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軒?
摘 要:在傳統(tǒng)電視日益加快融合轉型的大背景下,傳統(tǒng)電視新聞主播的職業(yè)角色和傳播功能也正在面臨新的挑戰(zhàn)、發(fā)生新的變化。本文以新聞主播這一職業(yè)新聞傳播主體為研究對象,試圖探析新聞主播在多元主體節(jié)點式傳播的全媒體生態(tài)中如何在開放場景和融合業(yè)態(tài)中樹立以人為本的用戶意識、信息傳播的互動意識以及因勢利導的輿論引導意識,在共享話語體系與價值空間的新型主流媒體中成為具備融合思維觀的人格化界面。
關鍵詞:新聞主播;融合思維;全媒體
中圖分類號:G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0-0144-02
一、全媒體生態(tài)中新聞主播的角色再定位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媒體融合轉型的步伐加快,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越來越深入。在傳播邊界消失、全媒體新聞生產漸成主流、新聞報道樣態(tài)不斷變革的大背景下,傳統(tǒng)媒體正在積極轉型,努力打造一批形態(tài)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作為傳統(tǒng)媒體與受眾直接產生信息交互的人性化窗口,新聞主播如何在媒體融合變革中準確把握自身職業(yè)定位,拓展新聞業(yè)務空間,增強傳播話語權,運用不同媒介形態(tài)傳播信息,積極引導輿論場,這是本文關注并試圖探討的話題。
在現有關于新聞主播媒介融合的研究成果中,有探討全媒體環(huán)境下新聞主播如何進行角色轉型;有從新聞報道方式角度探析新聞主播的表達創(chuàng)新路徑;也有從傳播學角度解析新媒體環(huán)境下主持傳播格局等。這些研究更多的關注新媒體給新聞主播傳統(tǒng)新聞業(yè)務帶來哪些改變,缺乏思維意識層面的理論探討。筆者認為,傳統(tǒng)新聞業(yè)務改變的邏輯起點是新聞主播的職業(yè)角色和傳播功能已經發(fā)生深刻變革,曾經的新聞主播處在傳統(tǒng)媒體的封閉場景中,所有的業(yè)務范疇依托于廣播電視這一傳統(tǒng)媒介。而在媒體融合時代,新聞主播需要在開放場景和融合業(yè)態(tài)中建立新的融合思維觀。這種新的思維觀將有效地推動新聞在融媒體時代下的傳播。本文以新聞主播這一職業(yè)新聞傳播主體為研究對象,試圖在探討全媒體生態(tài)中新聞主播的角色再定位基礎上,重點從用戶意識、互動意識和輿論引導意識來論述新聞主播融合思維的構成。
在大眾化的新聞傳播主體結構中,由專業(yè)新聞機構人員組成的職業(yè)新聞傳播主體、無數網民為代表的民眾個體、大型互聯(lián)網公司、社交化媒介平臺構成的脫媒主體共同進入新聞生產領域。在海量信息的節(jié)點式傳播中,信源真實性、權威性受到極大挑戰(zhàn)?!霸谑鼙娬J知中,職業(yè)新聞媒體是重要的信息來源系統(tǒng),可以說,傳播的過程是傳受雙方建立信任并結成信任網絡的過程。將信息傳播鏈條鍛造社會信譽認知鏈條,成為重要且權威的主流信源。[1]”在未來的新聞競爭中,新聞主播作為電視新聞報道的樞紐作用不可小覷。在多元主體傳播實踐中,新聞主播憑借其公信力特征和媒介形象進行信息傳播,能有效消除受眾對于信息的片面猜疑,在相對完整的信息背景下整合有效資源,能為大眾提供相對宏觀的、系統(tǒng)的認知,克制了當前碎片化的信息傳播帶來的負面效果[2]。
二、以人為本,從受眾意識到用戶意識
在傳統(tǒng)電視新聞線性傳播模式下,新聞主播職業(yè)特征體現為使用有聲語言進行新聞串聯(lián)、采訪連線、即興評述、直播調度、調控時間等,同時新聞主播應具有受眾意識,即通過對受眾接收心理揣摩和把握以明確“對誰播”和“怎么播”以期增強傳播效果,達成傳受雙方在目標和價值上的一致性。彼時新聞主播的業(yè)務范疇更多體現在新聞節(jié)目的功能性職責中。
