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俊梅
摘 要:“互聯網+”開始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它將對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環(huán)境、資源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威遠縣圖書館也在積極參與、探索中,以服務群眾為根本任務,不斷拓展圖書館服務功能,從技術保障、數字資源建設、讀者服務、網絡安全管理等方面入手,利用自身信息化建設將館內面向讀者的服務嫁接到互聯網上,延展服務空間。真正做到平等、開放、共享,一切以讀者為中心的服務模式。
關鍵詞:互聯網 公共圖書館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9-00-01
一、打破傳統服務,建立多元化網絡平臺
2006年8月全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威遠縣支中心在威遠縣圖書館建立。按照文化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的建設要求,由政府分期投入33萬余元在館內建立起了公共電子閱覽室、多媒體演示廳、服務機房等。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設與館內自動化、網絡化建設結合起來,建設了全館局域網絡,提供館內自動化辦公和文件共享,開發(fā)了威遠縣圖書館網(http://www.wytsg.org/)和威遠逐日文學網(www.zhuri.cn)并對外開放。通同時在《今日威遠》網站設置了共享工程連接,與《中國威遠政府信息公開》,全國、省、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進行連接,實現了本網站面向社會全面開放。依托信息工程縣級支中心,全縣建立文化共享工程鎮(zhèn)級服務點20個,村級服務點320個,建成威遠縣數字圖書館、威遠縣地方特色資源庫。2016年購買了深圳科圖的ILAS III和操作系統,參加地區(qū)聯網服務。2016年3月威遠縣圖書館微信公眾號開通,實現多渠道對外服務。
二、完善資源數據庫建設,融入地方特色
1.完成威遠縣數字圖書館建設
投入20余萬元建設完成電子圖書資源數據庫30萬冊、電影頻道資源數據庫800部,并對公眾免費開放。逐年加入新的圖書資源,報刊資源等,截止2016年12月,威遠縣數字圖書館網上讀者達35萬人次,收到很好的社會效益。電子圖書數據庫充分考慮讀者需要,分為二十二類。電子圖書數據庫支持pdf、html、word等多種文本格式,另特新增音、視頻多媒體圖書欄目,并配以簡明的操作方法。給讀者一個簡便、立體的閱讀環(huán)境。
2.構建了威遠縣地方特色資源數據庫
威遠縣圖書館為威遠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威遠縣羅世文烈士史料陳列館“三館合一”的綜合性文博圖單位,我館充分利用三館資源建設威遠縣地方特色資源數據庫,截止2016年12月我館數據資源量達 2300GB。
2.1地方特色歷史文化專題資源建設
充分利用威遠縣文物保護管理所資源,全縣不可移動文物692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館藏文物436件,其中國家珍貴文物三級66件,700余冊古籍書等等,許多悠久的地方歷史文化遺存我們將陸續(xù)進行加工、整理、展示,公共數字文化工程的開展是讓讀者足不出戶就能瀏覽到珍貴的地方資料,同時完成了對地方文化數據資源的搶救性保護。
2.2紅色文化專題資源建設
威遠縣羅世文烈士史料陳列館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近年來與多部門合作建成市級廉潔教育基地 、市級黨性教育基地、縣人防(民防)宣教中心等,我館充分利用單位紅色教育資源,采用自制烈士事跡展播片,烈士事跡現場報告會、紅巖故事專題講座會現場為群眾開展紅色革命教育的同時請縣電視臺全程錄像,刻錄光盤、上傳網站、微信公眾號直播等多形式開展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建設。
2.3圖書館公開課資源建設
威遠縣圖書館從2014年起開始探索圖書館公開課的建設,建設“威遠大講堂”公益性講座品牌,我館“威遠大講堂”開展至今共十二期活動。有內江市書法家石一先生《書法—情懷的線性語言》、威遠縣高級語文教師、省級小學語文教育專家陳冬秀老師《全民閱讀推廣》、威遠縣作家協會主席袁成援《詩詞格律與寫作——清溪詞話》、威遠縣非物質遺產傳承人崔海斌《話說石坪山歌》、全國優(yōu)秀兒童文學作家楊紅櫻《童年的閱讀意義》、我館講解員在鄉(xiāng)鎮(zhèn)村小學做《羅世文烈士事跡報告會》等優(yōu)質的講座報告。2015年“威遠大講堂”公益講座被內江市文廣新局授予內江市優(yōu)秀文化志愿活動品牌。
三、推廣全新的服務理念
1.拓展支中心功能,利用圖書館(http://www.wytsg.org/)開展對外服務
在電子閱覽室將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放到每一臺電腦的桌面,讀者可隨時點擊進入;在《今日威遠》網站設置了共享工程連接;實現本共享工程網站面向社會全面開放。網站對外實現24小時免費開放服務,每年不斷更新、拓展新的功能。網站、公眾號的內容及時更新,讓廣大市民第一時間了解圖書館的資訊動態(tài),讀者上網達10萬人次以上/年,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工作人員利用QQ群對鎮(zhèn)、村服務點進行輔導、培訓,進行基層實時技術指導,及時解決問題。結合城鄉(xiāng)的實際情況,我們有選擇的把國家、省級信息共享工程提供的數字資源進行加工整理,提取我縣群眾所需和歡迎的內容發(fā)放給鎮(zhèn)、村、社區(qū)基層信息工程服務點或在“送文化下鄉(xiāng)”時到基層進行播放。
2.整合數字資源,積極開展活動
為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利用星期天節(jié)假日針對未成年人播放百部愛國主義教育影片,科普類等影片,舉辦思想道德建設方面的講座、名著賞析等,引導未成年人多讀書。根據老年人平時生活的諸多習慣特點,上網下載了營養(yǎng)、健康、保健和戰(zhàn)爭題材的故事片、名著欣賞講座等進行放映。開展《威遠縣大講堂》活動,現場講座并制作數字資源放在網站上和送光盤下鄉(xiāng),深受廣大市民的歡迎。電子閱覽室積極發(fā)揮綠色網吧的作用,經常組織開展青少年讀書活動,引導青少年通過上網讀書活動學習知識、增長見識、陶冶情操。
四、總結
威遠縣圖書館自開館以來緊跟時代步伐,逐步開通了威遠縣圖書館網站及微信平臺,實現多渠道對外服務。為廣大讀者提供了新的技術服務手段。在今后,威遠縣圖書館將繼續(xù)利用公共數字文化工程、數字圖書館、微信公告號等互聯網手段,宣傳、推送國家、省市公共資源,加快有關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紅色教育資源和圖書館公開課資源的建設,搶救和保護、收集地方特色歷史文化遺產,在上級各部門的支持下、在全館職工的共同努力下,充分發(fā)揮“互聯網+”公共圖書館的社會效益,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群眾滿意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