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潔
一、打好語音和書寫基礎
要想學好一門語言,首先要打好基礎,基礎打得牢,語言知識才能一層一層舔磚加瓦。學習語言的基礎就是語音和書寫,要想學好漢語,打好語音和書寫基礎對于后期的詞匯學習尤為重要。
語音是語言的物質載體,是人的發(fā)音器官發(fā)出的代表一定意義的聲音。漢語的詞語在語音上的任何一點不同都代表不同的符號。因此,學習語言的第一步就是語音學習。在詞匯學習中,通常用領讀的方式進行輸入,通過語音學習、聽和讀讓學生感知詞匯。在漢語中,不同音、不同調,詞匯都有著不同的含義,甚至是有同音不同義的同音詞。在泰語中同樣也有這樣的同音詞,泰國學生深知區(qū)分其詞義的重要性。然而,由于漢泰兩種語言語音存在差異,在泰語中,沒有漢語拼音中“zh/ch/sh/r/x/ü”等發(fā)音,連讀音節(jié)中撮口呼也存在問題,因此發(fā)這幾個音比較困難,但又要準確區(qū)分,以避免讀音錯誤而產生的誤會。在課堂教學中可多采用帶讀,適度糾錯的方法糾正學生漢語語音。
漢字是詞匯、句子、閱讀的基礎,是世界上唯一還大規(guī)模使用的表意文字。不同于泰語這類的拼音文字,在漢語學習過程中,許多漢語學習者因為漢字太難而放棄學習,或者認為能說能聽就行,導致漢語閱讀能力非常有限。對于泰國學生來說,他們習慣了一筆寫成的泰語字母書寫方式,剛接觸漢字時,寫漢字就是畫字,無論是筆畫還是筆順,泰國學生在書寫和記憶的過程中都覺得非常困難。因此在進行漢語詞匯教學的同時,穿插漢字書寫的教學,從基礎學起,更有利于詞匯的認讀和記憶。
有了好的漢語語音基礎與漢字書寫基礎,詞匯的教學才得以順利展開,學生才會在今后學習詞匯方面更加積極主動。
二、詞匯教學講求實用性
語言作為一種交流工具,其實用性是不容忽略的,因此,在漢語初級階段的詞匯教學中,應該注重所教詞匯的實用性。常用詞匯是使用范圍廣,使用頻率高,貼近日常生活的詞匯。據(jù)統(tǒng)計,最常用的詞匯近三千個,可以達到基本的日常生活交際,而對于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來學習的學習者來說,至少需要掌握兩千五百個常用詞才可以達到日常交流無障礙。要達到這個水平,一般情況下需要經(jīng)過大約2000個學時的學習。那么,初學者應從基礎常用詞開始學習,例如生活名詞、方位詞、稱謂詞、時間詞、動詞等,并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練習,特別是泰語對漢語學習有正遷移的詞匯,例如:芒果、騎馬(漢語和泰語發(fā)音很接近)等等,由此入手,讓學習者逐漸形成日常漢語應用意識,做到從實用性出發(fā),最終用于實際。
三、巧用媒介語,積極創(chuàng)設漢語環(huán)境
所謂媒介語是指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為了實現(xiàn)與無漢語基礎或者少量漢語基礎的外國學生的溝通而使用的他種語言,比較通用的媒介語是英語,如果是學習者所使用的母語則會更好。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媒介語的使用具有積極作用,也存在消極作用,如何把握和控制媒介語的使用量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剛接觸漢語的第一階段,我們可以多用泰語進行教學,便于學生理解新內容;而到了學習深入的第二階段開始,便要減少泰語的使用,否則學生將會對媒介語產生依賴。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jù)學生接觸漢語的時間和接受程度來適量增減泰語的使用量,更大地發(fā)揮媒介語的積極作用,避免其消極作用。
