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
[摘要]我在話劇《天堂瑤寨》中飾演了趙正良這一形象,通過對趙正良這個角色進行人物分析、矛盾沖突分析以及人物關系的分析,闡述了在創(chuàng)演過程中如何對該角色所進行的塑造。
[關鍵詞]話劇 天堂瑤寨 表演創(chuàng)作
話劇《天堂瑤寨》以涔天河水庫擴建工程移民搬遷工作為背景,深刻地反映了瑤胞對涔天河水庫擴建工作態(tài)度的思想變化;講述了瑤族同胞顧大局、識大體,全力支持涔天河水庫擴建的故事。該劇在展開故事情節(jié)過程中,趙正良是全劇的核心角色。如何把握這個角色,并用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塑造好這個角色,使其真正成為典型人物并與讓人信服;不下功夫、不做功課是難以做到的。
扮演這個角色要做哪些功課?我認為深入生活去體驗和感受瑤族的民風民俗,以及在該事件中人民群眾思想的變化等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手資料。我曾在微電影《瑤寨村官》的拍攝過程中,有幸深入江華天堂瑤寨去采風,這為我在話劇《天堂瑤寨》中飾演趙正良這一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幫助作用。《瑤寨村官》在湖南省首屆大學生微電影大賽中獲得“最佳男演員獎”,而其對劇本與人物的再次深入分析對本次話劇創(chuàng)作起到了關鍵作用。通過在原有基礎上的再次分析,我對所要扮演的趙正良這個角色,有了如下深刻的了解:
一、趙正良何許人也?
趙正良,瑤族人,大學生村官。大學畢業(yè)后,他不顧父母的反對,放棄省城優(yōu)越的工作和高薪,毅然決定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當一名村官,并積極參與到涔天河水庫擴建與瑤寨搬遷的事業(yè)中來。
二、趙正良積極宣傳搬遷。他對自己的家鄉(xiāng)有情嗎?
在我扮演趙正良這個角色的過程中,我不斷反問自己一句話:面對生我養(yǎng)我的土地,面對充滿兒時記憶的山水,面對即將搬遷的家,我怎么能無情?但這些對于趙正良來說,都是“私人情感”,而又因為這些“私人情感”的一再鼓勵,他更堅定信念。因為,只有涔天河水庫的順利擴建,才能滿足農田灌溉問題、用電問題;只有搬到新瑤寨,才能讓瑤族人民享受更好的醫(yī)療保障,才能解決瑤族后代的教育問題;而也只有建設新瑤寨,才能通過旅游帶動瑤寨的經濟收入。所以,趙正良不管面前有多大的艱難險阻和鄉(xiāng)鄰的冷嘲熱諷與詆毀謾罵,他仍然不遺余力地用更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搬遷移民的工作中,只為心中那份濃濃的“鄉(xiāng)情”。
三、趙正良在搬遷過程中,怎么面對矛盾沖突?
全劇在發(fā)展過程中,趙正良不僅要頂住鄉(xiāng)鄰們抗議、指責、謾罵所帶來的壓力,更要面對兩個舉足輕重人物所帶來的激烈沖突。這兩個人,一個是他的父親;一個是從小看他長大,對他寄予厚望的族長盤有才阿公。
針對父親和阿公所做的思想工作,趙正良盡管“一顆真誠的心被劃的鮮血淋淋”,但為了那份“鄉(xiāng)情”,他依舊會不厭其煩地跟反對搬遷的父親這樣說:“爸,我知道,從我懂事的時候起,就看到你到山上種樹;小時候,咱家條件不好,您清早起來,就背著樹苗上山種樹,天黑才回來;有時候甚至就帶幾個紅薯,幾天都不下山。我能讀大學,就是您種的一棵棵樹苗供出來的,您跟我媽省吃儉用,就是為了我在外邊不受委屈。爸,現在這棵樹苗長大了,成材了,要成為棟梁之才,我現在回來當村官。我知道,您心里不高興,覺得我沒面子,沒出息,沒有到外面去發(fā)展。但是,我是在寨子里長大的,我知道咱這需要有知識有文化的年輕人來改變這里的現狀。但是您和媽媽培養(yǎng)我,不就是為了盼我能干出一番事業(yè)來嗎?現在我回家做村官,雖然沒有在外面就業(yè)那么體面,但能讓養(yǎng)我的瑤寨美起來,讓鄉(xiāng)親們富起來,這不是最體面的大事嗎?我們現在搞移民建水庫,也就是為了我們的子孫后代以后能生活得更好?!?/p>
當阿公看了趙正良從鎮(zhèn)上買回新瑤服時說:“衣服破了不要緊,補一補。人忘了本會遭報應啊!正良,你出去讀了幾年大學,現在回來當了村官,沒說帶點什么項目回來讓村民們脫貧致富,反而要把我們趕出寨子,你這沒良心的家伙!”此時,趙正良即便一肚子委屈,卻依舊拿出一個晚輩應有的真誠態(tài)度,不斷地強調搬遷的好處,以及近來勘測出山體結構不穩(wěn),對影響居住安全的擔憂。也正是趙正良這份對故土深深的情感、改變現狀的決心以及在山體滑坡時不顧一切地為鄉(xiāng)親們的付出,才真正做通了阿公和鄉(xiāng)親們的思想工作。
四、趙正良在搬遷工作展開過程中,他的痛在哪兒?
