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青
【摘要】教學目標是教學的起點和歸宿,是學生應達到的程度。本文闡述近年來新教育思路引導下語文閱讀教學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實施。
【關(guān)鍵詞】語文;啟示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發(fā)展語感,為將來繼續(xù)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都是圍繞課堂教學目標展開的。近年來在新教育的思路影響下,傳統(tǒng)語文第一課時教學思路退卻了,引發(fā)我們語文老師對語文閱讀第一課時的重新認識,下面是江蘇省語文省級大賽老師上的展示課,或許能帶給我們許多的 啟示。
一、兩個案例
案例一:《故鄉(xiāng)的榕樹》
江蘇省常州市某職業(yè)高級中學張老師執(zhí)教時,將該課第一課時教學目標設計為:1.流利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2.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段落之間是怎樣巧妙過渡的;3.體會作者真 摯深沉的思鄉(xiāng)之情,激發(fā)我們對家(故)鄉(xiāng)的熱愛;4.品味文章詩意的語言;5.嘗試寫作自己家(故)鄉(xiāng)的一些難忘的往事。
這一目標看起來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但張老師利用一節(jié)課的時 間,采用引入法,直奔主題,讓學生體會詩意的語言,從用詞準確,讀準,到讀好,再到重點句子復讀朗誦,層次鮮明,并且又是在張老師輕松、詼諧的教學氛圍中落實了目標,聽課老師也發(fā)出贊嘆的感言。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受到人文的熏陶。正如贊可夫說的“教學應該走在發(fā)展的前面”,即教學內(nèi)容要適當超過學生現(xiàn)有認知水平。張老師這節(jié)課達到了“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桃”的效果。語文閱讀中,我們應該避免教學內(nèi)容太淺,進度慢,摒棄機械的記憶和訓練,促進學生“迅速發(fā)展”。
案例二:《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某職業(yè)學校王老師設計該課的第一課時教學目標是:1.了解作者和悼詞的相關(guān)文化常識;2.品味和欣賞精彩語句;3.借助承接遞進性詞句和段落,確定各段各層的內(nèi)在關(guān)系;4.體會課文深沉而含蓄的情感。
教學中,王老師從檢查預習開始,帶領學生認讀詞句,整體感知課文,講解課文標題的“墓前”和“講話”含義。接著教師直奔重點,讓學生思考:在第二個自然段中,兩個“對于”句在文中有何作用?學生帶著問題再細讀課文,老師然后提問讓學生作答,在提問中王老師語言很有感染力,時而動情深沉,時而幽默風趣,學生回答整體感覺輕松愉悅。這樣的設計,訓練了學生基礎知識,口語表達,又加深了學生對文章語言的感悟,彰顯出語文教學本質(zhì),簡單而又實在。
兩節(jié)課感觸最深的就是容量大,螺旋式引入,學生思考透徹,師生互動強。然而,傳統(tǒng)的第一課時閱讀教學,往往整節(jié)課在文中提取一些直接信息:解決難字詞;介紹作者生平;全文劃分為幾個部分,等等,顯得很膚淺。這種不是基于認識差異、不能帶來思維碰撞、不能重構(gòu)知識體系的課堂內(nèi)容,浪費了課上的寶貴時間。
二、上好閱讀課的幾點啟示
(一)喚起學生的閱讀迫切感
第一課時的新課導入是相當重要的,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以及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運用恰當導入方式,迅速喚起學生的閱讀迫切感,激發(fā)學生的閱讀動機。比如張老師從費翔演唱的《故鄉(xiāng)的云》入手,同時播放作者回憶故鄉(xiāng)的人們在蔥郁的榕樹下進行各種活動的場面,音樂和畫面激起了學生思鄉(xiāng)之情。
(二)要體現(xiàn)“讀霸課堂”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說過:“書不讀熟不開講?!奔醋寣W生反復朗讀,達到“讀通”,這是第一課時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而不是機械的死讀,這樣能全文融通連貫,學生更多地接觸語言材料,整體感知文本內(nèi)容。初讀時,要指導學生在讀中動筆,畫出生字新詞、難讀句段,并在難點處回讀、反復讀等。比如張老師讓學生邊齊讀,邊分組讀課文的第2段:“從化不開的團團綠云到搖落一串串晶瑩的露珠?!睂W生朗讀中腦海浮現(xiàn)出高大魁梧,蔥郁的榕樹,嫩黃的新葉子,在陽光照耀下,在裊裊的,春風吹拂下,晃動的形態(tài),體會“團團的,片片的,晃動如耳墜,搖落如露珠”的意境,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詞句的準確,達到想象與情感的融合,在聲情并茂的朗讀聲中表現(xiàn)出來,把文章讀出了“動感”。
(三)緊扣重點解讀文本
語文教學要從課文提供的語文材料出發(fā),找準“三個點”,即:語言訓練點、能力培養(yǎng)點、方法習得點。要通過課例,合理取舍內(nèi)容,進行語文訓練。第一課時教什么,教到哪里為止要依據(jù)學生實際水平?jīng)Q定,最后落腳于教師鉆研文本、解讀文本。比如:王老師扣住課文重點詞句,通過多種方法引導學生讀懂課文,體會恩格斯對馬克思逝世的深沉悼念之情是第一課時的重點和難點。借助多媒體課件和教師動情的描述,理解“墓前”“講話”“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永遠地睡著了”等詞句的表達, 體會“人類失去當代所擁有的最重要的一個人物”之情,表達這是個不可估量的損失,同時也表達了恩格斯的沉痛之情,文中具體闡述馬克思在科學、理論等幾個領域的貢獻,體現(xiàn)馬克思的豐功偉績,呼應前面的不可估量的損失。
(四)要關(guān)注語言實踐
文本是教學的依托,但“教材只是個例子”,只有讓學生真正觸摸文本語言,才能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比如在理解榕樹高大,枝繁葉茂的特點時,張老師采用“糾錯法”,讓學生在比較中評詞析句,體會用詞造句的精當與巧妙——這一方面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傾聽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在此基礎上,張老師引導學生聲情并茂地誦讀課文,學習課文的表達方式,再通過疊詞的運用,使整個課堂充滿著濃濃的“語文味”。
總之,第一課時的教學貴在簡潔、貴在樸實,引領學生走好進入文本的第一步,第二課時的教學才不會是“空中樓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