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琳
懷念密斯特李
白 琳
李國濤先生問我的第一句有關(guān)文學的話是:Do you know Washington Irving?
我的回答是:Yes, I know.
那是十三年前的傍晚,他上樓來找年輕人幫他在網(wǎng)上買書,我那時候剛剛到編輯部,很多人都還認不住。我恭恭敬敬站在老先生面前自報學歷,回他說我不是中文系畢業(yè),但是我知道華盛頓歐文,因為英美文學史里有講到。他說很好,那我以后見到你都要講英文。
那天傍晚我記得很深。
夏末秋初的樣子,天還沒有涼下來,太陽落得也晚,樓里人都走光了,只剩我一個在校對《徐志摩全集》的一部分。晚霞里襯著一點灰黑,把天光攪成黃褐色,從編輯部的桌子邊緣往下溜。我正打算把桌上的書稿整理好回家,就聽到仄仄的樓梯的叫喊從下往上傳過來。
那時候我們這棟樓還沒有重新裝修過,腳下踩的都是磨出一片一片灰白色骨頭的木地板,走得急了,地還會有輕微的震蕩,舊樓里到了傍晚,沒人的時候會有一點陰森。我豎著耳朵聽腳步一點點近了,起身往辦公室門口走的時候,老先生已經(jīng)上完了樓梯臺階,站在了門口。他很從容,淡然自若,一點也不喘。和此后我見到他的每一次一樣。
我就這樣和李國濤先生打了照面。
那天我沒有幫他買書。他那時候有個比較固定的買書委托人,就是陳二。陳二的當當和卓越,已經(jīng)掛著許多單老先生購買的書籍了。先生買書買很多,讀的速度也很快,后來我才知道,他會揀選自己最想看的內(nèi)容去讀,若有不錯的新書出版,他會第一時間買到,翻一翻,不費目力。
我們那時候多糙啊,校稿校對得多了,就只會說,我眼睛快看瞎了。而老先生則會說:我目力不佳?;蚴牵何夷苛u弱。
很糙的我們就覺得很文雅。
后來,有陣子陳二的當當出了一點問題,買書的任務我擔當了一些。老先生來電話報要買的書,通常都是三四本的樣子,我拿支筆在便簽上慌忙亂記。人名書名總是會寫錯幾個,但好在輸入法比我聰明,搜索欄推薦得也更準確,再加上老先生基本上都會把出版信息附加上來,準確說明第幾版哪個出版社,所以也竟然沒有買錯過。幫他買書的那段日子,我在當當攢了好幾顆鉆,一下子就到了可以有不少折扣的vip行列。另一個好處就是,很多時候看到他買的書,也跟著了解一下書的基本信息,有時候會跟著買一些回來。后來陳二的當當能用了,老先生也沒有再固定回去,他的委托人指標也并沒有固定在我們兩個中間,我想,大概作協(xié)熟悉他的年輕人,都幫他在網(wǎng)上訂過書,因為常常也看到他從樓下拿新書回家。
老先生雖然不將我當作固定的購書委托人,但他始終實行著和我講英文的約定。很早以前,在我自稱密斯白之前,他見到我,同我打招呼時會用英文說,你好,密斯白。我咧開大嘴,笑著回他說,你好,密斯特李。
2010年,《山西文學》創(chuàng)刊60周年,編輯部的年輕人分工,對在《山西文學》工作過的老前輩做訪談。我和陳二一組,第一次正式拜訪了先生。在訪談之前,我做了一點功課,讀了他的兩本書。都是隨筆集。先生的文章都不長,淡,又有余韻。我不喝茶,可是讀起來那些文章真像是在品茗。書中有一個我很喜歡的文章,忍不住朗誦給先生聽。過了許多天之后,先生到編輯部來,問我說,密斯白,你的朗誦有沒有錄音,給我拷一份吧。
