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郁連
摘 要: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處于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和開放進程中,縱觀國內國際大局變化,各路紛繁復雜的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如潮水般涌進我國,同時,某些別有圖謀的國際敵對勢力也趁此加緊對我實施西方分化戰(zhàn)略,其中思想文化領域是更是他們較易入侵且已長期滲透的重點領域。特別是在當今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且“觸網(wǎng)”人群逐年呈低齡化的情況下,各種歪風邪說更是通過網(wǎng)絡傳播毒害著我國青少年一代,三觀不正、崇洋媚外、思想頹廢的青少年大有人在。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價值觀各種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較量新態(tài)勢,面對我國在改革開放及發(fā)展社會主義的道路上遇到的各種多樣變化的思想意識,為了提高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為了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繁榮、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中國夢,我們迫切需要積極培養(yǎng)更多及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推行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擴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流性,從青少年一代提高他們的文化文明修養(yǎng),扶正三觀,促進品德教育,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小學品德課教學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價值觀要從學校抓起,從娃娃抓起,小學階段,學生的心智還未成熟,價值觀念正值建立初期,極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在此階段對小學生進行思想道德建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滲透于品德教學中,將有助于深化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同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創(chuàng)設出更符合學生心理年齡和發(fā)展步調的教學模式和方法,讓學生更能接受的教育方式進行思想建設,另外學校為學生提供更多能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活動,并以身作則,帶領學生親身體會,從情感上讓學生更能理解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意義。以下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規(guī)范中的愛國、誠信、友善為培養(yǎng)目標,淺談如何在小學品德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愛國、誠心、友善意識,并付諸行動。
1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意識,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靈魂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熱愛自己的國家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首要和先決條件,但在實際教學中,因為小學生收到年齡和社會經(jīng)歷、視野的限制,對國家的概念并不十分清晰,沒有萌發(fā)出“愛國”的概念,這時候如果教師在課堂中強加各種思想和道理生硬的灌輸給學生,不但不能培養(yǎng)起學生的愛國意識,反而會弄巧成拙,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甚至是反感和排斥。偉大的領袖毛主席曾經(jīng)說過:“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著人們的思想?!保堰@句話套用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能給到教師一個教學啟示,即教師要正確認識到,學生的愛國意識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教育中潛移默化的結果。因此教師要摒棄說教的教學方式,充分挖掘、利用發(fā)揮各種實踐活動的作用,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學習,同時教師要將愛國主義教育常規(guī)化、制度化,通過不斷的浸潤,使愛國意識滲透進學生的血液中。另外,德育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引導學生從語文等多學科中進行貫通教育,增強課堂的趣味性。
在品德課堂中,教師要集中挖掘各個學科中有含有的祖國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中的愛國元素,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為身為中國人而感到自豪和優(yōu)越感,對并祖國更強大發(fā)展萌生強烈的使命感和憂患感。比如可以從歷史的角度介紹祖國悠久的文化歷史和古代文明成就,從地理的角度介紹祖國的地大物博和民族的多樣化,增進學生對祖國的基本認識。其次,教師可以從文學作品中萃取有關“犧牲自我,成全大我”的愛國文章和愛國人士的事跡介紹,從具體的事跡中為學生樹立愛國的榜樣,比如欣賞魯迅、朱自清的文章,講解其中的愛國情懷,比如介紹建國初期,諸多科學家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克服重重困難,奉獻出自己的一切為祖國的建設和發(fā)展做出巨大的貢獻。教師還可以通過講解祖國曾經(jīng)落后被挨打的歷史,例如清朝時期的沒落、受盡其他國家的欺負,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所受到的欺辱等,讓學生感受到祖國強大的意義,激發(fā)學生的憂患意識和為祖國報效的愛國心理。除了在課堂中對學生進行愛國教育,還可以落實在實踐活動中,比如組織學生開展尋找“紅色之旅難實現(xiàn)”的主題實踐活動,到革命老區(qū)尋找先輩們走過的紅軍之路;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相關的展覽會、博物館,看愛國題材的電影、紀錄片等,盡可能的讓學生能親身感受,增加心靈的震撼效果。
2培養(yǎng)學生友善意識,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重要的文明精神建設
在黨的十八大所提出的“三個倡導”中,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一個重要內容,講的是公民層面的個人價值準則。小學生正處于成長時期,做事先立德,友善意識應該從小學生抓起,成為每一個未來主人翁為人處世的原則。雖說人之初性本善,但學生的性格和行為很容易受到后天環(huán)境的影響,在當下,大多數(shù)學生都獨生子女,家庭的溺愛等原因使得很多學生養(yǎng)成了驕縱、自我的性格,在為人處世中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不能估計他人的感受,出現(xiàn)很多有心或無意的不友善,影響到自身的人際交往。因此,在品德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友善教育,增強學生的友善意識,用仁愛澆灌學生的心靈,達到《論語·學而》中“溫良恭儉讓”的目標。
友善是一種可以進行傳播的美好品德,教師要樹立好自身榜樣,讓學生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友善,平時要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對于學生犯錯誤了要從正面教育,用一顆友善之心真誠幫助學生改正錯誤,平時主動關心學生,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上的難題。什么樣的教師帶出什么樣的學生,在充滿友善和愛心的教師身體力行的帶領和熏陶下,學生們自然也能學會關心他人,互相幫助?,F(xiàn)在很多班級品德課程都由班主任兼任,在班級中,班主任可以經(jīng)常組織學生舉行以友善、團結為主體的班會,讓學生分享生活中看到感受到的一些關于友善的事情,傳播正能量,還可以開展一對一的學習、生活的幫扶活動,讓優(yōu)等生幫扶后進生,組織全體學生關心、幫扶貧困生等等,將班級打造了成為一個團結友愛,溫暖向上的集體。另外,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積極參與社會的愛心捐贈、義賣和慈善公益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到社會上還有那么多需要幫助,關懷的弱勢群體,我們應以自己的綿薄之力去幫助他們,培養(yǎng)學生的悲憫之心和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王嘉毅.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從學校抓起[N].甘肅日報,2014-02-24.
[2]李季湄,張華.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