在分析劇本和塑造這個人物形象過程中,我認為趙正良有三個不同程度的痛:
第一層次,痛在鄉(xiāng)親們的不理解、對于美好新生活的慵懶、質疑態(tài)度和求新求變的意識淡薄。存在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老人與留守兒童長期居住深山,對外界的新理念、新思想、新事物了解太少;思想沒有及時更新,行動上不能與時俱進。他們只注重眼前的安穩(wěn),對于未來美好的生活始終持懷疑的態(tài)度,他們懶得想、不去想甚至不敢想。
第二層次,痛在父親的極力反對和自私的想法。趙正良的父親是一個樸實的農民,一輩子種樹、種地,踏踏實實、本本分分已經成為他的生活習慣。他辛勤勞動就是為了培養(yǎng)兒子成才,將來出人頭地,離開瑤寨去過更好的生活。這種自私的表現讓接受過高等教育、看到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獲得巨大成功的趙正良來說,是極其不能接受的。于是,父子倆在思想觀念上展開了激烈的矛盾沖突。趙正良可以說痛在想改變現狀,卻得不到最尊敬、最愛、最想依靠的父親的支持。父親這種對兒子、對“小家”自私的愛,成為父子之間的矛盾與隔閡,也深深地刺痛了兒子那份回報家鄉(xiāng)、改變家鄉(xiāng)的真心。
第三層次,痛在山體滑坡時為了搶救鄉(xiāng)親們的人身財產安全,而錯過了營救自己的父親。在這樣危急的時刻,如果說趙正良沒有想到過同樣在受難的父母是不可能的。但是,他是一名村干部,身上所肩負的重任和職責告訴他,一切都應該為人民群眾;于是他不假思索、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搶救鄉(xiāng)親們人身財產安全的過程中。而父親在山體滑坡過程中的不幸遇難,應該是他最深層次的痛。趙正良永遠地失去了父親,也把這份痛深深地銘刻在心里。當他困惑的時候,質疑的時候,他會想起這份痛;同時也告誡自己,不讓這種痛再發(fā)生、再重演。所以,他更加堅定地要搬出大山,去創(chuàng)造瑤族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
五、我在創(chuàng)作中塑造了這樣的趙正良
劇本分析與角色分析,是角色創(chuàng)作的依據與藍圖。通過一度的案頭工作,如何把它很好地放到二度創(chuàng)作中來,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臺詞上輕聲細語。趙正良這個角色的舞臺任務是確保涔天河水庫的擴建和瑤寨的搬遷。在搬遷過程中,趙正良需要不斷給寨子里的鄉(xiāng)親們講政策、繪藍圖、做工作、暢未來。所以,他在語言上應該始終保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輕聲細語;加之,他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村官,他氣質里存在的那份儒雅也決定他必然在臺詞處理上是輕聲細語,哪怕他受到再大的委屈,他仍然會用這樣的方式去面對。
二是行動上雷厲風行。涔天河水庫擴建勢在必行,山體滑坡隨時可能發(fā)生,瑤寨搬遷迫在眉睫。面對家人與鄉(xiāng)親們的質疑與不配合,趙正良沒有時間再浪費了,他只能與時間賽跑。所以,在這個人物的形體動作和節(jié)奏處理上,我讓他比劇中其他角色要快一點、干脆一點。雖然步伐、行動稍快,但是在表演過程中始終做到“快而不慌、忙而不亂”。
三是舞蹈與儀式上原汁原味。在該劇的創(chuàng)作中,趙正良有一段鄉(xiāng)親們同意搬遷后的瑤族傳統(tǒng)長鼓舞,還有一個是父親因山體滑坡遇難后的瑤族祭祀儀式。在這兩段民俗文化的表演上,我虛心向當地的藝人學習,每一個動作、手勢、步伐、表情都嚴格遵照傳統(tǒng)要求,力求在創(chuàng)作中保持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原汁原味。
四是表演上樸實自然。該作品是一個現實主義題材的話劇。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要求做到真實。所以在表演上,我始終讓人物活在規(guī)定情境之中,牢記自己的身份。一言一行、一靜一動、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要自然、真實可信,力求在人物的塑造過程中達到樸實與自然的高度統(tǒng)一。
趙正良,是眾多大學生村官中的一員,他同時也是眾多大學生村官的結合體。對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僅是在性格、形體、聲音、語言、情感等方面,更多的是他的思想。因為他的思想高度,才會驅使著演員都為著這個目標去行動,而這就是我在話劇《天堂瑤寨》中所扮演的趙正良。
(責任編輯:伍益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