大概從這時起,我與先生的接觸真正多起來,不久之后,我們?yōu)橄壬霭嫒鍍缘摹独顕鴿?,前前后后整理了兩年,因為做最后的校對工作,那五冊書我大概看了至少四遍。所以現(xiàn)在如果有人看出來錯的話,那么全賴我。在整理書籍的過程里,我萌生了為先生做個小傳的念頭。畢竟作品已經(jīng)熟悉,與傳主也很親近,好似看起來沒有什么問題,但是我那時節(jié)還在復習,要考到自己想要念的學校想要研究的專業(yè)去,念頭萌生一下,和先生聊天也是帶過一筆,但終究還是忙別的事情去了。
那兩年先生時常會問問我的專業(yè)內(nèi)容,與我討論一些中國畫的話題,也講一些少年時期的舊事。他生在大家族,年幼時見過不少好東西。他講他祖父拎著他到一眾友人面前表演背誦古文以及現(xiàn)場寫字的舊事,講家中堂前掛過的字畫,講墊桌腳的古書硯臺等等等等。講著講著,先生說,很好,你要認真做。至少要和揚之水一樣。
那幾年,先生愛買揚之水的書,好些都是我?guī)退诰W(wǎng)上買的。我沒怎么讀過揚之水的文章,但我明白,他一定對我寄予了過高的期望?,F(xiàn)在想起來都倍感慚愧。
說起來,我當年要報考的地方,與先生還有一些關(guān)聯(lián),那年我趕考之前,先生打電話問我要不要他去一信,也算是對我的推薦。我沒有讓他這樣做。先生是個潔凈之人,他從來不喜麻煩他人為自己做事,我喜歡他,也因為我時常也看似“自閉冷淡”地活著。南京之行失利后,灰溜溜到先生家坐坐。沒什么話。大家都很沉默。
后來,我開始寫作。發(fā)了兩篇散文之后,給先生寫傳的念頭又冒起來。我寫了一封信給他,問這是否可行?他說好。他用英文回我說:此乃我之榮幸。
我一共采訪過先生五次,每次兩小時,將先生的生平整理到1950年5月5日參加工作之時。那年是2014年冬天,距離我和先生相識,整整十個年頭。
先生講了他英文好的理由。他曾在天主教、基督教的教會中學都念過書,仍能記得在昕昕中學時的加拿大人羅伯特神父。他說在天主堂叫神父father,而基督教則稱為牧師vicar,說完略有小得意,因為這個現(xiàn)在很多人分不清。
1946年先生在省立徐州中學念書時,外文老師畢業(yè)于北京交通大學,滿族人,后來在中央廣播電臺教俄語。語文老師來自武漢大學,生物老師是西南聯(lián)大的助教,化學老師解放后在山東大學執(zhí)教。那時候的教材全英文,化學實驗得用英文寫,不然老師不看,拿不到成績。
徐州中學當時的教導主任是北大英文系畢業(yè)的高材生,大概是因此,校圖書館才有了許多英文原版書。先生泡在圖書館里,每天就這樣看著英文書籍。他說,就是這么不知不覺好起來的。
我所寫的這些,都只是記錄在采訪本子上的只言片語。現(xiàn)在也只有這些留存了下來。
錄音整理在編輯部的電腦上,我習慣不佳,直接放在了桌面。恰逢出差,回來時同事說我的電腦中毒,已讓林偉重裝系統(tǒng)。我急慌慌開機,一看桌面,果然原始狀態(tài),搜了半天,哪還見一絲半點文字與錄音的影子。
整理過錄音的人都知道,過程是難熬的,想到要重新采訪再次整理,就兩眼發(fā)黑,外加一些雜事,我做小傳的勁頭,像是瞬間泄了氣。
去了先生家,如實相告。先生說,不當緊,你先忙你的。
真的就此放下了,一轉(zhuǎn)眼又兩年。沒有做成小傳,幾乎成了我的心病,也成了永遠的遺憾。先生雖然不說,但我知道他心中有所期待,只是他仍舊體貼地鼓勵我說,要認真努力,做個有識之士。我此后見他,每次都滿腔預知的后悔,我知道遲早有一天,我會后悔得要死。他也知道我后悔得要死,卻只叫我專注自己的事情,不再提做傳一事。
