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波
主 題 詞:文言文教學 積累背誦 傳統(tǒng)文化 語法知識
內容概要: 探討文言文教學特點,解析文言文教學困惑,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文興趣,提高文言文教學效率。
困惑之一:文言文教學與積累背誦
初中教材中的文言文,不少是要求背誦的。這些課文都出自名人之手,有很強的代表性,把它們熟練地背誦下來,對于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提高寫作能力,培養(yǎng)語感是大有裨益的。
受到以考試為中心的大傾向的影響,學生的文言文背誦積累量嚴重不足。即使在背誦課文時,不少同學仍是反復機械地從頭到尾多次朗讀,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背下來,待到要回憶其中某句時,往往又要從頭開始;或暫背下來,時間一長,又全部忘記了,也就談不上運用了。怎樣才能既背得快,又記得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們不妨介紹幾種背誦文言文的方法。
一、“順藤摸瓜”法
這里所說的“順藤摸瓜”是指抓住關鍵詞語,提綱挈領式背誦。關鍵詞語是指句段的領頭字,背誦時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篇已能背誦的文言文,再次背誦時往往在某一段的開頭卡住,這時,如有人提示一下領頭字,就能很快地往下背。這說明領頭字有誘發(fā)思維、幫助記憶之功效。還要抓住容易聯(lián)想的關鍵詞。如背誦《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歷數(shù)擔當重任的人遭受艱難情狀的句子,可以抓住“苦”、“勞”、“餓”、“空乏”、“拂亂”等詞語。根據(jù)這個思路,不但有助于記憶,也有利于今后對材料的提取、運用。
二、“畫面聯(lián)想”法
有些課文景物描寫如詩如畫,人物刻畫栩栩如生,讀了課文,文中的畫面在頭腦中就像電影鏡頭一樣,自然而然地出現(xiàn),從而產(chǎn)生聯(lián)想記憶。如《醉翁亭記》一文的二、三兩段,作者在這兩段中分別描繪了兩幅畫面,一是風景畫,即朝暮四季圖;二是風俗畫,即“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若能將這些山水風光、游人活動、個人情感等畫面印記于胸,就能快速成誦。又如對李白的《望天門山》一詩,也可按詩的意境勾畫出一幅山、水、日、帆組合而成的簡筆畫。這樣不僅有利于對詩文意思的理解,也有助于記憶。
三、“緊扣線索”法
文章的寫作線索有寫人線索、敘事線索、抒情線索等。《桃花源記》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展開記敘,從他逢桃林、入桃花源寫起,以他出桃花源再尋未果而告終,按照這一線索就比較容易記憶。背誦《陋室銘》,可按題眼“陋”這一線索來記憶,文章先寫居室環(huán)境和日常生活的“陋”,再用作者的陋室與古代名室相比,寫得層次分明。
困惑之二:文言文教學與傳統(tǒng)文化
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道德文化有很多東西值得現(xiàn)在的人們去吸收,并對當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和價值。但現(xiàn)實環(huán)境總是把這一切沖淡了。而古文中所蘊含的傳統(tǒng)美德,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究竟發(fā)揮了多少作用?這也讓語文教師困惑。我們必須思考,如何從文言文教學中,把缺失了的傳統(tǒng)文化道德拾起來?
那么,在文言文教學中到底要弘揚哪些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且如何弘揚呢?
首先,從文學藝術上,弘揚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學藝術。在講授優(yōu)秀文言文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它的文學藝術造詣的講解。
例如我們要從語言方面來鼓勵學生學習并體會優(yōu)秀的辭藻,揣摩古人是如何遣詞造句,然后自己應當試著去學習。《桃花源記》就是一篇在語言藝術上取得較高藝術成就的文言文。“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等等。如此優(yōu)美的語言,我們要是不注重去體會去感受去學習的話,那簡直是一種浪費。此外,一篇好的古文,必須有上乘的思想內容,缺乏靈魂的文章不會成為優(yōu)秀的篇章。因此,我們弘揚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學藝術還要注重文章思想內容的學習,看看作者的思想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種思想,作者的思想內容對我們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我們寫文章怎樣才能塑造出如此之深的思想高度。
其次,我們要在文言文教學中注重對古代優(yōu)秀人物品質的弘揚,以此來鼓舞鞭策學生,從而提高學生自身的品質和素養(yǎng),達到以古為范的教育目標。在歷代古文中不乏塑造或體現(xiàn)優(yōu)秀人物形象的名篇。如:《出師表》中的諸葛亮,《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杜甫,《五柳先生傳》中的五柳先生,《送東陽馬生序》中的宋濂等等。授課老師在講解這類課文過程中,一定要注重文章中心人物或作者中心思想的弘揚,以此來熏陶、激勵學生的個人思想道德情操,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文言文教學和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文言文教學中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極其必要的,是每位語文教師都應當深入研究的教學課題。
困惑之三:文言文教學與語法知識
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經(jīng)常會遇到這種情況:課堂上老師稍微滲透一點語法知識時,學生大多會聽得一頭霧水,不知從何下手。
大家都知道,中考對教學具有很大的制約性。初中淡化語法教學,語法知識中考也不列入考試范圍。但是,語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又很重要。初中升上來的學生,在語法知識方面非常薄弱,常常使老師和學生在對文言文詞語的用法分析感到束手無策。近年來,文學常識與文化常識在高考中也不列入考察范圍,但是,文學常識與文化常識對深刻而又全面地理解文言文又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這些問題在具體的教學中如何處理,要不要補上有關內容,拿什么時間去給學習補上這些,怎不讓我們困惑?
學習文言文語法知識有助于學生更好的解讀文言課文,而這一點應該明確讓學生知道。中考雖說不考文言文語法,但會借助句子翻譯試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虛詞、詞性活用及文言句式的掌握情況。因此,老師們平時在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中都不可避免的要涉及一些文言虛詞、詞性活用與文言句式,在總復習時也都會有意識地進行一些歸納整理工作。但隨意性仍較大。比如課文《核舟記》。《核舟記》里有不少文言語法知識,就如上文所提到的,我們并不重視它。后來在批改學生翻譯重點句子的作業(yè)中,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有這么一個句子“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這是一個省略句,原句應該是“其兩膝相比者,各隱(于)卷底衣褶中”,省略一個介詞“于”。翻譯應該為“他們互相靠近的兩膝,各自隱藏在卷子下邊的衣褶里”。但由于上課時沒有給學生指出這個句子是省略句,只是單單的告訴他們這個句子的意思,翻譯句子時,問題就出來了。很多時候,學生翻譯句子時往往是看著句子字面意思翻譯的,很少人真的死記硬背句子翻譯。于是,不少學生把這句翻譯為“他們互相靠近的兩膝,各自把卷子隱藏在衣褶里”。與正確的句子翻譯相差很大。通過這件事,我感受到文言文語法真的對解讀文言文有著重要的影響。文言文語法的學習雖然是乏味的,但我們必須引導學生,提醒他們重視文言文語法。
由此看來,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應重視語法教學的,學好語法,對于古文的學習是非常有用的。
當然,文言文教學中師生遇到的問題肯定不止這些,這就需要我們仔細研究,深入探討,總結規(guī)律,切實為我們的語文教學實踐服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