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廖
隨筆
舌尖上的價值觀
文-廖廖
中國曾經(jīng)是飲食大國,當然今天也是,但是當代的中餐已然比不上日料或法餐的高格調(diào),更難堪的是我們還經(jīng)常爆出“什么都吃”的丑聞。比如前一段時間紅遍網(wǎng)絡的“穿山甲事件”——炫耀、等級與無節(jié)制的奢靡似乎成為近年來餐桌文化的主流。其實傳統(tǒng)中國的飲食觀并不是從來如此,傳統(tǒng)的飲食文化也是一種價值觀與審美觀。
恩格斯說:“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shù)、宗教等?!保ǘ鞲袼埂对隈R克思墓前的講話》)吃好喝好“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餐桌之上我們可以看到權(quán)力的彰顯、等級秩序的形成、黨群結(jié)社的維系、文化藝術(shù)的呈現(xiàn),一盤沙拉或一碟穿山甲背后都折射出一時一地的政治與文化。
中國隋唐時期崇尚奢靡飲食,并且已經(jīng)有著豐富的餐桌文化——而彼時的歐羅巴貴族基本上還在茹毛飲血。
無論是唐代還是南唐,其飲食文化與宴席儀式都是貴族式的,與文人、商人或者其它階層無關(guān)。唐代生產(chǎn)力低下,貧富分化,等級森嚴,彼時的貴族被稱為:肉食者,而民眾則被稱為:藿食者(吃粗糧的人),就算是吃粗糧也沒有“一日三餐”這回事,能保證一日兩頓已經(jīng)是祖蔭庇佑(從宋代開始,百姓才有一日三餐)。
盡管一般民眾在溫飽線上苦苦掙扎,但是并不妨礙貴族們追求奇珍異食。昂貴的食物自古以來都是那幾種,一千年前和一千年后都一樣,唐朝與五代十國的貴族豪門所追求的也是熊掌、猩唇和象鼻——“封熊之蹯,翰音之跖,燕髀猩唇,髦殘象白”《晉書·張協(xié)傳》。
除了“窮水陸之珍”的奢靡飲食觀之外,唐代和南唐的宴席上還流行歌姬伴舞和演繹樂器。貴族豪門都蓄養(yǎng)家妓,精心訓練——“蓄妓數(shù)百人,每置一妓,價盈數(shù)十萬,教以藝,又費數(shù)十萬,而服飾珠犀金翠稱之。”《韓熙載夜宴圖》就可以一窺隋唐與五代的貴族飲食文化?!俄n熙載夜宴圖》不僅僅是南唐貴族的宴席文化的忠實記錄,也是中國的奢侈文化和貴族藝術(shù)的最后一座紀念碑。宋代伊始,文人集團取代貴族成為國家的統(tǒng)治階層,儒家思想一統(tǒng)天下,飲食文化也是另一番天地。
我們今天當然可以說隋唐和五代十國的豪門夜宴流淌著民脂民膏,但是也要看到,沒有那些“妓筵銀燭滿庭開”的夜宴上的演奏與詠唱,就沒有唐詩和南唐詩的流傳,我們也要看到,當時的貴族門閥在夜宴上表現(xiàn)出的文化藝術(shù)素養(yǎng)。
今天的我們依然有豪門盛宴,但是在那些宴席上已經(jīng)少有文化碎片的閃光,也不會留下值得后世感慨的藝術(shù),只有穿山甲與果子貍的哀嚎。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哪怕是隋唐和五代十國的“豪門夜宴”也有散席的一天,自宋代開始,皇帝為了鞏固皇權(quán),壓制大貴族集團,重新培養(yǎng)一個忠心耿耿的階層,于是開科取士,隋唐五代尚屬屌絲階層的文人魚躍龍門,取代貴族豪門成為國家的統(tǒng)治集團。加上南宋朱熹的禁欲主義的理學盛行,貴族豪門的奢靡飲食觀和宴席文化一去不復返。
如果說宋代的皇家文化尚且能主宰主流審美,那么到了明代中后期,文人審美已經(jīng)成為主流。文人集團主宰著政治與文化,時人的飲食觀、宴席文化也由文人品位所決定。吟詩、作畫、賞月是宴席聚會的主題,參加宴席與雅集也是文人社交的敲門磚。