用戶意識是伴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fā)展而進入新聞生產領域的,其不僅包括對受眾需求的精準把握意識,更包括對媒體內容產品化的思維,和實現內容精準傳播、受眾個性需求滿足的分發(fā)意識。一方面,快餐化和碎片化的新聞呈現形式導致受眾注意力日趨下降和稀缺,根據不同受眾群偏好進行精準傳播漸成趨勢;另一方面,媒介技術特別是數字化、社交化的新媒體平臺不斷發(fā)展使得受眾愿意選擇能夠帶來更多媒介體驗感的信息產品。用戶意識不光強化了受眾需求更重視其體驗感,依此可作優(yōu)化傳播策略之參考。因此,新聞主播應該具備以人為本的融合思維,增強一種全新的用戶意識,縮短媒介和觀眾之間的界限,使新聞的傳播與接收能有角色認同和情感互動的愉悅。
新媒體技術提升了傳統(tǒng)媒體的傳播力和傳播效果,也拓展了新聞報道的手段和樣式,以滿足受眾個性需要和精準需求的互聯(lián)網新聞產品不斷涌現。新聞主播在新媒體平臺處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媒介形式的信息,還可以利用新的技術調動資源,讓有效信息從海量信息中脫引而出。新媒體環(huán)境下,受眾沒有精力和時間甄別信息的真假,而是更喜歡在碎片化的時空中自主獲取,喜歡接收以多媒體方式展現的快餐化的感性信息,對其進行感性化和個人化的解讀。[3]新聞主播增強新聞報道內容的產品化和服務化意識,使得產品和用戶之間的鏈接關系得以重組并實現新聞價值變現。
三、信息傳播,從播出意識到互動意識
一直以來,作為傳統(tǒng)媒體代言人的新聞主播在主播臺上對新聞進行最后統(tǒng)合和呈現,傳遞發(fā)布信息,體現著其所在媒體的意志。新聞主播基于傳統(tǒng)媒體單向制造擬態(tài)環(huán)境僅僅扮演媒體傳聲筒的播出角色。如今,多元新聞傳播主體“共享”新聞資源、新聞文本的傳播格局逐漸形成,在網絡世界中通過一個個節(jié)點呈現自己眼中的新聞事實、周圍的變動,“新聞報道成為了不同新聞傳播主體之間相互對話和溝通的產物,也是不同話語和立場相互沖突、調和協(xié)商的結果;新聞報道的首要功能是在政治和社會領域內引發(fā)建設性的公共對話[4]。因此,作為電視新聞報道最后的輸出者,在全媒體生態(tài)新聞生產中,新聞主播應增強互動意識,通過融合互動在意義解碼、價值判斷等方面建立對話機制。
傳受雙方的認知交集組成的共同經驗是產生互動的前提,新聞主播作為信息的解讀者、集成者應充分考慮網民的訴求,秉持一種平等的態(tài)度,了解傳受雙方在具體信息互動中所具備的相似的知識基礎、認知能力、傳受愿望以及文化信念,把自己對新聞意義的解讀與網民、粉絲或朋友圈展開交流。比如在重慶電視臺新聞頻道人物專題節(jié)目《重慶發(fā)現》直播過程中,新聞主播的播出話語中多用您、你等更加具有對象感;在新聞事實傳播過程中精準提煉新聞要素,適當增加情感表達,激發(fā)受眾對節(jié)目中新聞人物的認同感;在與受眾的互動形式方面不局限于傳統(tǒng)電視新聞節(jié)目中的熱線電話、微信公眾號后臺留言等,增加直播中新聞主播的微信或微博互動并在直播中的互動版塊主動瀏覽收集網民的觀點適當加以傳播。意義的解讀是在對話、協(xié)商甚至爭辯的過程中逐漸明晰起來的,有時還必須容忍不同的意義共存,以待更多的人去形成自己的判斷[5]。新聞主播的職業(yè)內涵不僅體現在其以新聞消息播報為主的特征,也體現在播報主體將強烈的感情色彩和價值判斷植入新聞話語中在互動過程中達到信息共鳴,以符合大眾的一般交流的情趣為創(chuàng)作語態(tài),在具體的行為認知上能與大眾達成情緒上的互動。endprint
圖1 重慶電視臺新聞頻道《重慶發(fā)現》微博直播互動
四、因勢利導,從新聞宣傳意識到輿論引導意識
