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
摘 要:《云南的歌會》是一篇有關民風民俗的文章,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筆描繪了三種不同場面的民歌演唱,描繪了三個場合中歌唱的情景,三個場合中在內(nèi)容上各有側重,在寫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的品味與贊賞。教學時,在朗讀探究中整體感知,在品味賞析中指導寫作,在對歌中升華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教學實踐;反思;朗讀探究
《云南的歌會》這篇課文感受我國古老的民間文化魅力,進而掌握作者寫人寫景的寫作技巧,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怎樣突破這一重點和難點,我在教學設計上做了一些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在朗讀探究中整體感知
本文文質(zhì)兼美,描述了三種不同場面的民歌演唱。字里行間意蘊深厚,洋溢著對自然、對人性、對藝術的品味和贊賞。教學時要讓學生真正走進歌會,才能充分感受民間文化之美。學生通過讀,就能從視覺和聽覺、動景與靜景描寫中,看到作者對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還原,充分地感知了這個片段集中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之間淳樸、本色的美。其二抓場面描寫,要讓學生感知淳樸和諧的風土人情。如“對調(diào)子的場所”要讓學生感知這種形式重歌不重人;“山寨傳歌”要讓學生感受到唱歌熱情是不一般的;而“集會表面說是避疫免災,主要作用還是傳歌。由老一代把記憶中充滿智慧的熱情的東西,全部傳給下一輩。反復唱下去,到大家熟習為止”這樣的場面描寫,正是淳樸和諧風土人情的集中體現(xiàn),更要讓學生充分感知。其三抓人物描寫,讓學生感知這是一首淋漓盡致的生命頌歌,呈現(xiàn)了人性美。如“一個年輕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的描寫,抓“理理”“拍拍”“笑笑”這些動作描寫,感知唱贏之后的自豪感。年輕婦女的肖像描寫則抓“黑中透紅”“毛藍”“銀片蔥綠”“繡花透孔”“油光光”,這些詞語能讓人感覺到生命的活潑和這個民族悠久的歷史,感知人物健康、樸素、開朗、活潑、豪爽自在的人性美。通過以上環(huán)節(jié),學生真正走進了歌會,從整體感受到了歌會的魅力,云南的魅力。就像季羨林說“湘西”那樣:“湘西那一片有點神秘的土地,其怪異的風土人情,通過沈先生的筆而大白于天下。湘西如果沒有像沈先生這樣的大作家,恐怕一直到今天還是一片充滿了神秘的沒有人了解的土地?!?/p>
二、在品味賞析中指導寫作
作者文質(zhì)兼美的文筆,正是指導學生學習寫作的現(xiàn)成素材,而這樣的教法,充分地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中讀與寫的有機結合。教學時,我首先通過精讀,讓學生充分感受文章所表現(xiàn)的人物美、環(huán)境美、風俗美;再讓學生體會每個場面的描寫特色,理解三個場合在寫法上的側重點,探尋作者的寫作規(guī)律,在品味賞析中感悟、領會寫作技巧,歸納寫作方法。教讀“山野對歌”,重點讓學生賞析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外貌,領會如何傳神寫人的方法。教讀“山路漫歌”,重點讓學生賞析描寫唱歌人所處的優(yōu)美環(huán)境的段落和句子,體會到準確用詞、貼切修辭、側面烘托等使文章語言生動自然,充滿感染力,讓其掌握怎樣才能把文章寫得生動而富有感染力和怎樣通過寫景來表現(xiàn)文章中心的寫作技巧;教讀“山寨傳歌”重在讓學生理解場面描寫對表現(xiàn)文章中心的作用,學習和實踐場面描寫。整堂課中,我既沒有拋棄文本,也沒有迷戀于文本,而是依托文本活學活用。可見,把教讀課文與寫作訓練結合起來,彼此交融,相互促進,既培養(yǎng)了寫作興趣,又使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以及對語言的組織運用找到了落腳點。
三、在對歌中升華提高
“本文通過對云南歌會的介紹,讓我們知道了生活中有歌就有歡樂,有歌就有美。同學們想不想學學對歌?!边@樣的話剛一出口,學生的熱情又被點燃了。我先播放了《劉三姐》山野對歌的視頻,然后教唱這首歌曲,學生學會后,我把學生分成男女兩組進行對歌。熟練之后,我趁熱打鐵,展示出我用本課三種對歌內(nèi)容寫的歌詞:“哎……云南歌會怎么樣咧,嘿了了啰?山野對歌展什么咧,嘿了了啰?山路漫歌怎么樣吶?村寨傳歌傳什么咧?嗨,山路漫歌怎么樣哎?村寨傳歌傳什么咧?哎……云南歌會真動人咧,嘿了了啰。山野對歌展才情咧,嘿了了啰。山路漫歌心舒吶,村寨傳歌民風盛咧。嗨,山路漫歌心舒暢哎,村寨傳歌民風盛咧。”借用《劉三姐》山野對歌的調(diào)子進行男女對唱。巧用對歌的形式不但讓學生充分地感受了對歌的形式,張揚了個性,而且輕松愉快地掌握了課文的內(nèi)容,對課文的理解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和升華,達到了寓教于樂的教學目的。
新課標指出:“應探究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xiàn)代科學技術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的內(nèi)容和方法的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币虼?,語文教師只有深刻領會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融會貫通地加以實踐和運用,才能設計出學生喜歡的語文課堂,創(chuàng)造出聲樂文色渾然一體的語文妙境。
參考文獻:
[1]馮雅.高中古典詩歌教學的現(xiàn)狀及對策[D].華中師范大學,2012.
[2]張鷺.中學古典詩歌教學若干問題探討[D].福建師范大學,2005.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