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瑜
緬懷李國濤先生
趙 瑜
上世紀80年代上半期,我還是20多歲的文學青年,自己的創(chuàng)作沒有方向,詩歌、散文、小說、報告文學、影視劇本都寫過,到底適合寫什么,該發(fā)掘哪種潛力,路往哪里走,心里沒數(shù),有些茫然。其時,我在晉東南一個文學刊物《熱流》1986年2月號上,發(fā)表了報告文學《中國的要害》,內容是說山西南部交通堵塞的深層原因。文章雖然發(fā)表了,但我的這種寫法行不行,心里沒底。萬萬沒有想到,素不相識的李國濤先生在當年3月6日的《山西日報》上發(fā)表了他的大塊評論文章《高角度近距離掃描生活——評趙瑜〈中國的要害〉》。文中,他對紀實寫作探索給予充分肯定,說這種寫作山西不多,他很支持。這是上黨盆地之外對我的文章的第一個評論,我受到很大的鼓勵。接下來,4月份,《新華文摘》就全文轉發(fā)了我這篇三四萬字的《中國的要害》。我覺得轉載和李老師的評論影響有一定的關系。李老師在評論文章中說:“我不會走眼,看不錯的?!彼p易不使用激憤語句,但這篇評論中,他用了情緒激憤的排比句,直至今天,我仍然能背下來。他寫道:“修公路搞建設克服技術上的困難當然是重要的,不過文章沒有寫這些,而是著眼于種種人為的困難,著眼于官僚主義造成的困難。這是更為巨大的困難,它們比巖層,比地基,比原料等等困難要大得多,也使人憤慨得多,憤怒得多?!边@篇評論使我非常感動。當時我不到30歲,是個文學青年,而李國濤先生已經是文學權威,且與我素不相識,他能評論、肯定一個小青年的文章,我的內心非常震動。我很快給李老師回了信,表達感激之情,表示在文學語言上還要下功夫。
同年10月,李國濤老師又在一本雜志上發(fā)表公開信《答趙瑜——談文學語言》,除了給我鼓勵外,說我的語言適合寫紀實文學,有粗有細,他強調報告文學的文學性。因為當時存在一種文學潮流,說“思想大于形象,理念大于文學”。這封公開信里李老師寫道:“高層次的文學殿堂是收門票的,語言的等級就標在票上,有志氣的小伙子,弄一張門票走進這個殿堂吧?!边@些話我都記得。后來,我就堅持寫報告文學。
一晃之間,30多年過去,《尋找巴金的黛莉》出版后,李老師在目力不好的情況下,在香港《大公報》上發(fā)表文章,再一次表揚我的新作。他寫道:“這個文章讀得我眼疼,還要讀下去?!?/p>
平時在院子里、胡同里碰上李老師,他都要問問我的工作進展、寫作打算,對我很關心。我這么多年堅持紀實寫作,堅持錘煉、磨煉文學語言,堅持文體探索,都與李老師的教誨、鞭策分不開。
多少年來,我和李老師一直是君子清水之交,無拘無束。他非常民主,是具有民主之風的學者、長者。我們都非常尊敬他。深切地懷念他。只可嘆,山西文壇很難再有這樣平凡而又了不起的前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