由于新聞節(jié)目有較多的開放、互動的節(jié)目形態(tài),新聞主播無論是在有聲語言表達層面還是在即興口語表達內容層面都有一定的創(chuàng)作空間,在信息傳播中具備一定的話語權,輿論是公眾關于社會現實以及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tài)度、意見、情緒表現的總和。信息傳播技術迭代更新帶來的新聞信息化以及由此生發(fā)的復雜的輿論生態(tài)改變了傳統(tǒng)媒體的話語空間,尤其是互聯(lián)網傳播的時間優(yōu)勢、傳受一體化的社會擴散影響力,它們在很多時候導致政府與主流媒體引導輿論的滯后與被動,新聞輿論工作的環(huán)境逐步轉入線上與線下、現實與虛擬的疊合交錯[6]?;ヂ?lián)網作為自由多元的意見市場,公眾意見可以成為確切的、可討論的對象,新聞主播在運用網絡輿論場中使用話語權時必須積極而又慎重,輿論意識意味著新聞主播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在輿論導向、價值導向、文化取向上有清醒的把握,注意話語權的分配和觀點的平衡,意義并非是某種單一的、可一次性解釋完畢的東西;相反,它是一個處于不斷解釋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在不同語境下形成的不同理解來不斷生成的東西[7]。
新聞主播是在運用媒體話語權的實踐中建立輿論意識,首選需要主播強化對新聞播報內容、主題和邏輯的理解和把握,善于將微觀事實放到宏觀事實、善于把具體報道案例與整體社會變遷勾聯(lián),由此增進對新聞本身的理解和把握;其次,新聞主播應強化對社會心態(tài)和情緒結構的了解,善于在播出新聞過程中適當運用適度的情感方式來傳播,并在此基礎上強化理性的思維傳達;再次,媒體機構應給新聞主播以精要評論的空間,或積極鼓勵主播嘗試“電視短評”,在新聞播報基礎上用符合電視語態(tài)的評論來加以引導;最后,新聞主播可以積極利用個人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化平臺來進行輿論引導。新聞主播應尊重自身所處的傳播場域和關系場域帶給自己的身份界定,把握信息的具體真實和總體真實。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輿論場,應堅守客觀公正的立場,走出封閉的自我世界,對內容、視角和言語方式做出必要調整,將傳播行為與社會生活關聯(lián)起來思考,找到文化自覺和道德堅守的深層動力源,真正做到通過有聲語言表達情感訴求和意見觀點,在社會互動行為的建構中因勢利導。
綜上所述,未來新型主流媒體的打造將以共享話語體系和價值空間,降低官方與民間輿論場摩擦為主要目標,作為媒體公信力的代表,新聞主播必須既要考量傳統(tǒng)媒體傳播特點與全媒體新型主流媒體的差異性又要在更高的全媒體傳播端點考慮信息的整合、判斷與傳播,探索用戶規(guī)律,增加用戶黏度。新聞主播融合思維的養(yǎng)成主要還是靠學習和實踐,尤其是學習新媒體新業(yè)態(tài)的新知識,以及在新聞主播的實踐之外的新媒體產品打造的實踐。所以,新聞主播要從演播室真正走出去,走向身處變革的媒介行業(yè)、快速變遷的社會場景。
參考文獻:
[1] 胡智鋒,周云.當前電視新聞主播隊伍的建設:問題、經驗與思考[J].現代傳播,2014(12):69.
[2] 解巖.全媒體環(huán)境下主播的角色轉型[J].中國傳媒科技,2013
(5):103.
[3] 高貴武,劉娟.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主持傳播格局演變[J].國際新聞界,2016(3):9.
[4] 史安斌,錢晶晶.從“客觀新聞學”到“對話新聞學”——試論西方新聞理論演進的哲學與實踐基礎[J],國際新聞界,2011(12):56.
[5] 彭曙光.融媒時代新聞表達的創(chuàng)新路徑探析[J].現代傳播,2016
(7):100.
[6] 操慧.新聞輿論工作的“勢”與“能”[N].成都日報,2016-5-4.
[7] 陳嘉明.現代性與后現代性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思涵]endprint