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亮 (浙江省溫嶺市新河小學,317502)
對“教材三個一”中“單一的身體練習”的再思考
王明亮 (浙江省溫嶺市新河小學,317502)
編者按: 2017年6月4-6日,“浙江省九城區(qū)中小學體育教學聯盟小學組第八屆教學研討活動”在堇山小學舉行,本屆活動以“三節(jié)研究課”為載體,進一步深入研究了《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的適切性。為了進一步擴大活動的效果,為廣大體育教師提供研究、交流、學習的平臺,本刊針對本屆活動進行專題征稿,專題來稿針對組合練習的注意事項、改進組合設計,提升教學質量以及針對三節(jié)課的思考及建議等內容進行了闡述,敬請廣大讀者閱讀并針對相關問題進一步思考、撰稿并投稿。
對于“教材三個一”中“單一的身體練習”的認識隨著研究與的深入,筆者有了進一步的思考,并在此闡述如下:
筆者對“單一的身體練習”的最初認識為一個單一動作,即是指單個的技術(或動作),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說的一個技術動作。例如,本次研討活動中的《投擲:移動+雙手頭上向前投擲動作方法》中的雙手頭上向前投擲動作就是一個單一動作。
隨著研究的深入和實踐經驗的積累,筆者認為,“單一的身體練習”就是單一技術(或動作)的概念需要進一步完善,因為在實踐中,存在某些教材內容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技術的結合,這時的單一技術(或動作)的概念就不適用于這類教材。本次活動的《籃球:曲線運球+雙手胸前傳接球練習方法》一課的運球和傳球本來是兩個單一個技術,但在本課中,卻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類似組合的動作。對此,與會的教師產生了疑問——這樣的教材內容本身就是組合練習,全課學生始終都在進行組合練習,還需要其他的組合練習嗎?但是,也有的教師認為,兩個技術結合在一起就成為了一個身體練習,應該看成是一個技術動作,不能稱之為組合,必須通過其他的形式補充來構成一個組合練習,進而完成教學任務。在這里就產生了一個疑問,怎樣的技術才能稱之為“一個技術”。通過現場余立峰老師、于素梅博士,以及眾多教師的探討交流,最后形成了一個較統一的觀點:“教材三個一”中的“單一的身體練習”稱之為“一項身體練習”更為合適貼切。融合大家的觀點,以及自我認識,筆者對一項身體練習作如下思考,并和大家一起探討交流。
一項身體練習首先突破了一個技術的概念,它可以是一項單一技術,也可以是兩項技術結合在一起的一項身體練習,還可以是多個技術結合在一起的一項身體練習。例如,在《籃球:曲線運球+雙手胸前傳接球練習方法》一課中,一項身體練習就是運球+傳球,有了這個認識,就比較容易確定這節(jié)課的運球+傳球是否是組合練習了。很明顯,運球+傳球就是一項身體練習,是“教材三個一”中的第一個“一”。筆者還認為,一項身體練習中的兩個技術的整合必須是有關聯性的,是有機結合的,而不是刻意生搬硬套的兩個技術的結合;這兩個技術還應有一定的連接性,不能影響另一個技術的發(fā)揮或運用。例如,課中的運球和傳球就是這么兩個技術,它們整合形成一項身體練習,在該節(jié)課中要想完成組合練習的任務,必須還有另一個因素的加入,才能完成組合練習的任務(即一項身體練習+另一因素)。
眾所周知,一個技術動作可以由若干個分解動作組合而成,技術動作的教授可以采用分解教學法,通過練習分解動作,最后完成一個完整動作的學習。在此,有一個問題就出現了,即,一個技術動作的分解動作是否可以成為“教材三個一”中的“單一的身體練習”?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也就是一個不完整的技術也應該是“教材三個一”中的一個單一技術(或動作)。在這里,不能簡單地認為,不完整的技術動作就不能成為一個技術動作,應該從動作的獨立性和教學的需要角度出發(fā),當分解動作成為一個單獨的教學內容時,這個不完整的技術動作就可以成為“教材三個一”中的一個單一技術動作,不要固執(zhí)地從技術動作的角度去看待一個不完整技術。例如,在《投擲:移動+雙手頭上向前投擲動作方法》這一教學單元中,在具體課時教學中,當進行雙手頭上投擲動作教學時,肯定會把這個動作進行分解,這時的分解動作(如滿弓拿棒投擲)就是一個不完整技術動作,也可以視為是教材三個一中的一個單一技術動作。
綜上所述,對于教材三個一中的“單一的身體練習”,筆者認為,可以是一個單一技術,也可以是一個不完整技術,還可以是多個技術組合的一項身體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