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英杰
(河南省洛寧縣中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內科,河南 洛寧 471700)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腦卒中對神經功能及預后的影響
鮑英杰
(河南省洛寧縣中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內科,河南 洛寧 471700)
目的:觀察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療效。方法:7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9例,兩組均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結合早期康復訓練,實驗組加用中藥、針灸、推拿治療。結果:兩組NIHS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實驗組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BI評分均高于本組治療前(P<0.05),且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殘障及死亡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可明顯改善神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降低殘障及死亡率。
缺血性腦卒中;中西醫(yī)結合;對照治療觀察
腦卒中是嚴重危害中老年身體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高發(fā)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殘率的特點。隨著我國老年人口比例增加,缺血性腦卒中的發(fā)生率逐年增加[1]。本研究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78例,均為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研究批準,且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9例。對照組男20例,女19例;年齡40~80歲,平均(63.24±9.63)歲;病程1~5d,平均(2.79±1.68)d。實驗組男16例,女23例;年齡42~80歲,平均(61.56±8.98)歲;病程1~5d,平均(2.98±1.86)d。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第4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訂的診斷標準[2],符合中醫(yī)中風病診斷標準[3],年齡40~80歲,首次發(fā)病。
排除標準:出血性腦卒中、混合型腦卒中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腦梗死,有嚴重的心、肝、腎功能障礙,昏迷或休克,難以隨訪。
兩組均按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4]給予常規(guī)治療,包括給氧、降低顱內壓、保護胃黏膜、調節(jié)血糖、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并在此基礎上根據(jù)病情選用抗凝、降纖、神經保護劑等藥物治療,同時早期進行康復訓練(采用ABCDEF療法,包括良肢位的擺放、關節(jié)的被動運動、坐位訓練、平衡訓練和行走訓練等)。
實驗組加用中藥、針灸、推拿等中醫(yī)治療。①中藥:方用補陽還五湯。藥用黃芪60g,當歸10g,赤芍10g,川芎10g,紅花10g,桃仁10g,地龍10g。隨癥加減,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②針灸:針刺穴位按神經功能殘障定位,意識清醒、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即介入,上肢穴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養(yǎng)老、合谷、后溪穴,下肢穴取環(huán)跳、風市、伏兔、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解溪、太沖穴,交替取穴,局部消毒后,用一次性針灸針刺入,得氣后接針灸治療儀,調整刺激量,大小以患者舒適為度,留針30min,隔日1次。③推拿:按肢體肌張力高低進行調整,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開始。每次針刺治療后進行,先從患側肢體的遠端開始,逐漸到肢體的近端;以拿揉法為主,兼顧點穴和活動關節(jié)。每次30min,日1次。
兩組均連續(xù)治療4周。
①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價治療前后不同時間點神經功能缺損變化,評分越低提示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輕。②采用Barthel指數(shù)評定量表(BI)評價兩組治療前后不同時間點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變化,評分越高提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強。
隨訪6個月,比較兩組殘障及死亡率。
采用SPSS18.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7d 治療后14d 治療后21d 治療后28d對照組 39 11.22±2.45 11.09±2.64 9.56±2.21* 7.68±2.07* 5.63±1.84*實驗組 39 11.38±2.23 10.03±1.96△ 8.48±1.93*△ 6.10±1.81*△ 4.30±1.57*△
兩組治療前后BI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BI評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BI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7d 治療后14d 治療后21d 治療后28d對照組 39 37.16±14.56 37.93±15.96 43.85±16.46 54.67±14.69* 65.29±15.14*實驗組 39 36.38±15.13 45.58±15.36△ 56.15±17.38*△ 66.82±13.41*△ 74.98±14.23*△
兩組殘障及死亡率比較。隨訪6個月,實驗組殘障3例,死亡2例,殘障及死亡率12.82%;對照組殘障9例,死亡4例,殘障及死亡率33.33%。實驗組殘障及死亡率低于對照組(P<0.05)。
腦卒中大體可分為缺血性腦卒中和出血性腦卒中,其中缺血性腦卒中約占70~80%[5]。對缺血性腦卒中在西醫(yī)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中醫(yī)治療可明顯改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6]。中醫(yī)認為,缺血性腦卒中病因病機為氣虛血瘀,脈絡瘀阻;濁毒內蘊,損傷腦絡;肝風內動,氣血逆亂;痰熱腑實,經絡不通;腎虛血瘀,痰阻腦絡[7]。治療原則為標本兼顧,急則治其標。
補陽還五湯可益氣活血護正氣,同時促進缺血后腦內神經干細胞增殖、遷移、分化及抑制腦神經元凋亡,使益氣活血、化瘀通絡療效更顯著[8]。研究表明,針刺頭部穴位可直接刺激大腦皮層,提高大腦皮質神經細胞興奮性,改善大腦中動脈及椎-基底動脈的血供,有利于大腦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增強腦內代償功能,促進受損腦組織功能恢復[9]。針灸具有舒經活血、通經活絡的作用,利用不同穴位、不同強度的刺激,產生興奮或抑制作用,達到治療腦卒中偏癱肢體功能障礙的目的。推拿可舒筋活血通絡,降低肌張力,緩解肌痙攣,加速癱瘓肢體的血循環(huán),促進肢體功能修復[10]。
綜上所述,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可明顯改善神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減少殘障及死亡率。
[1]尹昌浩,董春霞,諸葛福滿.補陽還五湯配合西醫(yī)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對照研究[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12,26(17):49-50.
[2]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腦血管疾病分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6-377.
[3]孫秀梅,郭璐瑾,陳晨,等.關于中風病的探討-中風病的診斷與治則[J].中國中醫(yī)藥咨訊,2011,3(1):218-218.
[4]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5,48(4):246-257.
[5]王繼國.如何防治腦卒中:腦卒中的分類[J].求醫(yī)問藥,2011,9(5):4-5.
[6]李濤.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治療的新理念對中醫(yī)的啟示[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0,30(10):1110-1112.
[7]俞麗華,陳業(yè)農,薛敏敏.缺血性中風病因病機探討[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7,16(11):1478-1479.
[8]周賽男,藺曉源,易健,等.補陽還五湯對腦缺血大鼠神經功能及細胞形態(tài)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2):251-254.
[9]羅玉華.針灸治療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影響[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14(36):184-185.
[10]范江.針灸、推拿和康復訓練對腦卒中偏癱下肢功能恢復的療效觀察[J].四川中醫(yī),2001,19(2):69-70.
R74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2814(2017)09-1072-02
2017-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