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影與搖滾的“碰撞”是一個互利雙贏的結果。電影因為有了搖滾樂的嫁接而顯得影像空間及視聽元素得到了更大的拓寬,許多搖滾明星開始在影視作品中擔任角色或者涉及相關音樂的演奏,得以吸引了更多的樂迷圍觀;搖滾樂則借助電影前所未有的強大傳播功能將其影響范圍擴展到最大化的可能,某些曲目更是因為大銀幕的廣而告之在社會上廣泛流傳。本文以《紫醉金迷》為例對搖滾電影的絢麗浮華做一番大膽闡釋。
關鍵詞:迷幻搖滾;華麗;搖滾電影;大衛(wèi)·鮑伊
作者簡介:魏婧婧(1988.7-),女,漢,研究生,四川電影電視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戲劇影視傳播。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9--01
《紫醉金迷》這部影片無論是內(nèi)容上還是形式上,都華麗到讓人震撼和凌亂。不管是感官還是心理層面,很難不被片子中所渲染的淋漓盡致的內(nèi)容所感動。但也許是因為文化亦或信仰的關系,筆者個人在最初的觀影中并不能全然理解這部電影所表達的內(nèi)容。會被感染雖不代表熱愛,但無論如何就算不是狂熱分子這部片子都會滿足大多觀者的獵奇心理。不得不佩服導演的設計感謝演員的演繹,祭奠歷史沉河中的那段搖曳著的年代!
帶著這一絲絲的感悟不自覺地仔細揣摩搖滾和電影的關系。影片中提及到的“迷幻搖滾”一般是指樂手在迷離或飄然狀態(tài)下即興創(chuàng)作的音樂,以及他們在舞臺上盡情投入的瘋狂演出狀態(tài)。本片中的故事是致敬發(fā)生在英國70y迷幻搖滾年代。電影中的臺詞也告訴我們,相比較所謂的思想他們更看重實指的外表;相比較社會中的主體意識他們更在乎自己的境遇;相比較世人期冀的天長地久他們更喜歡縱情歡愉的春宵。他們默契地共識:與其隨波逐流,不如特立獨行。當群居世俗的常規(guī)生活方式慢慢成為平常便開始有了被厭棄的機會;當“愛與幸福”、“世界和平、社會和諧、未來美好”僅剩下一句空蕩蕩的口號;當五六十年代搖滾暢所欲言的個性和自由再也無法激起人們興趣與欲望的漣漪。終于,年輕的生命開始思考如何更有意思(而非更有意義)的活著,怎樣能過的更有絢爛價值。經(jīng)典的搖滾樂依舊沒有過時,只是開始嘗試一種嶄新的更富有激情的風格——迷幻搖滾誕生了。華美的服飾、絢麗的妝容,模糊的性別以及搖擺舞似的音樂節(jié)奏是它的主要風格。本影中的主人公就是影射在那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擁有“搖滾變色龍”美譽的大衛(wèi)·鮑伊、朋克教父伊基·波普等人。
真正的搖滾精神擁有其深刻的精神內(nèi)核,它首先意味著一種革命(顛覆),意味著對腐朽內(nèi)容(傳統(tǒng)習俗、時尚觀念、權威文化)的全盤否定,而這種其中的原動力來自于內(nèi)心的勇敢追求真理的精神。這種精神又是實時的將痛苦與憤怒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當然這種顛覆并非是對文化表面意義上的破壞,而是在深刻理論根基之上的對文化本體的顛覆。其次,搖滾精神意味著幾近瘋狂的執(zhí)著。敢于拿自己的切身籌碼去直接抗爭,敢于直接實驗并檢驗思想的力度與鋒芒,因此它的顯著特點即尖銳、犀利、極端。(如電影中,圖1這個啃“電吉他”的動作被奉為樂手的經(jīng)典動作。)搖滾精神還是以自身的“大逆不道”來對抗社會制度的種種循規(guī)蹈矩。而它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質(zhì)就是瘋狂、激情、極端。(如電影中,圖2男主角在公開的場合著女裝出演)
本片以一個記者跟蹤采訪的第一人稱視角出發(fā),展現(xiàn)影片中搖滾樂手那有著公認性感嫵媚的容顏與勾魂攝魄的姿態(tài),描述他那性別模糊,極端偏激和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這些作為文化表率重構了西方年輕一代的價值體系。這里充滿著激情與幻想,這里曖昧性別與畸變,這里的樂手以絢麗的服裝裝扮與華麗的置景而聞名。榮獲七十一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其中,影片的音樂更是一大亮點,整部電影的情緒、基調(diào)都是在音樂的引領之下進行融合轉(zhuǎn)換,獨特的音樂渲染與詭異的影像表達產(chǎn)生了無與倫比的挑逗效應。面對如此專業(yè)的影視從業(yè)態(tài)度,即使觀者沒有專業(yè)精通音律,也能夠強烈地感受到那個華麗年代帶給人們心理的巨大震撼。導演海因斯的影視風格主要體現(xiàn)在打亂了的敘事結構通過大量的閃回穿插鏡頭來完成敘事、尺度大膽的類犯罪鏡頭描繪、饒富刺激煽動性的節(jié)奏控制??吹竭@些標簽,不難理解這位導演的諸多影片均備受誹議,總是伴隨著“毀譽參半”,而這種異體的風格存在,恰似同本片主題內(nèi)容很貼切。給后世人們展現(xiàn)出那段瑰麗的搖滾畫卷。
電影和搖滾在一條小路瞬間相遇,如同在整個繁雜的社會中,找到一絲縫隙綻放出奇異絢麗奪目耀眼,足以讓路人駐足的光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