明代的宴會比隋唐和五代只多不少,但是宴席的形式與文化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由奢靡的貴族風轉(zhuǎn)變?yōu)榈诺慕衔娜孙L,不再以奢侈豪華為榮,也不再有數(shù)十家妓一旁服侍。
南宋和明代早期禁欲主義盛行,朱熹說:“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理學主張“存天理、滅人欲”。人隨便吃飽就行了,不能追求美食,這是吃貨們的黑暗時代。
到了明代中晚期,理學式微,享樂主義興起,土豪巨賈也開始放縱自己的胃口,彼時也有“今之富家巨室,窮山之珍,竭水之錯,南方之蠣房,北方之熊掌,東海之鰒炙,西域之馬奶,真昔人所謂富有四海者,一筵之費,竭中家之產(chǎn),不能辦也?!?/p>
明代中晚期的某些官員在宴席上也花費著流水般的銀子。當時一桌平常官宴的規(guī)格是:十六碟、八盤、四點心,菜品大多是“遠方珍品與野味”。
但是這種奢靡之風并沒有成為主流,掌控美食主流的還是江南文人的品位。文人士大夫的菜單講究食物簡單、清淡,以“養(yǎng)生、養(yǎng)氣”為重。身為士人階層,飲食應該有節(jié)制,而不能像富商官宦一樣爭奇斗富,過分追求山珍野味。
彼時文人的飲食哲學是:本味、真味,這是追求味覺感官的最高境界。他們認為飲食應該像他們的書畫品位一樣,提倡“復古”,所謂飲食的復古就是“疏遠肥膩”,熱愛蔬菜。
文人階層不但主張菜譜要清淡,他們對餐桌上的過度熱情的禮儀也頗有微詞,當時請客的主人喜歡夾菜給客人,以示熱情。有位文人一次逛青樓回來后,曾寫文章抱怨道:“近日倡家尤多此種惡習,以箸取菜,硬入人口,有如強奸,殊為可惡?!?/p>
如果用一個字描述明代中晚期的飲食觀與宴席文化,那就是“淡”。清淡是味道的本源。“淡足養(yǎng)德,淡足養(yǎng)身,淡足養(yǎng)交,淡足養(yǎng)民?!鼻宓目谖侗簧仙降赖滦摒B(yǎng)的層面。明代中晚期的這一場文人與官宦巨富的口味之爭,最終是文人的清淡戰(zhàn)勝了富豪的重口,文人的簡樸戰(zhàn)勝了官員的奢靡。
中國人如此熱衷于吃——隨處可見兩三層樓的餐廳酒樓,但是卻少見有如此規(guī)模的書店。按照文化學者孫隆基的觀點,這是因為中國人一直處于口腔期的遺留文化中??谇黄谑侵赋跎鷭雰旱纳嬉庵救考杏诳谟希瑡雰旱恼麄€世界和所有追求就是口的滿足感??谇黄谶z留的成人通常表現(xiàn)為缺乏獨立性、過于依賴他人的親密關(guān)系。中國人喜歡置身于各種親情友情的包圍當中,仿佛口腔期時渴望母親溫暖的懷抱,中國人一輩子追求口腹之欲,仿佛從未脫離用口來面對世界?!懊褚允碁樘臁焙汀叭饲榻本褪强谇黄谶z留的文化痕跡——但是不管怎么說,傳統(tǒng)中國的餐桌上至少還有價值觀、文化觀,乃至審美觀。
時至今日,餐桌上的傳統(tǒng)貴族的奢靡文化與文人式的淡雅審美已經(jīng)灰飛煙滅,今天的飲食觀只剩下一個“吃”字,今天的餐桌上我們只要“好吃”就行,只追求“味蕾打開”,當然,我們也有《舌尖上的中國人》一類的飲食節(jié)目,但是其中只有民風民俗而沒有價值判斷。我們的餐桌上不再有價值觀、文化觀與審美觀。中國傳統(tǒng)的食和色都披著文化的外衣,從來不似今天之赤裸裸,只剩下無窮盡的欲望。很多人熱衷于各種珍稀野味、內(nèi)部特供,無非是彰顯身份等級,對稀有資源的擁有與炫耀是權(quán)力的象征,這大概就是餐桌上的穿山甲、果子貍屢禁不止的緣故。
責任編輯:趙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