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展示一
正 視
吉林一考生
馮驥才在《一百個人的十年》序言中提過,賈樟柯在《天注定》的宣傳講座上講過,翁貝托·??略凇对嚳枴返恼勗捴幸仓v過——如今,人們對鋪天蓋地的消息應接不暇,災難或欣喜總被迅速地瞥見,然后很快又被新消息掩埋。
人們見過的“大場面”太多,科技發(fā)達了,人們甚至可以選擇看或不看那些不喜歡的部分,但遺忘和不見都是逃避,“必須敢于正視,這才可望敢想,敢說,敢作,敢當”,這是魯迅的教導。
如今的書店,暢銷書多是食譜、“心靈雞湯”、減肥手冊,或是成功學、輕小說,人們喜愛這種輕松歡快、“正能量”的東西。賈樟柯宣傳《天注定》時,現場有觀眾不滿,“你就不能用溫和一點的方式傳達這些正能量嗎?”——世界上大多數人不愿去看《天注定》中那些當代工人、墮落的年輕女子,那些真實慘痛的人生。
賈樟柯只是用藝術的手法,讓本會被很快遺忘的部分延長了保質期。正如達登內兄弟所做的——從底層出發(fā)拍電影,而不是尋找故事。他們的電影都缺少故事性,但毫無疑問,他們的作品具備大多數人聲稱想要的“真實”。
如今,人們與傳媒的關系非?;危阂环矫嬉笾罢嫦唷保环矫嬗忠鬁睾偷爻尸F“真相”。
翁貝托《試刊號》中講述了一份報紙的故事,它叫《明日報》,只有十二份滿是謠言的“試刊號”出版。人們想看看真相,又不愿正視丑陋,這樣雙重的標準催生了《明日報》這一荒謬的“怪物”。
人們不愿正視丑陋與真實,因為他們懼怕自己也是如此,如同一個人面對怪獸,他會害怕自己被吃掉。直面慘淡的人生,會讓人產生“看到自己”的錯覺,會使人產生被自己的“可能的未來”威脅的錯覺,所以人們拒絕看見。
但“受光于庭戶見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當年魏源如此勸誡閉目塞聽的中國人,如今也可拿來規(guī)勸頑固抵制“丑惡”的人們。看見路燈四周飛舞的蟲子不意味著你將變?yōu)橄x子,它只會讓你意識到:也許家中該備一瓶殺蟲劑。如今我們受到“天下”投來的信息,我們不能充當“套中人”,而應當全盤接受,可為之歡呼并銘記,可沉思并警醒,可感慨萬千并引以為戒,這才可望想出好的方案,說出在理的話,做出得當的事,承擔必要的責任。
“必須敢于正視!”聽見魯迅先生的喊聲了嗎?
點評
這篇議論文,因“魯迅式的直面現實”而深受閱卷人的青睞:
精選事例,富有現實針對性。首段使用排比式,連續(xù)舉出三個事例,自然引出“正視”話題。這個時代確實有許多東西被掩蓋,關鍵是現實有相當多的人還不愿正視,作者以此為話題,獨具匠心選擇事例,運用猶如解剖刀一般的說理與分析,切中時代的要害,針砭社會的弊端,警醒世人。
巧用名言,發(fā)人深思。最后用魯迅的話語結束,簡潔有力,緊扣標題,深化論點,畫龍點睛。此句猶如寧靜世界里傳來的一聲撞鐘之音,在現實的人們心中久久回響。
前后照應,結構嚴謹。本文在文章主體闡釋事理的過程中,并沒有把開篇提及的三個事例隨意棄之一旁,而是有意識地對其中兩個事例進行了跟蹤分析,這樣文章便有了前后勾連、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意味。
☆佳作展示二
莫為“一流”騙
吉林一考生
易安居士傲骨錚錚:“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而我斗膽同她唱個反調:“莫為‘一流騙?!?/p>
我知道“庭前芍藥妖無格”,亦知“唯有牡丹真國色”,可我們不是沒見過妖嬈芍藥開出錦繡、灼灼其華,也并非沒見過開得破敗的牡丹一片灰土色。牡丹不愧花中第一流,但若因了一流的名號而棄其真實風采于不顧,卻是本末倒置。我們自是會為了這“一流”的尊號奔赴洛陽一睹“真國色”,可若見一片灰敗,我們依然會噓聲而歸。
幼年仲永何其一流?五六歲即寫詩立就,文理皆有可觀者,可其父自從窺見了其中的利益,便將仲永當吉祥物一般巡回演示、四處索財,令仲永錯過了“自強不息”的好時候,至十二三歲時,已“泯然眾人矣”,少年仲永何其傷也!
仲永之“殤”是實屬無奈,而更令人不齒的則是自詡一流而放任自我的墮落者。我相信從古至今很多孩童自小便被發(fā)掘慧根,可為我們今人所聞者寥寥無幾。這些曾經的“天才”們,在別人以自強不息的精神為舟的時候,他們徒將先天的聰慧消耗殆盡,終泯于眾人。
他們大概走入了一個誤區(qū):何為一流?何時才能蓋棺論定為一流人物?許多一流人物,用盡一生來爭取這個地位,可謂不死不休。梁啟超,十二歲中秀才,十六歲中舉人,當時他可算得上中國封建社會的一流人物了。但要知道,“一流”是有著時間限制的,一旦停下了追尋“一流”的腳步,此“一流”便會如日光暴曬下的紙花,鮮艷明麗終將褪去,昔日明星回歸平庸。梁啟超,這位自強不息、有家國情懷的君子,卻是將“一流”保持了一生,而且,他絕不滿足于個人的一流,他要“受光于庭戶見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中國成為一流國家是他一生的信念,從桃花源人到世界公民,梁啟超毅然高舉新旗,走上了讓中國成為世界一流強國的道路。
如梁啟超一般的人物,從未減緩他們進取的步伐,因此他們頭上的“一流”光環(huán)從未褪色。乃至到了1958年,毛澤東在談到梁啟超時,依然盛贊梁氏“是當時最有號召力的政論家”,其文章“一反駢體、桐城、八股之弊,清新平易,傳誦一時”。昔項羽學萬人敵時,自也是一流,而終不肯竟學,其“一流”便打了折扣。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可終保“一流”。
點評
本文亮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劍走偏鋒,反彈琵琶。“一流”該是一副怎樣的面目?我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評判標準,但大多數人的標準是才華耀人眼目、業(yè)績頂天立地,小作者卻針尖對麥芒,偏不認同,著實讓人捏把汗。讀完全文,我們才明白,原來作者認為的“一流”,并非一時擁有,而是永恒存在。
事例典型,分析深入。能葆“一流”永恒,唯有“自強不息”,舉梁啟超之例為證,證其不僅擁有一流才華,更有一流視野與勇氣,如此使“一流”概念延伸拓展,也使說理順理成章、水到渠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