lián)通過肌膚之痛而取得了某種內在關聯(lián)。沈葦在《雪的柔巴依》(2006年)一詩中同樣使用了“刀子”來隱喻漫天飛舞的雪,一種身體的痛感在詩行中彌漫:
雪,一群飛翔的刀子
將我逼向懸崖絕壁——
深淵在身上。靈魂的結晶灑落一地
燃燒的心臟也扔進了宇宙
“柔巴依”在維語中是“四的組合”的意思,在這里可以理解為“四行詩”。在沈葦這里,雪成為靈魂之困境的見證者。這種痛在后面的詩行中延伸為死亡的隱喻,進而呈現(xiàn)了精神之“雪”的黑暗底色:
雪
一只手伸進谷倉
另一只手伸向河流。
黑暗冰涼的手
我突然感到它
摸進了我的內臟。
我的內臟被死亡那黑暗冰涼的手
抓了一把
由物質的雪演繹為精神的雪,由肌膚之痛而內臟之痛,這首詩對雪的體驗與想象,融合了年輕詩人個人化的生存與死亡體驗。具體而言,在幾位詩人對“雪”的書寫中,“雪”的自然基質的祛除,以及對“雪”之浪漫幻想的消解,在某種意義上昭示著當代詩歌思想與藝術方式的轉變。這正是新詩更深地進入現(xiàn)實、容納復雜經驗的一種努力?!昂谘倍直旧韥碜哉鎸嵉囊曈X體驗,是對以往經典化的“雪白”之修辭的解構與顛覆。在修辭上,一直以來被習慣性運用的“雪白”這一修辭在近年來的詩歌中日益破碎,“雪”在很多文本中裸露出一種修辭意義上的“黑暗”質地。修辭上由“雪白”到“黑暗”的轉向,隱含了社會語境變遷中詩人主體內在精神的轉變,以及對“詞與物”之關系的深入思考。
在《扇:中國現(xiàn)代派詩歌的藝術母題》一文中,吳曉東提出現(xiàn)代詩歌中的“母題性意象”這一概念,在對現(xiàn)代派詩歌重要藝術母題“扇”的分析中,指出“可以通過藝術母題的方式考察一個派別或者群體的共同體特征,考察他們之間具有共同性的藝術形態(tài)、文學思維乃至價值體系”??梢哉f,“母題性意象”為我們深入分析某一詩歌群體的共同藝術訴求提供了嶄新的視角?!把闭翘囟〞r代語境(市場經濟的商業(yè)化語境以及存在主義思想彌漫的思想語境)中詩人群體性心態(tài)的集合性意象和原型化母題。在80年代中期以來的詩歌文本中,“雪”這一意象的頻繁出現(xiàn),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文本現(xiàn)象。本文對張曙光、歐陽江河、王家新等詩人詩歌文本中頻繁出現(xiàn)的“雪”意象進行的多維度闡釋,正是企圖勘探他們在特定的時代語境中共同的精神與藝術訴求,并進而在深層上窺探他們如何通過詩歌與社會、歷史展開對話,以及這其中的精神遺產與藝術得失。
在具體的詩歌感受方式上,他們的詩歌普遍發(fā)展出一種情感、意念操縱外在自然事物的文本模式,在藝術方式陌生化的同時,也潛隱了詩人思想模式的某種轉變。這種轉變是深嵌在當下的時代語境中的,在王家新、歐陽江河、張曙光等對“雪”的書寫中,體現(xiàn)為一種“思想”對“雪”的施動行為,對自然邏輯的扭轉,意味著思想內在轉變的某種驅動,進而抵達了表達方式的轉變。我們理應對這一詩學方式的轉變進行深入的思考。他們在詩歌中賦予雪一種人格,使得“雪”成為“具有原型意味的藝術模式和藝術母題,并進而升華為普遍運用而反映群體心靈狀態(tài)的母題性意象”。探討他們詩歌文本中“雪”的隱喻及其延展,借此可以在更加內在的層面把握特定時代語境下詩歌的寫作指向與思想意識,進而從一個側面思考詩歌如何以特定的自然現(xiàn)象為中介抵達對時代、現(xiàn)實的思考,以及這一書寫方式的藝術及歷史價值。
牛艷莉,山東大學(威海)翻譯學院講師,山東大學(威海)文化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李桂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