巧用媒介語,也包括在合適的階段積極創(chuàng)設漢語環(huán)境。鼓勵學生積極使用漢語進行交流和互動,利用課后時間多與學生交流,課上減少媒介語的使用,增加漢語游戲,增加漢語的使用頻率等等,讓學生在漢語環(huán)境下學習詞匯的含義與用法,在具體的漢語交際中產生學習力,以便學習者在今后的日常交際中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四、運用多種方法加強詞匯的復現(xiàn)與記憶
路楊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詞匯習得研究》中提到“詞匯的出現(xiàn)頻率越高,學習者對詞匯的熟悉程度就越高,識別就越容易?!毙聦W的詞語,需要反復認讀才能記住。在教育心理學中提到記憶存在遺忘曲線,因此,教師應按照學生記憶詞匯的遺忘時間及規(guī)律,在教學過程中,新詞反復出現(xiàn)引起學生注意、記住和掌握,適度進行復習,之后再逐漸減少出現(xiàn)頻率,以便讓學生接受別的新詞但也不忘學過的舊詞,以此反復,達到長期記憶的效果。
在實施過程中,可以借助小便條的方式幫助學生記憶詞匯,例如,鼓勵學生將讀懂或者不熟悉、記不住的詞寫下來,課后通過自己的方法尋求理解它們的方法并將其記??;把易忘的詞匯貼在顯眼的地方,經(jīng)??吹剑⒁獾揭淮尉陀浺淮?;學習家具,家電等名詞時,將寫有中文名稱的便條貼在實物上,見到就讀和記,逐漸把這些詞記住。布置聽寫與練習,適當施壓,幫助學生記憶。聽寫是檢查學生對漢字字形的掌握,同時檢查學生是否真正掌握和理解詞匯的音形義;課后練習,可采取選詞填空的方式,將一組詞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從中選擇合適的詞語填入適當?shù)奈恢?,或者是連線題,將相對應的詞與圖或詞與義連接起來,目的是達到鞏固和加強的效果。
五、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詞匯的興趣
(一)“聲動”課堂
“聲”是指聲音,聲樂;“動”是指動作,體態(tài)。泰國學生活潑好動,喜歡唱歌,更也喜歡富有動感的活動,喜歡使用各種動作和表情來表達自我。所以,泰國很多老師都會采用唱出來的形式,用以唱代讀的方法教學生學習泰語。以此為借鑒,漢語也可以采用唱的形式進行教學。例如在學習水果詞匯時,可以用中國兒歌水果歌來輔助教學,在學習水果名稱的同時,擴充詞匯量,學會有關水果的形容詞。又如,泰國人很敬仰他們的已故國王,有學生提議將歌頌泰國拉瑪九世王的歌曲譯成中文,并教他們唱,如此一來,學生掌握了用中文如何表達泰國人民心中對其國王的歌頌與愛戴。借助歌詞內容,讓學生接觸更多的相關詞匯,是在短時間內擴充詞匯量,記住詞語的辦法。
在漢語初級階段,學生漢語水平十分有限,恰當?shù)陌洋w態(tài)語作為連接學生、詞匯和交際的橋梁,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通過實踐反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時常運用體態(tài)語,學生注意力被吸引的同時也更容易理解詞匯。在初級詞匯的教學中有一部分詞匯適合以動作體態(tài)的形式貫穿于整個教學。比如初級詞匯中的常見動詞(起立、坐下、站、掃、擦、洗、走、跳、躺、臥、吃、喝、睡等),名詞(上、下、中間、前、后、手、頭、腳、狗、貓、猩猩等)和形容詞(開心、難過、大、小、高、矮、胖、瘦、快、慢、對、錯等),這些詞匯,教師可以采用直觀的動作和表情把詞匯含義輸入給學生,在讓學生用所學語言進行輸出。在學習這些詞匯時,可鼓勵學生跟著老師邊說邊做,讓學生達到動作表情與詞匯義一一對應,最終記住這些詞匯。采用這種方法,還可以當成游戲或課堂練習,幫助學生復習鞏固詞匯,即一人做動作和表情,另一人回答相對應的詞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