后來,為了消彌一些愧疚,我斷斷續(xù)續(xù)花了一年時間為先生做了創(chuàng)作年譜。他將之前發(fā)表過的文章從舊物里翻出來,我慢慢地按時間排了序列。他翻出來兩捆,我先做著,之后送回去,再拎兩捆回來。做得十分緩慢。但是這次,我存了好幾份文檔。有不少文章他保存得很好,被剪輯下來,貼在稿紙上,旁邊注明某年某月某日某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報刊上有許多他的隨筆雜文,都不長,很工整很仔細地被剪下來保存著。在這些剪報上,常??梢钥吹揭恍┿U筆標注的數(shù)字,大大的,在文章的中央站立。3、5、7、8、12等等。有天我忍不住好奇,問他說:究竟這些數(shù)字是什么意思?他想了一想,忽然笑了:稿費。
稿費來了做什么???當然是吃。先生是美食家,他愛吃,會吃,也善于寫吃。有時候我在家里坐過了時間,師母鍋里的飯菜就香得引人。我覺得他貪饞,也嘴刁,必定不好對付,果然請教幾個菜,都是麻煩。先生寫過不少吃的,有一個他常吃的卻沒寫過,就是豬蹄。不知道是不是年紀的原因,這幾年先生很愛吃軟爛的豬蹄。師母燉的豬蹄很香,我也喜歡軟爛的豬蹄。兩周之前,我下班碰到師母買菜,我問:今天吃什么?師母答:燉豬蹄。
今年春天,澆完陽臺上的花草,我和陳二站著,往下看。
院子里的椅子上,坐著一個老人,他背對著我們,沐浴在陽光之下。他前面是一團陰影,陽光在他的腳前開始圍上他,看著很暖。那時候他好像離我們有點遙遠,寧靜得像在靜止。
陳二說:這才是南華門。
這些年,春夏秋冬,太陽好的時候,人事處前面都會擺著兩把椅子,先生身體不錯的時候喜歡在院子里散步,坐在椅子上曬曬太陽,手中總拿著書報。他生活的一切,總與書相關(guān)。
他很喜歡院子里的小孩,時常問何時才能看到我抱孩子來。我說,遙遙無期。他勸兩句,但不多言。然而他總會加上這樣的一個尾巴:小孩子多可愛啊。
不過,大部分時間,他說另一番話給我。
密斯白,這些年他總這么叫我,他說:你去做你想做的。Travel around the world,也很好。
他曾送我一本英文書,名曰BED-BOOKS and NIGHT-LIGHTS。是一本英文隨筆集。我沒有讀完,只看了前幾篇。其中有一篇叫“三重甲”,原詞是個拉丁文,大意就是三層黃銅做的盔甲。用典出自古羅馬詩人賀拉修。用黃銅做成的鎧甲護住心臟而可使人大膽出沒于驚濤駭浪之中,對生命的熱愛即是戰(zhàn)勝對死亡之恐懼的最有力的手段。
那篇文章我早忘光了,隱隱記得大約是在議論生死之事。我只記得這個詞。先生這一生,一定戴著三重甲。我打算照辦。
只是,除了密斯特李,往后還會有誰問我,密斯白,你最近有沒有出門travel?
密斯特李辭世,似乎并不顯得十分突然,他走得也安詳。這兩年,我眼見著他慢慢老去,慢慢慢慢。但是他的離開,還是讓我萬分難過。這些天,發(fā)了幾個懷念先生的公眾號,手邊也有許多各位前輩發(fā)來的憶念文章。很多人有很多話要說。很多人說了很多我所不知道的先生的面貌。先生存在于許多人之中,他在我這里,是這個模樣。
我寫這些,只想要草草了結(jié)悲傷。
可其實更悲傷。
I owe him too much.
責任編輯 / 吳 沛 peipei41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